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突出精品意识 打造生态蓬莱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城市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城市化定位、规划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传承四个方面,阐述我市生态城市建设四个应解决的问题,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more attention paid to the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urbanization positioning, planning, infrastructure cons
2、truction, cultural heritage from four aspects, elaborated the city four problems to be solved for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to keep the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of the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面临越来越突出的“城市病”困扰,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峻
3、挑战。2011 年,我们蓬莱市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市,这对我市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 生态城市是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支撑下,在城市所处区域自然环境综合约束下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一个环境清洁良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健康富裕、社会和谐进步的、开放的、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这个复杂的大系统有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二是高效,资源能源高效循环利用,经济效益好,基础设施健全、效率高;三是可持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对城市及周边的环境资源不采取掠夺式开发,公平地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四是协调,城市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与周边农村发展
4、的协调,包括人口规模和土地面积适应,作为生态系统新陈代谢的各项功能协调等。 我市生态市建设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好高骛远,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城市发展中许多应该解决又能够解决的环境问题放着不管,去奢谈什么如何使城市生态化;甚至有些领导的思想中只是要生态城市这块牌子装装门面,并没有真心打算去实施。二是套用相似的战略和政策措施,单一化和简单化。城市情况千差万别,人口规模、文化传统、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以及地理位置各不相同。生态城市建设一定要适应本地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切忌一刀切。 通过调查和研究,当前我市生态市建设需重点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城市的功能定位问题 “生态城市”首先是城市,这就
5、有个功能定位问题。城市定位就像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方向和成败。一个城市的定位要优先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自然条件,包括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状况;其次是城市所处的区域位置;再者是城市的历史及文化传承,这一点从现代城市发展看显得越来越重要;第四就是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基础,这是城市发展的经济条件。这些对城市定位至关重要的因素,即有城市内部的,又有城市外部可能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必须统筹加以考虑。只有正确的把握市情,才能扬长避短、科学地给城市定位。城市定位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定位。这里指的是带有基本性质的、城市功能的定位,他决定了将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6、 城市功能定位要抓住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切忌大而空、华而不实。作为要建设生态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要特别注重城市自然条件的约束。城市的功能定位需要有稳定性,但又应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不断丰富其内涵,扩宽其领域。 二、关于城市规划问题 城市规划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和布局,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和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是城市各项工作的龙头。生态城市建设亦应从抓城市规划入手。当前城市规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规划的科学性问题,即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规划,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要指导思想,同时要解决规划的预见性问题;二是规划的权威性问题,即保持
7、规划的稳定性,依法定的程序编制和修改,而不是一任领导一套规划;三是规划执行力问题,由于受长官意志和各方面因素干扰,部门配合不到位,规划得不到有效实施。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编制,需要有一套体现生态城市特点的指标体系。目前国内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老城市改造,创建生态城需要制定规划,这是大多数;另一种是新建的城市或一个老城的新区,比如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城等编制规划。后一种比较好处理,可用先进的生态城市规划理念来指导规划的编制。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要有高新技术的产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难以成为一座有活力的城市。但生态城不能再搞可能产生污染的、落后的工业,需要有对资源环境消耗小、高附加值的
8、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来支撑。二是注意城乡统筹,规划要考虑周边农村、农业的发展和必要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以避免造成新的巨大的城乡差异。三是要有适宜的清洁技术作依托,使规划提出的目标得以实现。 对于老城市建生态城就存在城市发展转型问题,难度是非常大的。这方面国内外也有不少研究可以参考。要强调的是要选择适应各城市特点的指标和标准,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城市规划新的理论和观点也很多,编制生态城市的规划要始终注意用生态学的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指导,始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这个主线,要始终突出强调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生态城市规划必须要平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大要素,作为经济较为发
9、达的地区,环境是制约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应给予特别的关注。这也是生态城市规划的真谛所在。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生态保护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状况是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城市保护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城市基础设施除了传统的交通、能源、饮水、通讯等的供给外,还包括环境保护、生态服务、减灾防灾、信息网络等新的领域。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与环境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影响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必须整体规划与设计,并适度超前,避免建设滞后和盲目性。要保证这些基础设施各系统之间协调及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 首先
10、是城市自然生态的保护,包括水、土壤、大气等各种自然要素的保护、自然景观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构建。城市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自然因子,可以依山傍水,利用自然森林、河流、湿地进行建设,要像保护文化遗产一样保护好这些自然要素,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丰富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城市的重要标志,要改变目前简单脆弱的城市生态结构,规划、重建和维护适宜的生物种群或群落结构,恢复健康的生态过程,提高城市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更新、抗干扰的能力。 二是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达标的、适应需要的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等环境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最起码的要求,要继续完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
11、管网建设,要特别重视污泥的处理和资源化以及中水回用问题。要发展分类、密闭、压缩、资源化的生活垃圾收运及处理系统,加强再生资源特别是废旧电器的回收和处置,以及医疗垃圾等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 三是构建城市清洁能源系统。城市耗能是我国能源消耗的主体,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要改变原有的能源结构和利用方式,实现城市能源清洁化、低碳化。要尽快实现城区无原煤直接燃烧,推广天然气、太阳能、电力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包括供电、供热、供气在内的城市能源系统要与城市功能布局、产业结构、交通系统等统筹考虑。通过建设智能电网,为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和电动交通系统提供便利。要把各行各业节能放在突出的位置。要强制推行建筑节
12、能,完善供热、供水、供电的分户计量,利用经济手段鼓励节能节水。 四是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的公共交通。生态城市的交通系统应以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为主导,将快速公交、停车场等系统全面规划、科学布置、精心设计,形成方便快捷、高效低碳、人性化的公共交通体系,够促进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同时通过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和道路交通管理系统,降低交通需求总量,减少机动车尾气和噪声污染。还应建立人性化的步行和自行车道路系统,鼓励人们在短距离出行中选择自行车和步行方式。 五是构建城市和谐水系。古今中外的城市大都是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水系是城市重要的功能载体、生态之魂。生态城市的水系既包括各种自然和人工水体,也包括给排水系
13、统,它们承担着蓄雨排洪、补充地下水源、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生态绿化用水、废水处理回用、美化景观、缓解热岛效应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要着力构建城市区域健康的水循环系统,尽可能保留自然水体,实行水环境综合管理,将污水资源化、再生利用和节水、节能紧密结合。特别要注意增加城市透水地表面积,就地渗蓄,减少地表径流,恢复植被及修建蓄水池塘、洼地等人工湿地。 四、重视文化传承,倡导生态文明,实现协调发展问题 城市越是现代化,越需要历史和文化的支撑。城市的文化特色,是城市魅力的重要方面。生态城市的文化建设应包括如下内容:一是城市要有高尚的精神文化追求,市民有比较高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城市政府要有促进文化繁荣的政策措施,较好的机制体制保障;二是城市有比较完善的科普教育文化设施;三是有比较发达的文化事业和产业;四是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这既包括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建设生态城市,关键在于人,在于人的思想意识。要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舆论氛围。要树立一种以适度节制物质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健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的生活观念。 参考文献: 1葛竞天,论生态城市建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