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关于两种类型的扩大再生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44367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马克思关于两种类型的扩大再生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试论马克思关于两种类型的扩大再生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试论马克思关于两种类型的扩大再生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试论马克思关于两种类型的扩大再生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试论马克思关于两种类型的扩大再生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试论马克思关于两种类型的扩大再生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摘 要:马克思在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中,不仅将扩大再生产划分为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还将扩大再生产划分为内涵与外延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并对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要素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这对于中国的技术政策、投资管理、产业政策以及就业政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启示,为实现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内涵;外延 中图分类号:F01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016-02 马克思在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中,不仅将扩大再生产划分为简单

2、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还将扩大再生产划分为内涵与外延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并对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要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对于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两种扩大再生产类型的划分思想 马克思指出:“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按其实际内容来说,就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过程,而不论这种扩大是从外延方面表现为在旧工厂外添设新工厂,还是从内涵方面表现为扩充原有的生产规模。 ”1所谓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的扩大是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生产要素(活劳动、生产资料要素)质量,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取得的,它是一种向生产的深度进军、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的

3、扩大再生产2,人们也将它称之为“集约的”扩大再生产。而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和扩大生产场所来实现的(即不靠技术进步) ,这是生产向广度的发展,也可以称之为“粗放的”扩大再生产。 其实关于生产规模的扩大是外延的还是内涵的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但首先要明确的就是“使内含的扩大再生产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区别开来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方法有无改进和有无技术进步,而社会劳动生产率是否提高,则是区别扩大再生产的外延性和内含性的基本标志”3,这一点不明确,很多问题将无从谈起。有无积累和折旧基金都不能成为区别外延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标准,资本的积累只有用于“从内涵

4、方面扩充原有的生产规模”才是内涵扩大,用于“在旧工厂外添设新工厂”则是外延扩大。而且发挥原有生产资本的潜能,即强调一定量的资本既可通过外延又可通过内涵的途径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 “这个资本作为价值形成要素和产品形成要素的作用大小是有弹性的,可以变化的。 ”1 二、马克思关于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要素分析 在早期,社会生产以手工劳动为主的阶段和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当时经济的主要增长方式为外延扩大再生产。而当社会生产逐渐过渡到以大机器生产为基础,生产的社会化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都高度发展的全面机械化、自动化阶段后,对于两大部类的生产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使得社会再生产须

5、过渡到以内涵为主的方式来进行,这是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不由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篇的“货币资本的作用”一节里,分析不增加货币资本,也可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时,就详细分析了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有关途径,归纳整理为:(1)劳动工具方面:对于同一固定资本,通过增加使用强度的方法加速其周转。 (2)劳动对象方面:对于生产上使用的自然资源(土地、海洋、矿山、森林等)和自然力,既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强度,又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来提高其使用率, “它们发挥效能的程度,取决于不花费资本家分文的各种方法和科学进步。 ”1(3)劳动力方面:在同样的劳动力报酬前提下,可以通过增加劳动强度、改进劳动组织和生

6、产管理、提高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 (4)劳动生产率方面: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形成新的资本材料,从而形成资本积累扩大的基础。 ”1(5)资本集中度方面: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本的集中;生产资本的集中反过来又会促进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6)资本周转方面:资本周转得越快,就越能实现较少的货币资本推动同一的生产资本,实现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以上六个方面,去掉其中包含的资本主义剥削的内容,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的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是适用的,是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 三、实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思想对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7、的启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相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言,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而且包括把单纯追求 GDP 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4。这与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根本目的是相一致的,马克思关于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思想对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有: 1.技术政策方面。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必然要求。首先应注重技术创新,通过加强独立自主地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充分挖掘并有机结合原有企业的技术潜力进行集成创新,引进别国先进技术的同时更注重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才能从源头提高社会生产的水平

8、。其次,技术改造应全面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5。对于部门而言,第部类中的能源和交通部门应成为技术改造的重点,因为能源的质与量保障,交通运输力量的薄弱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能否顺利进行;同时重工业中的加工制造部门的技术改善问题也丞待解决,尽早改善中国“低端制造业”的处境。再者,注重对技术研发的资金和体制支持,增强技术产权意识;注重对科研基金的管理监督,优化科学研发的奖励机制。在这一点我们可以学习日本,有人形象地比喻:日本每引进 100 美元的技术,会用 200 美元来进行学习、消化和创新,并且用自行研发的专利赚回 300 美元。 2.投资管理方面。内涵扩大再生产是以提高投资经济效益为前

9、提的,首先,投资新项目时,要注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积极运用科学技术成果,改善劳动对象的质量及性能,节约生产原料,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等,取代过去一味地依靠增加人力、财力、物力来实现生产规模扩大的粗放型方式。其次,应注重对原有生产企业进行挖潜、革新、改造。从经济效果上看,通过现有企业挖潜、革新、改造来增加生产能力,比通过新建企业来增加生产能力,具有明显的优点6,这通过充分利用原有企业在技术力量、经营管理、物资供应、协作关系等方面的基础,较快地达到经济产量和技术指标,从而实现利用较少投资额,就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这一点往往被我们所忽视,造成了大量社会生产资源的浪费。再者,重视投资生产的集中化和联

10、合化即提高生产资本的集中度,这对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把握投资机遇、应对经济风险、获取投资收益起着关键性作用。最后,在生产组织管理方面,通过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化技术发展的企业管理体制以及生产责任制,充分调动管理者、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是提高劳动效率的有效途径。 3.产业政策方面。内涵扩大再生产对产业结构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强调产业间和产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更注重产业结构对于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首先,需考虑产业的生产周转速度,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有些事业在较长时间内取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在这个时间内不提供任何有效用的产品;而另一些生产部门不仅在一年间不断地或多次地取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

11、且也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的生产的基础上,必须确定前者按什么规模进行,才不至有损于后者。 ”7因此,对于那些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产品有竞争能力的行业要引起高度重视。其次,我们既应建设一批水平先进、装备精良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也要结合中国的人口资源优势,发展相应的外延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另外也应充分发挥服务行业在解决就业问题、改善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积极作用。再者,对于一直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部门应给予整治与淘汰,从而提高中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4.劳动就业方面。首先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解决就业问题的长久之计在于广开生产门路,提高生产专业化水平,向

12、生产深度和广度进军的集约型生产。其次,从劳动者自身角度看,由于先进技术是依靠人来发明创造,先进机器设备也是依靠人来使用,离开了劳动者的劳动,任何先进的机器设备都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8,因此提高劳动者素质对于增强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技术工人匮乏的现象十分严重。在 7000 万产业工人中,高级技工只占 3.5%。与发达国家 40%的比例相比,相去甚远。人才的培养靠教育,重视人才培养,加大国家教育投入,提高科学文化教育质量,是发展生产的长久之计;既要大力发展正规文化教育,也要重视专业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其组织协作能力以及技术熟练程度,是进一步提高劳动

13、生产率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5-396. 2 刘国光.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99. 3 刘国光.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17. 4 唐龙.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思考.J.当代财经,2007, (12). 5 刘国光.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中的两个关系J.财贸经济,1982, (1).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4. 7 张淑智.关于社会主义内含型扩大再生产的几个问题J.财经研究,1981, (4). 8 卫兴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J.理论参考,2006, (4). 责任编辑 吴高君 收稿日期:2013-06-19 作者简介:思媚(1987-) ,女,广西柳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