读《气势撼人——中国十七世纪绘画的自然与风格》有感.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26170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气势撼人——中国十七世纪绘画的自然与风格》有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读《气势撼人——中国十七世纪绘画的自然与风格》有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读《气势撼人——中国十七世纪绘画的自然与风格》有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读《气势撼人——中国十七世纪绘画的自然与风格》有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读《气势撼人——中国十七世纪绘画的自然与风格》有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读气势撼人中国十七世纪绘画的自然与风格有感摘要:本文通过一本对一本书的欣赏来阐述读书的真正意义在于不断的质疑和思考。 关键词:读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以怎样读书为题目,有些老生常谈,从小学开始,我们一直被教导着如何读书,读书要思考,多动脑,可我这么多年一直在怎样思考和怎样才算动脑筋中迷茫。至今,才有些明白,想把我的感受告诉和我一样迷茫的同仁们,当然,我要以一本书为例谈起。这本书就是美国学者高居翰的系列丛书之一气势撼人中国十七世纪绘画的自然与风格 。 倒不是说这本书有多么权威,只是它能让你创造思考的机会。进而慢慢的指导读书的意义。当然,此书不是在教

2、导人们如何读书,而是一本实实在在的美术史论。 首先介绍一下作者,高居翰,1926 年生于美国加州,曾长期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和研究生院的教授,以及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顾问,他的著作皆是通过风格的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书籍,很多为讲演稿,他充分利用了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享有世界范围的学术声誉。 对于这位美国学者能够钻研一系列中国绘画实在值得敬佩,姑且不说他的研究是否正确,单是这种跨越国籍的史论研究胆略就值得尊敬,因为在他的研究成果之前,将有一大批的学者和研究者品头论足,不同的意见将会此起彼伏,铺天盖地。当我看到作者介绍时心中已经有了疑问:这位美国学者因何研究中国美术史?他的根据

3、是什么?他难道可以看到比中国人更多的古代绘画作品吗?那么,他的观点又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欣赏这部著作。 首先浏览了一遍全书,里面附有大量插图,这些插图很多没有看到过,所以很惭愧自己的孤陋寡闻,另外一些中国画家的名字也很陌生,比如张宏、吴彬等。为什么我们对这些画家的名字陌生,按照作者的观点,不是因为画的不好,而是因为他们的画风独特,不符合当时权威画评家的审美倾向被排斥到主流之外。作者在赞扬他们的作品之后话锋一转,写道引起张宏和吴彬作品从传统中脱胎换骨的诱因是(可能是)与欧洲绘画的接触,所说的独特,指的是吸收了欧洲绘画中的某些元素,比如:透视,写真等。这一点恰恰是他在本书中的主要论点。 作者

4、评价张宏的作品说:“他的风格创新,跳脱与传统之外,而且倾向于描绘特定景物,以之取代历来传统山水所推崇的形式和固定造型,也就是所谓的自然主义。而当时的画家还是选择怎样以形写神的心中山水模式,而对真实的山水描绘加以摒弃,因此,张宏不被国人认同。 ”但是,我从张宏的作品中并没有看出所谓的自然主义,只能按照作者的指点寻找。张宏的作品止园和越中十景中的某些作品和布劳恩和霍恩贝格编纂的全球成色中的某些作品比较,构图确有一些相似性,但是依我看来,所谓的相似性是两个绘画的构图是以鸟瞰的形式所作,或者具有透视关系。但是我国在张宏之前也有这种角度构图的作品,作者解释说张宏的看起来更加深远,这一点和西洋画中的正好雷

5、同。然后作者断定是吸收了西洋画法。俗话说:“站的高,望得远。 ”如果作者当时所处的位置视点很高的话,画出这种作品是很自然的事情。另外,作者本身又是善于描绘客观存在的话,能够看到桥的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也是很自然的。 作者在谈及吴彬的作品时说:“假设吴彬的绘画岁华记胜图来源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话,说明较具体的描写性绘画形态在经历了登峰造极的北宋时期之后,终止了 5 世纪之久才又复兴,而北宋风格在此复兴,相信乃是中国人突然接触到西洋画中类似的特征,因而受到了刺激。 ”他观察到吴彬画中桥梁如何随着距离愈远愈窄的特点就断定受到了西洋画影响,而和张择端的关系不大。 但是我觉得作者提到的透视现象在画中的表

6、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西洋画中,开始的作品中并没有透视关系,甚至人物没有投影,经历了很长时间,很多画家的努力才在表现的完美。这就像我国开始的绘画作品出现过“人大于山” 、 “车阔于门”的错误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才日臻完善。而透视现象确实随处可见的,并不属于哪个国度,只是画家是否愿意运用的问题,因为我国画家一直以来追求神似,所以忽视了透视现象,而西方画家追求形似,而对透视研究的比较透彻。对于自然主义的画家,不论是张宏还是吴彬,在绘画中体现出了透视关系,完全可能是自己看见并表现出来,为什么非要看到西方绘画之后才表现呢? 作者列举了一些欧洲铜版画的例子,从中让人发现张宏的构图形式与这些铜版画的相同之处,

7、进而说明张宏是看到了这些画作之后才变法脱离传统的。读到这的时候我有一种大上其当的感觉,原来作者对张宏的褒奖是为说明其吸收西洋画的原因作铺垫。这让我想到了另一个名词“文化霸权主义” 。尽管作者也解释各国对国外的文化都是互相借鉴和吸收的,并且举出日本浮世绘绘画对十九世纪法国画坛的影响等。但仍让我不太舒服。 在此我产生了疑问,在众多的古代绘画中,张宏的作品在当时被排除在主流之外,是因为不如同时代的画家还是超越了同时代半步而被摒弃?如果是因为后者的话,过了 500 多年之后,仍然没有被画评家重视,这是否说明他的作品并不像作者说的那样优秀?这样恰恰又肯定了前者。而作者又如此推崇张宏的画,是否就是为了说明

8、受欧洲影响吗?作者不单单说张宏的画法吸收了西洋画法,甚至董其昌等人也受影响,并说董其昌在仿照郭熙和欧洲作品之间会选择后者。这我觉得也值得在商榷。 于是,我又产生了疑问:明代中国人与西洋人接触在什么时间开始,当时的状况怎样?西洋铜版画何时传入中国?中国人对这些画的态度怎样?国外的铜版画又是何时开始创作,他的演变怎样?尽管书中都略微回答了这些问题,但我也要考证一下这是否是作者的一家之言。 当然,如果作者的假设是对的,那么我会认识到自己看法的偏激,有一种大民族主义,中国历史在各领域创造了无数个第一,并且向国外输出了很多文化,对吸收国外的文化磨不开面子,我们泱泱大国的智慧难道还用得着吸收你们的文化?难

9、道是我过于刚愎自用? 我并不是在作者说中国绘画吸收西洋绘画方面耿耿于怀,辩解我们不必吸收,只是我认为中西文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会出现一个契合点。即中西方的一种共识。如前所述,中国绘画开始追求神似,后又转为形似,而西方绘画恰恰相反,在二者发展的过程中,会有一个阶段是一致的。尤其像透视这种客观存在,在某一时期同时被画家表现出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这本书很多属于假设和猜想,本身具有不确定性,这样,更应该引人质疑和研究。 以上只是在读完这本书的两部分就产生了如此多的疑问需要回答,并且我仍然期待看到他所著的其他的有关中国绘画的著作。 读书在于思考,在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发现问题需要的时间短,在看书的过程中随时出现,但解决问题却耗费时力,但正是在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读书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高居翰著 李佩桦等译 气势撼人中国十七世纪的绘画的自然与风格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8 作者简介:郑骏翔(1974.12)一级教师。 工作单位:唐山市唐海县第三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