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增长、人口、工资对就业的影响及地区比较摘 要: 笔者基于我国 1991 年2009 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面板模型检验等方法,构建了就业与经济增长、人口、工资之间的个体固定效应变系数面板模型,从全国层面分析了经济增长、人口、工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存在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就业经济增长弹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较强的负相关性;工资上升对就业表现出正面影响,就业工资弹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性;总人口变化对就业的影响没有很明显的地域差异,就业人口弹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相关性较弱。 关键词:就业;经济增长;人口;工资;面板数据 作者简介:刘
2、玉成(1970-) ,男,湖北荆门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数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研究;童光荣(1950-) ,男,湖北蕲春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数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3)02-0023-05 收稿日期:2011-12-04 一、文献回顾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其就业问题历来是一切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当前的就业形势却令人费解:在普遍出现民工荒现象的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却依然困难重重,城镇失业现象持续存在。 我国当前就业问题的特殊性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相
3、关研究文献较多,它们分别对我国就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探究。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畅问题的探索(莫起升,2010;辛小柏,2010) ;对我国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不同步现象的解释(薛继亮 等,2010;丁从明,2010;陈莉花 等,2011;卢江 等,2011) ;对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现象的探析(袁霓,2011) ;对就业结构变迁趋同效应的阐释(汪增洋,2010)等。 我国的就业问题除了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之外,也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就业一样会受到各种经济变量的影响,而就业、经济增长、人口、工资等因素作为经济生活中的基本经济指标,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相关文
4、献也较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从我国宏观层面探讨人口、经济增长、工资、经济收入、就业之间的关系。闰荣国等(2006)认为我国 GDP、结构转型和就业总量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许召元等(2008)认为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可以有效改善配置效率、提高经济增速,但“资本追逐劳动”现象导致人均 GDP 地区差距无法缩小。宋国学等(2006)认为我国的就业弹性不断下降,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呈减弱趋势。Ding 等(2011)认为我国人均 GDP 的增长与人口增长、初次收入水平等因素负相关,而与固定资产投资正相关。 第二类,从我国三次产业的相对微观层面去分析就业的影响因素,探讨经济发展水平、人
5、口、就业等之间的关系。俞国梅(2004)认为 GDP与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相关,与第一产业就业负相关。秦韬(2007)认为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量小于需求的减少量,扩大就业的潜力和出路在第三产业。赵慧卿等(2010)认为三次产业劳动产出弹性差异明显。 第三类,国外有关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Sajal(2009)认为就业与GDP 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 GDP 是就业的原因之一。Matthew 等(2010)认为能源、就业和 GDP 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 以上文献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就业的影响因素,但这些研究大多是探讨单个因素对就业的影响,涉及到多因素联合作用的并不多,且研究方法大多局限于简单
6、的时间序列数据和线性相关分析。和以上研究不同,笔者尝试将多因素作为就业的解释变量,并以面板数据来解释就业的变化。基于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变量之间的关联性等因素,本文选择将经济增长、人口和工资的变动对就业的影响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并探讨区域差异。本研究是作者前期研究的一个延展(Liu et al,2011) 。 二、实证研究 (一) 研究变量和模型 文中各变量记号:EM 为就业总人数;GDP 为国内生产总值;TP 为总人口;TW 为工资总额。所有变量均作对数变换以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LEM、LGDP、LTP、LTW 为各变量的自然对数。实际研究中,以从业人员总数代表就业,GDP 代表经济增长,年末总人口代表人口,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代表工资。变量数据为我国 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1991 年2009 年统计数据。其中 GDP 和工资总额均换算为以 1991年为基期的可比价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