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肖钢:坐上“火山口”的金融少壮派外媒的传言终于又一次变成了现实:3 月 17 日下午证监会召开会议,中组部宣布了由原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接任证监会主席的决定。此后,山东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 29 日决定,任命郭树清为山东省副省长、代理省长。 由于肖钢行事低调,此前的全部经历均在央行和商业银行度过,外界很难窥见其对资本市场的看法。加之在证监会主席这个被称为“火山口”的职位上,前任郭树清以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兼饱受争议,最终挂冠而去,成为史上任期最短的证监会主席,在任仅 17 个月。随着 A 股市场改革步入深水区,如何在复杂的利益格局中进一步推进改革,将极大地考验这位金融界“少壮派”的智慧
2、、勇气和能力。 肖钢接任后表态“将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其选择将第一把火烧向了上市公司违规。3 月 20 日起,SST 华塑、青鸟华光、海联讯分别因涉嫌未按规定披露信息被立案调查。4 月 3日,证监会又通报了万福生科涉嫌欺诈发行、绿大地及相关责任人正待行政处罚等情况。证监会还将抽查 30 家 IPO 企业的自查报告,其中主板7 家、中小板 13 家、创业板 10 家。 从落实稽查执法到触及 IPO 难题等,资本市场的“肖钢时刻”的风格和走向正一步步清晰起来。 央行大秘出身 官方简历显示,肖钢 1958 年 8 月出生于湖南长沙,籍贯江西吉安。1978 年他作为恢复
3、高考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考入湖南财经学院(现已并入湖南大学)金融系。 湖南财经学院被业界誉为“金融黄埔” ,其至今累计输送了一千多位大小银行行长,这些人执掌了中国金融产业三分之一的天下。肖钢的妻子吴透红,就是他当年在该学院的同学,曾任民生银行财务总监,目前任民生银行纪委书记。与肖钢同班的还有现任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蒋超良、湘财证券创始人陈学荣、原宏源证券董事长汤世生等金融界“大佬” 。1981 年肖钢毕业后进入央行,不久即开始担任时任央行行长吕培俭的秘书(吕于 1982 年至 1985 年任央行行长,后曾任审计署审计长、国家开发银行监事会主席) 。这显然为其今后仕途的冒升奠定了重要基础。 8 年
4、之后,肖钢就出任央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从普通科员成为当时央行系统内最年轻的局级干部。此后,历任央行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经理、央行计划资金司司长等职。1996 年升任央行行长助理,并先后兼任计划资金司司长、货币政策司司长。广东“国投事件”发生后,他还曾被任命为央行广东省分行行长,致力于广东金融业重创后的修复工作, “成效显著” 。 1998 年 10 月,肖钢以 40 岁之龄被拔擢为央行分管金融监管的副行长,跻身副部级领导位置。 在央行担任副行长期间,他参与促进信托法 、 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的出台,为信托业近几年的迅猛发展打下基础。 媒体称,长时间身处央行机关,造就了肖钢谨言慎行
5、的行事风格,也让他善于处理各种复杂关系,在上通下达中变得人情练达。在央行 22年间,他经历了吕培俭、陈慕华、李贵鲜、朱镕基、戴相龙等风格各异的央行行长,均相处融洽。 “稳健” 、 “精于官场之道”和“善于协调各种关系” ,亦是肖钢不同人生阶段的许多同学、同事对他的一致评价。 股改和信贷扩张:执掌中行争议 肖钢此前的工作履历泾渭分明地划分为了两个阶段:前 22 年在央行总行,累迁至央行副行长;后 10 年则在商业银行担任一把手,操盘了中国银行股改上市。 2003 年 3 月,45 岁的肖钢出任中国银行董事长,成为当时四大国有银行最年轻的掌门人。 此后中行股改上市,是他金融生涯中的一大亮点。据报道
6、,肖钢非常善于抓住机会,中行能够与中国建设银行同时成为首批国有银行股改试点,完全因其见机行事的争取。2003 年底,中行和建行分别获得中央汇金 225 亿美元注资,国有银行改革大幕就此拉开。2006 年 6 月和 7 月,中行先后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 对于当年的股改上市,中行员工感受最深的是人事制度改革。中行率先取消所有员工的行政级别,全面实行岗位聘用制,由员工和部门主管进行双向选择。当时被换岗的处级干部多达近 200 名。与其他银行不同,中行在这次人事改革中坚持了“三不政策”:不搞大规模裁员,不搞强迫“提前退休” ,不搞买断工龄。 不过, “懂政治”的肖钢还是坚持颇受诟
7、病的国有银行党管干部的原则,同时在市场化、国际化方面迈出了一定步伐。 肖钢力主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的股改方式,2005 年中行引入了苏格兰皇家银行和新加坡淡马锡等战略投资者。然而,中行卖给战略投资者的股份价格仅为 1.1 港元左右,与其最终 H 股上市 2.95 港元的招股价相差较大,由此也一度陷入“贱卖门”的争议漩涡。 肖钢在任期间,恰是中行步入资本市场、面临宏观微观全面挑战的10 年。2008 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的背景下,这家号称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资银行却处境尴尬。一面是海外市场风险丛生,海外业务不断缩水;一面是国内业务基础薄弱,一时间中行进退两难。2009 年一季度,
8、中行税后利润 185.7 亿元,同比下降 14.41%。 面对危机,肖钢决定将业务重心转向境内市场。此后,中行主攻地方政府和大企业客户,国内信贷投放一度遥遥领先同业,与其他银行的资产规模差距也得以缩小。2009 年上半年,中行新增人民币贷款 8963 亿元,较同期增长达 38.32%。 但是这轮信贷大跃进,让几乎所有银行都陷入了资本困境。同年三季度末,中行的资本充足率从 2008 年末的 13.43%下降至 11.63%,是唯一一家资本充足率低于 12%的大型上市银行,逼近银监会 11%的监管红线。中行后来率先尝试发行了对市场冲击较小的可转债,使其资本充足率水平在随后两年中持续领先。不过,在扩
9、规模、调结构之后,中行仍面临着极大挑战和转型任务。去年年末,该行就压降了数千亿高成本负债,承受了短期阵痛。 2012 年 11 月肖钢在中共十八大上顺利进入中央委员行列,成为四大行行长中唯一入选者。 被指偏保守重风险 同央行行长周小川、前证监会主席郭树清等体改委系统出身的市场派、学者型官员不同,肖钢很少出席各种论坛,也甚少接受媒体采访,外界对其并不了解。 但事实上,肖钢也间或在一些机关报刊上发表其经济主张。去年 10月,他在中国日报发表的关于“影子银行”的英文署名文章就引起极大的反响。文章称:“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根本就是一个庞氏骗局。在一定的条件下,投资者一旦失去信心并减少他们的购买或退出理财
10、计划,这样的击鼓传花便会停止。 ”如此鲜明地质疑影子银行,迅速引发了各界的广泛讨论。今年 3 月全国“两会”期间,他又针对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称, “个别地区、个别项目上已经开始发生,已经有了偿还的风险,一定要加强规范和管理。 ” 在一些人看来,肖钢似乎偏向保守、注重风险,但他也时常显现出中组部在此番任命中对其所评价的“有改革创新意识” 。 除了在中行主导的前述改革和战略调整之外,肖钢还曾提倡发展债券市场。在 2012 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中日企业家交流会上,他表示,各国应高度重视亚洲债券市场的建设。亚洲债券市场也应该创造更加灵活的投融资方式,提供多种期限的债权投资工具,以吸引区内各国的外汇储备和民
11、间储蓄。他去年 12 月发表在中国日报上的文章也称,中国应逐步改变传统上银行借贷在金融市场的主导角色, “使得债券成为经济与金融改革的一个新引擎” 。 此外,他还具备相当的开放思维。认为银行必须“走出去” ,提供更多跨境金融产品和服务;并相信随着中国已经越来越融入全球经济,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不可避免,而且宜早不宜迟。 IPO“堰塞湖”是首要难题 从银行转战到资本市场,尤其是接盘前任郭树清刚刚启动的新政,摆在肖钢面前的挑战之巨不言而喻。 2011 年 10 月 29 日郭树清出任证监会主席后,这 17 个月以来,证监会共发布实施 70 余件制度规则,几乎平均 7 天就推出一项新政。这些措施包括强
12、化上市公司分红制度、推出改进后的退市制度、推出中小企业私募债、增加 IPO 审核透明度、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加大 QFII/RQFII 海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度等。他还在上任初期放言对内幕交易“零容忍” ,打击证券违法。在其任内,转融通、新三板等也相继问世。 郭树清推进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受到了外界肯定。但其任职期间,中国股市比较低迷,沪指总计下跌 3.6%左右,同时,上市公司肆无忌惮的“圈钱” ,以及大小非的疯狂减持,也让他一系列改革举措受到广泛质疑。市场普遍认为郭氏新政并没有改变 A 股市场“圈钱市”的本色,对利益阶层的链条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冲破影响;对监管部门的职能发挥也颇多诟病,认为只是
13、打着“市场化”旗号下的“政策市” 。 而郭很快丢掉了他的监管者位置。对于此次调任,外媒将之解读为或因触动利益集团。因为,郭树清在提升股市和债市融资作用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使他不太受国有银行等既得利益群体欢迎,而 2012 年 11 月停止 IPO,则对那些寻求上市的国有企业不利。 肖钢上任后需要面对的第一个紧迫问题,就是 IPO“堰塞湖”的难题。新股发行至今已暂停 5 个月之久,自去年底,证监会掀起 IPO“史上最严财务核查” ,数据显示,2013 年以来,已经先后有 42 家企业被宣布终止上市审查。尽管如此,目前排队拟 IPO 企业仍超过 800 家。任何关于 IPO重启的传言,都可能会引发市
14、场大跌,对去年 12 月以来稍有起色的 A 股形成打击;而另一方面,IPO 暂停不可能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存在下去,因为这会极大削弱市场的融资功能,以及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IPO 如何重启只是新股发行中所面临的一个难题,更深层次的挑战则来自新股发行体制的改革。对肖钢而言,怎样在面对 IPO 排队以及市场波动的双重压力下,推进发行体制向市场化方向的改革,从实质审查转向形式审查,同时还要避免类似万福生科、绿大地的欺诈上市的出现,才是其工作成败的关键。 除了发行体制的改革需要再深入之外,退市改革也在今年面临着如何常规化的考验。去年最终实现退市的只有 2 家公司,无疑与市场预期有着巨大落差。 另一方面,
15、郭树清当权期间推出支持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机构产品和业务创新的政策,以期培育机构投资者及强有力的中介机构,改变A 股市场散户主导局面。如何继续推进这些领域的创新,同时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也是一大挑战。肖钢此前有分管信托业务的经验,或将为其在资本市场的机构改革推进提供实践经验。 前路任重道远 从目前来看,肖钢的思路已初现端倪,即兑现自身承诺,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 监管层明确, “对上市公司的信息虚假披露案件和欺诈上市案件的打击力度将不断加大” 。肖钢履新刚满 4 天,SST 华塑等 3 家公司就因违规被立案调查。 “如此密集的调查,在 A 股历史上尚不多见,足见证监会对违规行为打击的决心。
16、”有业内人士表示。3 月 29 日,证监会又发布修订后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季报规则。此次修订主要体现了突出创业板特色、强化风险因素披露、推进电子化披露等内容, “体现了从严治市的思路” 。此后,万福生科、绿大地等案件处理进展情况也得到相应通报。 在机构创新和对外开放的推进方面,4 月 2 日,证监会与银监会联合发布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管理办法 ,并于即日起正式施行。在放宽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基金托管市场后,托管大门也将向外资法人银行敞开。此外,国债期货重新进入会签程序,正由证监会召集各部委,就国债期货上市事宜进行商讨。 而 4 月 3 日 IPO 企业财务审查确定抽查企业数为 30 家,抽查比例为5
17、%,则表明肖钢在效率和公平间小心翼翼地选取落脚点。 分析称,在经历了从股权分置改革,到迈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阶段后,随着改革的推进,以及中央定调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等重要命题,带给资本市场的将是难得的改革机遇。但要重振投资者对于市场的信心,让 A 股走出单边下跌的阴影,仍将是肖钢面临的棘手难题。 就在其履新后的首个交易日,3 月 18 日,沪指大跌 1.68%,给了新任主席一个下马威。在新浪网的一项调查中,有 71.4%的股民认为肖钢会加快 IPO 重启,但 64%的投票者不认为他会延续前任的改革方向,65%的人则表示并不看好这位新掌门,而认为其会推动 A 股走出牛市行情的仅有 34 .9%。 显然,对于肖钢来说,前路刚刚起步,依旧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