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差异表现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美丽中国梦想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全国掀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潮,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资源禀赋、历史基础等多方面的原因,不同区域之间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主要从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经济效率和人文发展程度 4 个方面分析了湖北省各区域之间生态文明建设的差异。 关键词:湖北;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102-02 引言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湖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下,生态环境不断好
2、转。但是湖北省的人口基数大,资源约束矛盾较突出,并且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依然很严峻,同时,省内不同区域之间生态文明建设的差异表现得比较明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包含众多子系统的复杂巨系统工程,湖北省各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每个子系统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认真分析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差异的表现形式,并根据这种差异对湖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区域划分,对进一步探讨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来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各地区均衡、快速、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在反思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就自己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问题作出的理性选择和
3、科学回答,是文明理论研究的新课题和文明实践活动的新方向。它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以及人类的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政治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从这段论述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和社会人文发展程度等几个方面。那么,湖北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也就可以概括为资源条件差异、生态环境差异、经济效率差异和人文发展差
4、异。 一、资源条件差异 所谓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可以用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各种要素的总称,它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等社会资源。资源短缺是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人类社会目前的发展需求来看,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最严重的制约因素。 (一)水资源差异 湖北是水资源大省,境内水系发达、河流纵横、湖泊众多,素有“洪水走廊” 、 “千湖之省”之称。但是,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河谷少,且相差悬殊。南部年径流量深最大为 1 2001
5、400mm,北部不足 200mm,相差 67 倍。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区域人口、耕地等社会经济要素的分布极不符。根据 2010 年度湖北省水资源公报的统计数据,2010 年水资源最丰富的神农架林区,亩均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总量分别为 18 298 立方米和 21 192 立方米,而水资源最匮乏的襄阳市亩均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总量分别才 843 立方米和 947 立方米,相差 20 多倍。 (二)耕地资源差异 人口的增长和耕地总量的减少使得人地矛盾十分突出。湖北省全省土地总面积 18.59 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 56%,丘陵占 24%,平原湖区占 20%。2010 年,耕地总面积 4 985
6、.88 万亩,全省总人口 6 176 万,人均耕地 0.81 亩,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地形地貌、人口聚集、城市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耕地在各地区之间的分布也极度不均。鄂西山区地势高、切割深、坡度陡、起伏大、经济较落后,耕地发展受到限制。耕地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鄂东沿江平原和鄂北岗地。这三个区域的耕地集中连片,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 60%。就人均耕地面积拥有量来看,荆门、荆州、神龙架林区较高,而武汉、黄石、鄂州较低,尤其是武汉,人均耕地面积只有 0.31 亩,不到荆门市人均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 (三)矿产资源差异 湖北省矿产资源种类多,总量较丰富。截至 2009 年底,湖北省已发现 149 个
7、矿种、188 个亚矿种,分别占全国已发现 171 个矿种和 237 个亚矿种数的 87.13%和 79.32%。其中,磷矿石、硅灰石等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铁、铜、石膏、岩盐、金等 23 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 7 位。湖北省的矿产资源分布广泛,全省 13 个市(州)和 4 个省直管行政区均有矿产资源分布,但是主要矿产资源的集中度较高,区域特色明显。鄂东南及鄂南地区集中产铁、铜、金、钨、钼、钴等矿产,江汉盆地及南襄盆地集中产岩盐、石膏、芒硝石油等矿产,宜昌、襄阳地区集中产磷、硫、铁矿、赤铁矿、建筑石材等矿产,鄂西北地区集中产金、银、钒、稀土元素等矿产。 部分具有矿产资源优势的地市在工业化过程中大力发
8、展资源开采和资源加工业,很好地带动了本地区乃至湖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但是储量总是有限的,随着几十年来对矿产资源的高强度开采,部分地市的矿产资源已经濒临枯竭。其中最严重的是黄石、大冶、潜江、钟祥 4 个市县,黄石的铁矿、铜矿和煤炭资源保有储量占探明储量的比重分别为23.03%、39.68%和 24.25%;大冶的铁矿、铜矿和煤炭资源保有储量占探明储量的比重分别为 28.6%、27.4%和 25.6%;而潜江的石油资源和钟祥的磷矿资源保有储量占探明储量的比重均不到 20%。 (四)人力资源差异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也会比较高,因此,劳动者尤其是具有
9、较高素质的人才资源都有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集聚的趋势。湖北省各地区之间由于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鄂东南的武汉、黄石、鄂州以及鄂西的宜昌等地区凭借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优势等优越条件,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高地。经济优势使得这些地区吸引了大量其他地区的人才向本地区聚集,从而在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比其他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恩施自治州、神农架林区等地区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洼地,这些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大量地流向省内外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陷入了人力资源严重短缺的境地。 二、生态环境差异 湖北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
10、了严重的破坏,出现了环境污染、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等一系列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 (一)环境污染的区域差异 大气污染重点控制区为沿长江分布的酸雨控制区,涉及武汉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鄂州市、黄石市、咸宁市等七大地区,工业污染重点监控区为鄂东冶金电力工业走廊、以宜昌、荆州、襄樊为重点的磷及磷化工基地、云(梦)应(城)与天(门)潜(江)两地区的盐及盐化工基地、十堰一襄樊一武汉汽车工业走廊等地区。 (二)水土流失的区域差异 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湖北省水土流失面积达 7.88 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土地总面积的 42.6%,在长江流域各省中,水土流失面积仅次于四川居第二位。水土流失地区集中分布在鄂西北
11、、鄂东北等山区丘陵地带。(三)自然灾害的区域差异 湖北省洪涝灾害居各种自然灾害之首,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成灾面积超过 67 万的大水灾年份达 8 年之多。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江河纵横、湖泊密布的江汉平原,尤其是四湖地区,平均 6 年 1 次,是著名的“水袋子” 。旱灾是湖北省的第二大自然灾害,鄂西北和鄂北地区,特别是“三北”岗地为湖北省旱灾最为严重的地区,干旱频次多,是湖北省著名的“旱包子” 。 三、经济效率差异 湖北省是中部地区的经济大省,近年来湖北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由于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社会基础条件等的差异,导致了湖北省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显著。衡量地区经济效率最常用的
12、指标是人均 GDP,2010 年湖北省人均 GDP 最高的地区武汉市人均 GDP达 5.688 万元,而人均 GDP 最低的地区恩施州人均 GDP 只有 1.067 万元,不到武汉市的 1/5。从总体上来看,湖北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中东部的平原丘陵区;如武汉市、鄂州市、黄石市等地区,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集中分布鄂西北、鄂西南山区,如恩施州、神农架林区等地区。 四、人文发展程度差异 人文发展是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中获得的自由权利或者社会福利水平。人文发展的概念最早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1990 年发表的第一份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该报告认为,人文发展是一个扩大
13、人的选择的过程,这些选择可能是不确定的和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但是,过上健康长寿的生活、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拥有富足的物质生活条件始终是三项最基本的选择。现在,人们较多采用人均收入水平、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就业、住房、医疗等一些物理指标来评价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文发展程度。 湖北省人文发展程度整体上在全国属于中游水平,但省内各地区之间还存在较明显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武汉、黄石、宜昌等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教育事业经费支出等衡量人文发展水平的指标值好于其他地区,而经济相对落后的恩施、咸宁、黄冈等地区人文发展水平也是排位靠后。 参考文献: 1 郝翔,成金华,汤尚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湖北资源环境问题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2 湖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2011 湖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 刘湘溶.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王琼,孙永平.湖北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困境形成机理及转型分析J.江汉论坛,2010, (8):19-23. 5 余程鹏,黄建武.湖北省水资源现状及利用战略J.科技创业月刊,2007, (3):5-6. 6 曾菊新.湖北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1):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