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韩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及启示.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43319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韩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及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日本、韩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及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日本、韩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及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日本、韩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及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日本、韩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及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日本、韩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及启示摘要:作为后起的工业发达国家,日本、韩国在资源禀赋相对贫乏的条件下实现了经济腾飞。研究发现,培育动态比较优势部门和发展潜在比较优势部门与两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关系密切。两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产业政策的干预作用,促进要素资源加速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流动,为不断提升比其他国家更有优势的要素质量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为培育未来比较优势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仍处于发展中的中国,培育动态比较优势产业可学习日本、韩国的经验,不断创造生产要素的竞争优势,特别重视在研发创新上的投入,从而促进潜在比较优势部门和产业集群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比较

2、优势;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4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1-0108-05 日本、韩国在二战后“贸易立国”战略的指导下,将获取动态的比较利益作为制定产业政策的目标,通过不断改变和提升要素禀赋,培育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有利于促进本国经济和社会福利增长的战略性产业进行扶持,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两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比较优势部门呈现交替转换的动态演变。而两国的经济腾飞也正是因为它们没有停留在静态比较优势的低技术部门上,而是选择了具有未来动态比较优势的高技术部门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植。 一、日本、韩国比较优势部门的变化特征 二战后,日本的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

3、变化密切相关,比较优势部门与同时期的主导产业也基本一致。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中,以纺织产品为主的轻工业是主要的出口部门。在日本经济从复苏到高速发展时,以钢铁、机械为主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成为比较优势部门,取代了以纺织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对日本主要工业品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系数分析表明: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达到顶峰后持续下降,到 80 年代末逐渐成为比较劣势部门。钢铁的出口竞争力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前期达到鼎盛,成为比较优势部门。随后是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竞争力在 70 年代后期、80 年代初期达到最强。80 年代中后期,日本的办公电子

4、设备和家用电器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产品。 (见表 1、表 2) 韩国经济发展起步晚于日本,同时还是日本产业转移的承接国。通过对韩国主要工业品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系数分析表明: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以纺织、服装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带动了经济增长,纺织品工业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但随着劳动力短缺、工资上涨、国际贸易保护加强以及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竞争,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开始下降。自韩国 20 世纪 80 年代实施“重化学工业化”战略以来,重化学工业逐渐由进口替代发展成为出口主导部门,钢铁、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较优势由弱变强的趋势明显。重化工业产品的出口增长表明了韩国产业竞

5、争力的提高,比较优势部门已从劳动密集型顺利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见表 3、表 4) 二、日本、韩国动态比较优势部门的形成 一个产业部门通过从“进口替代”发展到“出口导向”逐渐被培育成为比较优势部门,后来又作为比较劣势部门转移出去,以便在本国培育潜在比较优势部门,从而替代进口,再发展成为出口主导产业,获取更多的比较利益。而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虽然转移了部分比较利益,但投资主体通过资本输出仍可获得较多的动态比较利益。 随着日本产业结构向重化工业转变,纺织业日渐衰落并开始向国外转移,确立了资本密集型的钢铁、化工、汽车、机械等产业的主导地位。这一时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对象的对外直接投资基本上流

6、向具有更低成本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的亚洲“四小龙”国家和地区。这四个国家和地区具有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缺乏的是资本和技术,因此成为日本产业转移的理想场所。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加速了日本将部分耗能多、原料需求量大的钢铁、造船和石油化学产业也转移出去,其目的是为了提升国内产业结构,确立技术密集型的电动机械、汽车、半导体等产业的主导地位和培育其发展成为新的比较优势部门。值得注意的是, “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导致日本制造业大量对外投资转移,造成海外生产替代国内生产,加速了国内产业的衰退进程,并改变着日本的进出口结构, “返进口”趋势不断增强。机械工业虽然仍是日本的主要出口部门,

7、但由于对外投资的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在日本制造业对外转移的过程中,可贸易品的出口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通过动态比较优势部门的培育实现的效果正在逐步减弱。在世界经济服务化趋势下,日本具有知识集约型和服务集约型特征的比较优势产业尚未真正培育起来,导致产业结构转换不能完全实现。 韩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实行了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在政府贸易推动政策的支持下,韩国首先实现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推动的经济增长,继而完成了资本密集型原材料工业产品的进口替代,并使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韩国自然资源匮乏,需要外汇来进口粮食和自然资源,国内市场狭小

8、,资金和技术短缺,劳动力供过于求。韩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推行“贸易立国”方针,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带动经济增长。随着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产业迅速发展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以及 20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和贸易保护加强,发展中国家价格竞争,使韩国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产品出口受限,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开始转为比较劣势。而韩国重化工业中的机械工业由比较劣势部门发展成为比较优势部门,最初是为了实现机械设备的进口替代,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出口主导部门。 三、日本、韩国比较优势部门变化的特征 日本、韩国比较优势部门的演变过程是促进要素优势积累和转变的过程。以钢铁工业为例,二战结

9、束后的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前半期,日本粗钢产量显著增加,钢铁工业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和单位生产成本的持续降低,钢铁制品的价格呈全面降低趋势,出口不断增加。而当日本钢铁工业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部门时,20世纪 70 年代的石油危机导致能源价格急剧上升,日本钢铁工业的生产成本出现较大幅度上升,此时在价格竞争优势减弱的情况下,其出口竞争力并未被削弱,充分显示了其较强的非价格竞争优势(如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等) 。 (见表 5) 再以汽车产业为例,日本的汽车生产在1960 年仅有 48 万辆,到 1980 年达 1 100 万辆的规模,供应量占世界需求量的大约 30%

10、,成为世界最大的小型汽车生产基地。日本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价格和非价格竞争优势上。在价格竞争优势方面,其一是充足的设备投资提高了生产率。日本汽车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从 20世纪 60 年代后半期一直持续上升,到 70 年代末已与美国持平。其二是采取了降低工资成本的间接措施。生产技术的改良是通过节约劳动时间来弥补工资成本的上升。其三是重视配件工业的发展。日本汽车产业竞争力在原材料型产业竞争力提高的基础上,同时又将配件工业系列化来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在非价格竞争优势上,日本汽车表现出燃料费用经济化、质量稳定和故障少等特点。这主要得益于日本劳动力的高质量与均等性,以及在企业内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各

11、种制度,如世界知名的合理化建议制度、公司内进修制度和质量管理小组等。 韩国工业化初期培育动态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对生产要素的配置上。在早期市场机制不完善、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主导的市场协调机制具有较强的宏观性和指导性,促进了重点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韩国自20 世纪 70 年代初实施重化学工业化战略(也被称为 HCI 运动)以来,经过十年的发展,在造船、电气设备、金属产品和钢铁等方面确立了明显的比较优势。20 世纪 60 年代,韩国曾被认为是无法成功发展钢铁工业的农业国,然而韩国对重化学工业实施扶持的结果是,韩国重化学工业化率从 1976 年的 45.6%增长至 1981 年的 51.8%;在出

12、口中所占比重则从29.8%猛增至 45.3%;出口商品品种也从 20 世纪 60 年代的轻工业产品为主升级至 70 年代的钢铁、船舶等重化学工业制品为主。韩国钢铁工业除了拥有世界一流的设备外,浦项制铁成为当时世界上效率最高的钢铁企业。虽然韩国建立资本密集型工业的代价高昂,但这些工业部门已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韩国成功地把出口结构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和中等技术密集型。在韩国经济进入调整阶段并逐步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时,韩国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条件上。 四、日本、韩国培育动态比较优势的启示 (一)培育动态比较优势从根本而言是创造生产要素的竞争优势 发展中国家的

13、比较优势产业几乎都是依赖于天然资源、廉价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还处于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生产要素导向阶段。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从竞争优势的角度看,首先,劳动不是均质的。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素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其次,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是因为其劳动力成本低,还在于其对劳动过程具有较高的管理和组织水平,由此决定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优质的产品质量。这种状况说明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就是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人力资本和技术投入,提高其技术密集度,使其由简单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智力劳动密集型。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创造竞争优势,必

14、须培育更高级和专业性的生产要素,如高素质的劳动力、技术开发能力、信息化环境、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等,改变过去主要以要素禀赋为导向的模式,进行由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化。 (二)培育动态比较优势的关键在于提高科技研发水平 日本比较优势部门的发展得益于重视技术引进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根据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的调查,19551970 年,日本差不多吸收了全世界半个世纪开发的全部先进技术,节省了大量的研发费用和时间。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引进,日本迅速缩短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技术引进主要集中在钢铁、化学、电机、运输机械等主导产业上,技术贸易的收入是支出的 5 倍以上,技术贸易

15、的赤字状态一直保持到现在。在政府促进技术进步政策的引导下,民间企业也对技术开发倾注了巨大力最。 韩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与技术的引进、利用和自主创新保持了密切联系,技术的发展过程始终影响着比较优势部门的选择和培育。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韩国实施了以鼓励产业技术开发为重点的政策,并采取相关的措施。一是加大技术开发投资,提高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达到 2%左右。二是成立专门组织,设立由总统直接管辖的科技开发最高审议机构“技术振兴审议会” ,由总统、主管科技的政府部门官员和企业界研究机构等共同研究世界科技动向,调整国内科技政策,解决有关重大问题。三是为鼓励产业技术开发,分担企业技术开发

16、风险,政府在税收、金融等方面提供一些优惠政策。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为摆脱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迅速从经济低谷中走出,韩国进一步实施“科技立国”战略,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和高科技产业。政府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产业的投资力度,计划到 2020 年,用于科技产业的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5%6%,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同时加强对高科技产业的研究与开发,通过科技升级,带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使知识、信息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韩国 21 世纪的主导产业。 (三)培育动态比较优势可重点发展潜在优势部门和产业集群 一国的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归根结底依赖于生产要素结构的提升;反过来,动

17、态比较优势理论包含培育产业的竞争优势,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也会促进生产要素结构的提升。从日本、韩国的发展经验看,政府制订产业政策是以创造潜在优势产业发展的环境为目标,产业政策应该影响企业放弃缺乏生产力的产业或产业环节,转向更高生产力的产业或产业环节。另外,实现产业的竞争优势是一个动态过程,产业间也应该是互相联系,这样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日本、韩国动态比较优势的产生也来源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在日本产业中,上、下游企业结合的情形很常见,日本的大企业通常与多家中小型承包商与供应商形成关系网,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一旦产业集群形成,集群内部的产业之间会形成互助关系,完整的产业集群也会放大和加速市场竞争时生产要素的创造力。日本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就表现出这种产业集群间的相关性,如半导体产业就带动了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消费型电子产品、电信产品、办公设备、电脑、医疗保健器材等。因此,要促进竞争优势,政府最好在促进潜在优势产业、产业集群、市场和发展相关产业等政策上齐头并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