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保障性住房建筑规划设计探讨摘要: 保障性住房是我国住宅建设中具有人文性的一种住宅,体现了我国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性住房建筑的设计要美观得体,为低收入人群创造一个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本文结合设计实例,分析从关怀普通百姓的居住着手,以新城、新家、新生活为设计主题,构建出一个城景交融、物景交融、人景交融的活力社区、和谐社区!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设计;理念;策略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针对我国现阶段的住房供应矛盾的日益突出,国家为了控制矛盾加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并提倡建设中小型、中低价格的廉租房、商品房及经济适用房,坚持在政府的领导下,合理
2、利用有限资源,以居民居住的舒适性为前提,科学的建设保障性住房。某大型保障性住房基地之一,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总占地面积约 150 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 180 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 120.6 万平方米,以小高层和多层为主。整个基地划分为 15 个街坊,布局以“大社区,小组团”为原则,高层低密度、组团式布置,进行总体建筑布局,并保证有均好的绿化环境。设计提出了“超前性、先进性、整体性、示范性”的设计原则,要在保障性住房基地的规划设计中创作精品。即要建成有规划理念、合理布局、技术先进、功能配套完善、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经济型安康居住区,使居住者既能享受原有城市生活中的便利服务设施,多样化的生
3、活精彩,又能享受城市市中心所缺少的绿化景观环境。并倡导在动迁房标准中的节能环保等新技术的应用,从而提升居住生活质量。附图一 总体鸟瞰图 规划设计理念:“新城、新家、新生活” 大型保障性住房基地的主要挑战有新居住地区认同、就业、与当地居民的交往、居住区与所在地区的融合等,不仅是规划建设的领域,还涉及社会学等诸多方面。在“建立和谐社会”的倡导下,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是必须的,社区是居民生活的主载体, 也是构成社会主体的细胞,建立和谐的社区环境在保障性住房的社区里更为重要,因为在这种社区里,人口情况更加复杂,人口素质更加多样化,这里的人口密度更大,公共环境更为紧张紧缺,人均得公共空间更小,甚至可能就达
4、不到一般社区的人均水平,难道就像上海刚刚产生的“胶囊旅馆”似的, 成为 “胶囊住宅” ,不,我觉得人口密度的加大,并不能不对设区环境负责,越是复杂的环境越应该有更加高“质量”的社区环境,这种“高质量”就不是用奢侈的投入换得,而是巧妙的利用公摊,花一些小小的心思, 就可以达到, “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所以作为规划方案,就应该努力为这些远离了长久生活环境的居民提供家园的感觉,努力创造和谐的社区空间,包括社区与周边地区的和谐关系、居民的的地区归属、高质量的生活环境、以及多样化社区公共开放空间等。 传统意义上的住宅设计理念:总是把公摊面积视为“死敌” ,觉得公摊大就是住户吃了亏,其实我认为, 恰恰向反
5、,举个例子:比如有十个住户,每户公摊面积十平米,也就是说每户有十平米是供大家使用的,可是其他九户的每户十平米共一百平米,是可以给这一户使用的,岂不是达到了以一当十的效果,不要说只有私密的空间才是自己可以利用的,公共的区域,为我们提供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交通,交流,散步,孩子们玩耍等等,很多的生活功能都可以在公共空间里完成,为建立和谐温馨的社区创造了条件。很难想象所谓的小公摊住房,出了户门就是楼梯,没有一点公共区域室外停留的空间,即使你的户内有 300 平米,也难以算上高档的住宅,因为连一个在门口与邻居打招呼的空间都没有,更别提有什么交流空间了。本工程把社区公共空间的处理,创建交流空间,当做一
6、个重点。 附图二 总平面图 体现设计理念的七个设计主题: 我们把关注民生落实到居住环境、居住条件上,关注民生落实到使用功能的合理、经济、安全、环保、绿色聚焦点上。而且从小区、单元、住宅房型、布置服务配套设施、交通、绿化等都体现在规划设计中。同时,也体现细部与材料、色彩、外立面等细节方面。 七大设计主题: 1、城镇融合,形态紧凑,功能明确,有机混合的社区空间结构。 在总体规划上,尊重现状地貌和新城控制性详规的总体结构,具有适度超前、示范、创新和实用性的特点。塑造优美的城市天际轮廓线,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体现绿色的设计理念,形成南北向的空间、视觉通廊,特别在沿韶山路设置了两排多层,沿菊盛路设置了商
7、业带,形成了具有特色、宜人的街道空间, 。在各地块设计中,在较高容积率的条件下,点式与板式住宅相结合,留出公共绿化。根据前期分析和设计理念,规划结构形成一个中心、三个复合轴、三大片区、十个街坊的的总体布局,网络化的空间脉络。基地以 11-14 层高层住宅为主,6 层建筑穿插其中,局部点缀 18-24 层 高层,形成丰富的天际轮廓线。 2、层次明晰的内外交通路网结构和迅达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安全、通畅、高效的绿色道路系统,本着便捷、经济、明晰的原则,注重小区内道路与城市干道的联系顺畅、安全。在交通设施规划中,按照控规的要求,地下 M7 轨道站点布置在沪联路与陆翔路交汇处,充
8、分与地区级公共活动中心产生互动,外部公交线路由沪太路至潘广路引入,在基地内形成多个公交换乘站点,共同组成完善、高效、人性化的交通设施体系。 3、商住一体,多样配置,空间互动的综合配套服务网络。 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福利、住宅配套公建布局满足相关指标要求和服务半径的要求,呈现化核为轴,级层推进的形式,满足居住区规划前瞻性与动态性的要求。基地设置一所小学,一所中学,四所幼儿园。沿陆翔路的地铁出口设置集中大型商业综合体,沿菊盛路布置沿街商业带,形成层次清晰的商业布局。结合总体布局,设置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并在每个街坊设置配套公建,其中设有老人、青少年活动室、居委会、物业管理等用房。 4、保留和发掘本
9、地原生态环境,塑造自然和人工环境融合的典范。 我们希望与商业区一样建立充满生机、希望、阳光的,体现功能性和均好性的景观体系。设计以还生命以河流、还生命以绿色、还生命以阳光为主题,以绿化系统的网络化、开放化、特色化、纵深化等为目标。景观活动绿地、滨河绿地、防护绿地、组团集中绿地、重要节点、绿色视觉通廊与道路系统错位布置,强化人行系统与绿化系统的紧密组合。形成南北向的联系各小区的三条绿化轴线,东西向滨湖景观轴线。 5、理性而丰富的组团设计。 规划布局以“大社区小组团”为原则,高层低密度、组团式布置,进行总体建筑布局。强调空间分级: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构筑新型的街坊邻里关系:依据不同的居住模式设计
10、大小不等的邻里单位。道路系统与街坊组团空间规划相协调,主干道在小区形成环路。相对独立的尽端式街坊减少了各街坊间的互相干扰,提升了街坊自身的私密性,也有助于加强街坊组团自身的邻里关系和归属感。 在组团设计方面,每个组团内多层、小高层成南北纵向组合,组团内景观体现户户皆有景的均好性原则。我们在每个街坊的南北纵向设置一条通而不畅的景观通廊,临近建筑底层单元局部架空,配合每个住宅端部的不同变化形成具有归属感的半开放院落空间,同时更赋予这些环境空间不同的主题和风格,给人以不同的空间感受,做到环境景观资源配置的最大优化。 附图三 典型街坊总平面图 附图四效果图 6、 “住宅单体设计造价不高,水平高” 保障
11、性住房的户型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户型设计应满足模数化、标准化的要求,空间尺寸及部品尺寸宜满足建筑模数化的要求。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 90 平方米以下,一居室 50 平方米左右,两居室 70 平方米左右。 在小户型的设计实践中,深刻领悟其 “精细化”的设计宗。真正实现精细化设计的方法可以通过户型设计与精装修设计相结合。本工程户型设计上,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努力探索紧凑型、实用型、经济型的宜居住宅、多样户型,50、70、90 平方米的户型面积体现了更好的人性化设计。遵循严格控制面积,房型设计紧凑、弹性空间, 灵活多变、流线合理,动静分离的原则,首先考虑从居住者角度进行客观分析,通过整理不
12、同类型定居者的共同需求,制定相应对策。针对保障性住房的特点,我们提出了住宅设计必须精细化设计的理念。保障性住房的房型面积紧凑,一房在 50 平方米左右,两房在 60 平方米左右,同时保障性住房基本以高层为主,那么它的核心筒,就是公共交通面积怎样做到最小,如何提高得房率,保证户内面积最大化,是我们在保障性住房设计中研究的重点之一。 附图五 房型平面 在立面设计方面,我们对住宅的造型作了细致的推敲,注重平坡结合,墙面构架光影关系、分段式材质组合等。增加住宅设计的科技含量,也是单体设计中的重点之一。在节能方面,采用外墙外保温系统,降低住户用于取暖和制冷的支出。为了达到环保的功效,各街坊拥有完善的垃圾
13、收集管理系统,并集中设有垃圾生化处理站。智能化设施强调着眼未来,但不盲目超前,应用成熟技术,并留有发展作地。 附图六效果图 7、富有韵律的空间变化和良好的空间形态,营造融合开放、完整统一,具有归属感的新型居住社区。 小区建筑布置错落有致,跌宕起伏,注重天际线的形态设计。建筑空间与绿化环境结合, ,与周边水系结合,与小区广场结合使每一个置身其中的居民充分享受家的感觉。 总体构思以运动为主题,采用自由曲线、抽象的几何线形和面型确立整体规划的秩序,体现简洁、流畅、明快的现代规划风格,营造开阔大度的气势。绿化与景观采用点、线、面的布局,通过休闲步行道、健康步道将其串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团间设置户外运动
14、场地,体现“健身休闲”的精神。 在绿化布局上,以居住区边界的带状绿化与中心绿带的成片植被为基础;以小片的种植为点缀,并考虑不同季节开花植物的搭配,使四季有不同的观赏景观;同时在成片的植被种植中进行色叶的协调和对比,以形成优美的观叶林。注重在中心景观轴以及大片草地的边界,以植被形成的季相、色相、树形及轮廓线的,变化有致,形成颇具特色的种植景观。建筑小品、路灯、座椅、护栏等等,在规划设计时注意与整个居住区的风格相协调,体现简洁、流畅、明快的现代风格。 8、 借鉴与思考 深圳市保障性住房的标准方面目前走在全国前列,在 2010 年推出了深圳市保障性住宅建设标准 (征求意见稿) ,但仍然需要更多的经验
15、和探索。 当前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中, 深圳将注意力首先投向了比邻的香港。香港公屋发展至今,已经有一整套完善的政策标准和机制,这对于刚处于起步阶段的深圳保障性住房来说,起到了借鉴和示范的作用。香港公屋从九十年代后,发展出一套十字形的标准单元平面,标准层户数可以达到 16 户。这种户型平面在标准化工业生产、高效率的户数和节省成本等方面展现出它完善而又细致的优势。通过借鉴这些做法,我们可以在紧张的保障性住房用地上,不增加容积率,也能最大化增加住房数量,有效地控制成本,在工业化体系设计和管理方面作突破性的尝试。尽管由于香港和内地在设计规范、日照、节能乃至社会管理方面都有着十分大差异,使这些户型平面未必
16、完全适应内地的规章制度。但是通过比较它固有的一些灵活性做法和设计优点,我们也同时看到了国内保障性住房设计的一些设计标准的僵化之处。比如对使用者需求的考虑的不足,又或如在日照和绿色建筑方面的一些强制性规定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更清晰地去了解社会的需求,需要设计师和政府一同去做一些实际的调研工作,而不仅仅只有纸面上的规定。 9、结语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项造福民生、造福社会的工程,关系到国家的和谐、稳定。通过几年间的努力,深圳市和全国一样,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我们更加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我们在制度和规范建设上由于缺乏经验和仓促所需的不断完善之处,以经济适用为主导原则,制定人性化、精细化、标准化的保障性住房设计标准,积极有效地推进这项社会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