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在高校建立以批判性思维教育为核心的思维科学的教育体系的建议摘 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98 年 10 月在巴黎举行的“21 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中提倡的 21 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是: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因此,将批判性思维引入到本科生教育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建立以批判性思维教育为核心的思维科学的教育体系,是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思维科学 教育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批判性思维在法律诊所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项目号 122400450598)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斌,新乡学院政法系,法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数字
2、版权法信息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8-228-02 高等院校肩负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围绕这一核心工作,我校已开展“实践育人”工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杨院长所提的实践育人体系是在“高等学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基础上提出的实践育人,其核心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并以实践育人为抓手,为核心,带动其他育人体系发挥功效,以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高素质人才就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说到底是“思维能力(水平) ”强。笔者认为:只有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狠下功夫,才是抓到了教育目标
3、的要害,才能达到实践育人的最终目标。因此,笔者建议在实践育人体系中增加或者突出思维科学教育的份量,建立以批判性思维教育为核心的思维科学的教学体系,把提高学生思维水平作为重要目标,紧密结合我校现有的实践育人体系,使思维教育与实践育人充分融合,相辅相成,从而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以满足社会对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继而开创我校办学特色。 一、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维教育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所反映的实质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像达芬奇,牛顿,冯卡门,特斯拉,诺贝尔,爱因斯坦这
4、样的伟人,他们之所以能创造、生产知识,就是因为他们有着非同寻常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不是空中楼阁,它来自思维型教育。 (一)知识型教育与思维型教育 笔者认为知识型教育是以传授知识内容为主的教育,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内容主要是静态的知识,例如数学教育重在何种情形下适用何种公式,最终得出结论,而不是注重推理和原理的发展逻辑;语文教育注重词句的优美,段章节的安排而不注重思辨精神的表达且内容与社会脱节;历史教育只注重历史事件的记忆而不注重事件的因果脉络,不能做到以史为鉴。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以记忆为主,虽知识渊博但思维能力不高,思维僵化,循规蹈矩而缺乏创新(学术能力不强) ,理性的独立思考不足,怀
5、疑精神不够,盲从权威,不能反思。思维型教育重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求灌输更多的知识(知识的储备量与思维能力不成正比) ,重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以及人类在获取该知识的思维认识过程。这种思维的认识过程就是前人留下给我们的智慧,这些智慧就表现在每一个概念,每一个知识的由来,我们不仅掌握这些知识更要学到蕴含在这里面的思维过程,这样我们才会更有智慧。因此思维型教育是令人智慧的教育,令人发现、生产新知识的教育,在这种教育的模式下,学生储存的知识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多但独立性思考能力强,怀疑精神高,再学习、搜寻知识的能力强,不拘于常理敢于创新。其实,中国古代的孔子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的问答式的教学法就是典型的思维型教
6、育。 其实,知识型教育与思维型教育主要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我国目前的知识型教育主要由于国情的需要,考生多教育资源少,人员的竞争把教育的功能转化成分数的竞争,政府部门要追求考试公平,因此考试内容题型(记忆性的题)越客观好似考试制度越公平(客观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对错宜辩,公平性好操作) ,分数越客观,思维活力生存的空间越狭小。比如说国际名牌大学和我国自主招生的高校的面试题如西游记里有几个妖怪,一根粗细不同的绳子如何燃烧能比从一头燃烧节省一半时间等,这些题看似无厘头毫无意义,实际上人家在考察学生的思维水平,这是今后学生学术成就的高低或工作是否优秀的核心能力,至于基本知识的掌握吗,这些学生已经足够优秀了,
7、没必要考了。 (二)两种教育与实践 两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在实践中的差异主要来自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同。前者被动,不善于思考,不善于在实践中归纳问题所在,继而很好的解决问题,这样的学生放在实践中,即便日复一日的实践,结果仍不理想;后者主动,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抓到问题的本质原因,从而解决问题,这样的学生即便实践的时间不长,仍然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笔者认为,加强思维技能教育,再与实践学习相结和,使两者相辅相成,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育具有创新型的人才。 (三)思维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共识,是人才培养的目标。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什么,人才的核心素质究竟表现在哪些
8、方面,通过什么手段能提高核心素质。反而观之,作为被教育的人,成功者与平庸者或失败者之间,他们究竟有什么区别,都是相同的人但他们为什么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路。搞不清楚这些问题,一味的强调,素质教育是德智美体劳的综合性教育,那么,素质教育就是空中楼阁,就是一句空话,甚至把各种技能教育视为素质教育。笔者认为:虽然素质教育喊了多年,但仍然逃脱不了知识型教育,在这种教育下学生仅是知识储备的载体,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 ,又加之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脱节,这些“满腹经纶”的“知识载体”在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表现出的稚嫩与无知、偏执与盲从,与已身为成年人的大学生的称谓极不相称。 因此,以提高
9、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素治教育才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的思维能力的竞争。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就是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思维能力的起点)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具有创新能力,这样我们不仅学习知识而且还生产知识;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这才是做好工作的根本源泉。纵观社会各界精英人士无不是在各自领域内的思维高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们优秀就是优秀在他们必定是优秀的思考者。当然,思维能力虽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但不代表它就是唯一重要的因素,比如道德素养,一个道德败坏但创造能力极强的科学家恐怕是人类的灾难。此外,人
10、的成功与个人秉性、机遇等主客观条件关系复杂,但是思维能力低下,创新能力低下的人很难成功。 二、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及技能 (一)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有很多,它们各自侧重不同的方面,笔者简述几位学者的观点。一个比较简洁的定义是罗伯特恩尼斯表述的“批判性思维是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 ;库恩米特强调批判性思维根本是关于信息、观念、论证辨伪求真的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评估、比较、分析、批判和综合信息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者愿意探索艰难的问题,包括向流行的看法挑战。 (二)批判性思维在国内的发展 批判性思维教学理论从兴起到成熟也仅是自 20 世纪末到 21
11、世纪初的这段时间。2003 年“批判性思维”作为一门通选课在北京大学首次开设。时至今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同济大学,西安的一些民办高校等均有开设,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利用国内外资源,率先将批判性思维教学引入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受到国内关注,现在走到了我国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前列,走出了特色。有的高校管理者并未充分认识到批判性思维教育体系的建立,仅仅开设一门课程,那是远远不够的。 在我校建立批判性思维教学体系是具备条件的,这项工作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学者,不需要投资兴建实验室,需要的是具有批判性精神的教师团队,只要学校领导重视,全员转变教学理念,抽调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形成团队,学习取经
12、(批判性思维教材与教学标准均已成熟) ,坚持贯彻,一定能走出自己的特色,我们的学生定能受益匪浅。 三、具体方案设想 (一)转变思想 树立以批判性思维教育为核心的思维科学的教育体系为理念,全校上下每一个教育者应当充分学习、了解批判性思维,使之成为我们的育人理念,并有效地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二)注重思维科学的研究 钱学森认为科学分为三类:一是自然科学;二是社会科学;三是思维科学,并进一步将思维科学划分不同门类,重点在研究人类思维。笔者认为西方批判性思维是思维科学的一个研究成果,它实用性更强,更像一个思维工具,人人学而既可用之,特别是它与生活实践结合紧密,是实用的论证逻辑,但是它并不是包罗万
13、象的思维魔方,应当看到不同职业、学科背景应当加强不同的思维训练,这些均是思维科学研究的方向。 (三)实施步骤 1.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是积累教学知识和经验的阶段。在着一阶段,充分利用我校素质教育中心这一平台,在选修科中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为今后积累课堂经验。另外,积极将批判性思维课程申报为校级课改项目,打造一套适合我校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内容,制订课程标准,为课程规模化打造良好的基础。 2.发展阶段 成立批判性思维研究所,该机构负责我校批判性思维教学、研究工作。第一,选调人选,学校选调一批具有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组成团队,加大进修学习力度,将其培训成既具有批判性思维通识技能,又还要有不同专业背景,
14、为今后面向全校开设公共必修课储备师资力量,同时也为今后批判性思维课程与专业课程课改打好基础;第二,就教学而言,将批判性思维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研究所教师将设计一套符合我校学生的课件内容,并能顺利开课;第三,力争将批判性思维课程申报为省级课改项目,将批判性思维课程争创为省级优质课。 以上体系建立后,批判性思维教育一定要持之以恒,想通过一门课来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建立批判的质疑精神是不可能的,只有在整个教育体系下,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处处感触到批判性思维的存在,我相信学生定能有所改变和感悟,而这样的改变和感悟哪怕是一小步,这就是我们素质教育在他们身上的一大步,有些学生可能因为这点感悟而改变了人生。我们也将为这一点的改变和感悟而自豪。 参考文献: 1董毓.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