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要素下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27713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结构要素下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基于结构要素下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基于结构要素下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基于结构要素下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基于结构要素下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基于结构要素下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摘要:本文在综合和理解国内外城市群空间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对长株潭城市群结构要素节点、通道、流、基质进行定性分析,通过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对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总结出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最后根据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联系,城市群空间结构,结构要素,城市流强度 Abstract: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d understanding, on the basi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urban

2、 agglomeration spatial structure theory, structure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element nodes, channel, flow, and conducted a qualitative analysis matrix, the urban flow intensity model i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

3、lom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summariz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of spatial structure, spatial structure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optimization strategy is

4、 proposed. Keywords: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contact area, 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elements of the urban flow intensity TU98 1.研究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中部地区成为国家实现区域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构思在 2004年 3 月的第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出。2005 年,国家正式提出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国家

5、发改委制定相关政策指导和支持中部崛起。在 2006 年 3 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中部战略崛起作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审议通过,纲要强调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促进中部崛起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十一五计划纲要的通过把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分权化的背景下,城市群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的基本态势。因此,有必要在区域联系分析下对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特征进行研究

6、。 本文通过在区域联系视角下对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探索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职能结构和规模等级,并通过对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提出区域协调发展引导策略,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3.城市群相关概念 姚士谋在中国城市群一书中对城市群的定义: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综合体” 。1 城市群空间结构指的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多层面的结构,这些结构包括社会结构

7、、经济结构、规模、城市职能,在形成多层面结构的过程中,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各城市的各种结构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表现。 4.国外区域空间结构研究概况 4.1 古典区位理论 杜能(JV Thunen,1826)提出了农业土地利用的同心圆农业环带结构的原理,后人又将其修正而建立了新的杜能结构模式,使之不仅能应用于单个城市市场,而且能应用于都市化城市工业带2。 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和廖士(A.Losch)分别于 1933 年和1940 年提出的中心地理论,是从区位格局着眼,阐述城市和其他级别中心地等级系统的空间结构理论。克里斯塔勒认为高效的组织物质财富生产和流通的空间结构必然是

8、以城市为中心, 并有相应的多级市场区域构成的网络体系。3 M.M.Webber(1964)基于 L.D.Foley(1964)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框架,提出城市空间结构是形式和过程的概念框架4。城市空间结构的形式是指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式,过程是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各种交通流。相应地,城市空间被划分为“静态活动空间”和“动态活动空间” 。4.2 经济学家对空间结构理论的丰富 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阿隆索(W.Alonso)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学派,基于古典的价格和地租理论,提出了区位、地租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城市经济学理论。运用地租竞价曲线来分析城市内部居住分布的空间分异

9、模式,为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4.3 新经济地理学对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 克鲁格曼作为新经济地理学的代表人物对空间结构的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他针对区域经济学中所 提出的规模报酬和不完全竞争的相关原则前提,建立了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条件下的规模报酬递增的相关理论模型,把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理论纳入到当时主流的经济学领域,这样同时也弥补了当时主流的经济学对地理空间概念的忽视,这些忽视在某些程度上让当时学者无法去解释经济空间这种现象。 国内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概况 杨吾扬在 1986 年发表了论城市地域结构一文,他在文中提出城市的地域结构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包括同心圆模式,这种模式是城市

10、地域的理想化结构模式,第二种模式为分散集团式,这种模式是多各中心组团的模式,第三种为多层向心的城镇体系模式。 顾朝林是我国最早对城市群概念进行定义的学者,他将我国地域结构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块状城市密集区,第二中为条状城市密集区第三种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他对地域结构的分类主要依据是城镇体系的分布形态,区域中核心城市规模和区域内总的城市数量的多少。 城市群概念定义之后,我国学者姚士谋对城市群的个性发展与共性发展特征,在这个基础之上,以城市组合的区域空间形态为特征对城市群进行了划分,将城市群划分为组团城市群、带状城市群、分散式城市群、集群式城市群四种类型。 6.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要素

11、分析 6.1 节点 在长株潭城市群中县级及以上城市为 14 个,通过对其城市功能的归纳,把 14 个城市分为 3 类节点:省际节点、区域节点、群内节点。 图 1 长株潭区域城市节点分布图 6.2 通道 通道是结构的重要要素之一,它是城市群节点之间相互联系和交流的渠道,在城市群空间结构中,通道主要是指交通线路所组成的交通网络。 长株潭城市已基本形成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智能型总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公路干线、铁路干线、湘江干流航道、黄花机场为骨架,通过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连接城市群区域内和区域以外各市州。 6.3 要素流 城市各要素之间联系是通过城市要素“流”的扩散和集聚作用来

12、实现的,这些城市流包括劳动力流、物质流、资本流和信息流。 6.4 基质 区域内基质指区域空间结构、空间属性、空间资源等内容对城市群区域内的发展的作用,强调区域中各物质或非物质因素的流动融合,各因素对区域的功能作用以及如何实现对区域发展。本次研究主要选取长株潭主要城市城市化水平的均质分布来进行分析。 图 2 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水平均质分布图(自绘) 城市流强度 城市流强度不仅准确反映了城市外向功能产生的聚射能量的大小,还反映了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 城市流强度公式为:F=E F:城市流强度 N:为城市功能效益,即各城市间单位外向功能量所产生的实际影响;E:为城市外向功能量 城市是否具有外向

13、功能 E,主要取决于某一部门从业人员的区位商Lqij,G 为全国从业人员总数,在本文研究中 G 的数据选取定位长株潭城市群从业人员总数;Gij 为 i 城市 j 部门从业人员数量;Gi 为 i 城市从业人员数量;Gj 为长株潭城市群 j 部门从业人员数量。5 公式为 Gij/Gi Lqij= (i=1,2,n;j=1,2,m) Gj/G 若 Lqij1,则 i 城市 j 部门不存在外向功能,及 Eij=0; 若 Lqij1,则 i 城市 j 部门存在外向功能 当区位商 Lqij1 的情况之下,i 城市 j 部门的外向功能计算方式如下: Eij = Gij -Gi( Gj/G) 那么,i 城市

14、m 个部门的总的外向功能量 Ei 为: Ei = Eij i 城市的功能效率用人均从业人员 GDP 表示,即 Ni=GDPi/Gi 通过对 i 城市外向功能量 Ei 和功能效率 Ni 的计算结构,可以得出i 城市城市流强度 Fi,公式为: Fi=NiEi =(GDPi/Gi)Ei= GDPi(Ei/Gi) = GDPi Ki Ki 为 i 城市总外向功能量在城市群总外向功能量的比例,能够充分反应出城市总共能量的外向程度,称之为城市流倾向度。 选取长株潭城市群主要城市 12 行业部门 2009 年从业人员数量作为数据,通过公式计算结果如下表: 表 1 长株潭区域主要城市城市流倾向度与城市流强度(

15、2009) 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 8.1 呈现长沙市区、株洲市区、湘潭市区三中心态势 无论是空间结构要素节点、通道、城市流和基质四个方面的定性分析,还是基于城市流强度的定量分析结果,长沙市区都体现出了长株潭区域绝对核心作用,中心性作用明显,虽然株洲市区、湘潭市区在各项分析数据中相比长沙市区差距较大,但是远高于城市群内各城市,次中心地位也凸显出来,总之,长株潭城市群三中心格局基本形成。 8.2 形成多条空间发展轴线 在节点、通道两个结构要素的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出,长株潭城市群形成了宁乡长沙浏阳的东西发展轴、湘潭湘乡市韶山发展轴线,株洲醴陵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发展轴,这些发展轴线有各自的中心城市,

16、并通过中心城市的组织,城市群空间网络格局基本形成。8.3 空间结构呈现层次等级 长株潭区域城市空间结构根据聚集作用和辐射影响力来看,呈现三层结构等级:第一层级为长沙市区、株洲市区、湘潭市区三市中心性极大的中心城市,这三个城市各自影响着各自片区的同时,城市间又通过相互联系,达到互补、共享的作用;第二层级为以长沙县、宁乡县、浏阳市、醴陵市,这些城市作为靠近三个中心城市的周边城市,其因其地理条件、区位优势的关系,通过产业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迅速,成为区域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第三层级为攸县、茶陵县、炎陵县、韶山市、湘乡市、湘潭县、株洲县等,这些城市属于长株潭城市群外围城市,在

17、区域联系中联系作用力较弱,也是中心城市集聚作用影响较小的区域。 9 长株潭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引导策略 9.1 加强株洲市区、湘潭市区的次核心作用 长沙市区在长株潭区域的核心作用非常明显,在长株潭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和加强长沙市区核心优势,进一步把长沙市区打造成长株潭区域核心城市,逐渐发挥其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在中部的影响力。与此同时,结合现状,加大对长株潭区域中次核心城市株洲市区、湘潭市区的发展力度,缩小其与长沙市区以及中部其他核心城市的差距,发挥其区域影响力,进一步加大对其城市特色产业和行业部门的投入,让其充分发挥其地域特色产业优势,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让长株潭城市群三核心的作用更加强大

18、。 9.2 完善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形成“多圈层”模式 长株潭区域空间结构主要轴线已初步成型,在此基础上,加强外围县市之间的联系,在总体上体现城市空间发展的中心集聚、轴线拓展、网络联系“多圈层”格局,着眼于未来,逐步形成以各级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交通系统网络、功能联系带为发展轴线,以各种生产要素流、各级交通和通讯线路为联系的城市体系空间网络格局。 9.2 统筹城乡,充分挖掘外围城市的发展潜力 韶山市、炎陵县作为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应当进一步发挥其旅游产业优势,以旅游产业为依托,调整其空间结构布局,通过完善区域交通网络系统,加大与中心城市、其他外围县市之间的联系,以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充分挖掘其产业和城市潜力,进一步发挥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为推动区域和城市群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对于农村地区,充分发挥其农业优势、劳动力优势,统筹城乡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