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波电大 开放学院 责任教师:俞信吉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 1 参考答案 1 土地资源具有哪些特性?并简要说明 土地资源的特性: ( 1)面积的有限性 :由于受地球表面陆地部分的空间限制,土地的面积(或称土地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 2)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 :分布在地球各个不同位置的土地,占有特定的地理空间。 ( 3)整体性:土地是地表各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土地资源 各组成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完整的土地生态系统。 ( 4)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 :再生性主要是指生物及生物与非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在正确管理和维护下可以不断更新和持续利用。非
2、再生性资源,如各种矿物和化石燃料,它们会随着人类不断使用而逐渐消耗。 ( 5)多用途性 :土地资源根据各类土地质量状况的不同而具有多少不等的多用途性。 ( 6)社会性 :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和占有过程,一方面形成了人与土地的关系,另一方面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 为什么要保护土地资源? 是因为人口快速增长已形成对土地资 源的巨大压力。为了满足食物需求,人类将林地、草地、湿地等开垦为农田,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相当多的开垦耕地已成为不毛之地,人口的增加对居住、交通、文化娱乐等用地的要求也增加,大量肥沃良田正在转变为非农业用地;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由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盐渍化、
3、酸化、贫瘠化、污染等造成土地生物生产潜力降低或生物产品质量降低,大面积的耕地、林地、草地不同程度的退化,高化肥、农药的投入,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同时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全球食物的 98%是陆地生产的,海洋和陆地水域生产不 到 2%,植物性食品占人类膳食的 92%,而只占 8%的动物性产品大部分也间接来自于植物性产品,这些决定了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3 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 有哪些特性 ?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要进行土地利用
4、规划,是因为土地资源的 特性 决定的。 首先是土地面积的有限性,人口增加对土地造成的压力; 其次是土地资源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决定了使用要因地制宜; 第三,土 地资源各组成要素有整体性,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完整的土地生态系统; 第四,土地资源有多用途性; 最后,是土地资源的社会性。 由于这些原因,决定了要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就需要对土地利用进行规划。 4 土地利用规划的 包括哪些 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依据其范围或层次可以分为:( 1)包括区域全部土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区域内各类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 2)耕地、草地、林地等单一土地利用系统的详细利用
5、规划,主要内容是各类用地的内部土地利用组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3)为了解决特定 土地利用问题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内容包括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未利用土地的土地开发规划,以及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 5 影响土地特性的 气象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 影响土地特性的 ? 1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 太阳辐射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很大,因而对作物植株生长量和经济产量都有很大影响,此外,对作物的品质和发育也有影响。光饱和点因作物种类、生育时期以及某些农业气象条件而不同。例如,喜阳植物和在太阳直射光下生长的叶片,光饱和点较高。尤其是荒漠植物和高山植物,甚至在中午太
6、阳直 接辐射照射下也不会达到饱和点。一些耐荫植物和生长在散射光下的叶片,往往在中午太阳直接辐射强度的十分之一或更低的强度下,便达到了光饱和状态。作物光补偿点随作物种类、作物生育期以及某些农业气象条件而变动。阳生植物光补偿点可达太阳辐射常数值的 5%,而荫生植物可降到 0.3%。阳地植物在荫蔽条件下,通过一段时间,它的补偿点也会降低。光补偿点的降低,可以看成是植物对弱光的一种适应。在高温下,呼吸作用加强;光呼吸型作物,在增加光强时,也会使光呼吸增强。呼吸强度的增加,将使光补偿点提高。 强光有利于作物繁殖器官的发育, 相对的弱光却有利于营养生长。太阳辐射强度还对作物品质有影响。植物对昼夜长短的反应
7、,统称为光周期现象。目前,光能利用率是很低的。亩产 500 公斤的水稻,按经济产量计算其太阳总辐射能利用率只有 0.5%;如按生物学产量计算其生理辐射能利用率,也不过 2%。因此,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日照条件对人的居住环影响很大。在规划设计中应很好地应用日照原理,合理地确定建筑的朝向、间距以及研究房屋体形和房屋阴影造成的影响,为居民创造良好的日照条件。 前后两列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 的一定间距称为日照间距。日照量的标准包括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日照标准的拟定设计因素较多,目前尚无统一的规定。一般要求在冬至日中无前后至少有 2 小时的连续日照时间
8、。住宅的朝向主要与日照的时间、太阳辐射强度、常年主导风向、地形等因素有关。 2温度条件与土地利用 对农业生产有指示或临界意义的温度,称为农业指标温度或界限温度。该温度的出现日期、持续日数和持续时期中积温的多少,对一个地方的作物布局、耕作制度、品种搭配和季节安排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示意义。农业气象工作中,重要的界限温度 (按日平均温度 )有 0 农 耕期、 5 作物生长期、 10 生长活跃期和 15 (喜温作物)等。 当温度累积到一定的总和时,才能完成作物的发育周期。这一温度总和称为积温,它表明作物在其全生长期或某一发育期内对热量的总要求。以 0 为起点温度, 0 以上温度的总和称为正积温,
9、0 以下温度的总和称为负积温。 积温有两种,一是活动积温,一是有效积温。这两种积温的计算都用生物学零度为生物学下限温度,是指作物有效生长的下限温度。 以温度为指标,可把全球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带,在不同的气候带,植被类型、土壤和适种作物不同。 3降水与土地利用和 保护 表示降水特征的变量有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变率。蒸发包括水面蒸发和土壤蒸发。水面蒸发速度和蒸发面上的水气压有关。蒸发速度还因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土壤表面的蒸发,与水面蒸发情况不同。它与土壤的结构和土壤水分含量有关。土壤水分的蒸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蒸发发生于土表,第二阶段,土表开始变干,蒸发速度减慢,第三阶段,蒸发发生于较深
10、的土层中。 有植物覆盖的土表,因植物遮荫,白天土表温度较低,土壤蒸发比裸露土壤小。但是,土壤水分为植物根系吸收,然后通过植物的蒸腾转变为水气进入空气中,故土壤水 分的总散失量比裸地多。通过植物体表蒸发水分的过程称为蒸腾。植物通过根毛吸进水分,然后经输导组织到达叶片及其它器官,再经气孔及植物体表面蒸发到空气中。 植物的地面覆盖密度、根密度和深度的增加,都可使蒸腾速度加大。植物的需水量,指植物蒸腾和植被下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即农田总蒸发量。水是城市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从城市分布看,城市往往临近河流或地下水丰富的区域。目前,水资源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城市给水水源可分为地下水源及地表水
11、源两大类。地表水是城市主要的水源。 4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风 经过地表,将颗粒大小和质量不同的沙粒吹离地表以悬移、跃移和推移三种方式进入气流,称为风蚀。悬移是指土粒在风力作用下,以悬浮状态在空气中的移动。沙尘暴就是呈悬浮状态的微细土粒,在风的作用下移动很远的距离。跃移是指土粒在风力作用下,以跳跃形式在空气中的移动。跃移是主要的土粒移动方式。 推移是指在风力推动作用下,土粒沿地面以滚动方式进行的移动。悬移的土粒细,其沉积物一般就是我们所说的黄土。跃移或推移的一般是沙粒。由沙粒沉积形成的沙丘、沙垄等各种地貌形态称为风沙地,风沙地上的土壤称为风沙土。 5风对城市建 设的影响 在气候因素中当属风速和风
12、向对城市规划与布局的影响最大。风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如防风、通风、工程的抗风设计等。在城市规划布局中, 为了减轻工业排放的有害气体对居住区的危害,一般工业区应按当地盛行风向位于居住区下风向,盛行风向是按照城市不同风向的最大频率来确定的。在分析、确定城市盛行风向和进行用地分布时,特别要注意微风与静风的频率。在一些位于盆地或峡谷的城市,静风往往占有相当比例。如果只按盛行风向作为分布用地的依据,而忽视静风的影响,则有可能加剧环境污染之害。为了有利于城市的自然通风,在城市布局,道路走向和绿地分布等方面,考虑与城市盛行风向的关系,而留出楔形绿地、风道等开敞空间。 6各种 地貌类型 是如何影
13、响 土地特性 的? ( 1)山地丘 陵区 山地与丘陵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在利用管理上首要重视的是水土保持措施。山地丘陵土壤还具有土层薄、土壤粗骨性的特点。土层浅薄,坚硬的基岩埋藏浅,从而限制植物的扎根,土壤的水肥贮藏容量低。土壤含有大量岩屑砾石,漏水漏肥,保蓄能力低,易遭干旱。石质山地一般还有大量岩石露头,影响耕作,因此,一般不宜种植需要耕作的作物,而宜于林业或牧业。 进行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决策应当注意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坡度因素,坡度直接决定了土地资源质量等级和土地利用的方式选择,而且也与水土流失的潜在危险密切相关;二是山区土地资源 的垂直分布规律,由于分布具有一定的立体性,类型丰富多样,在
14、土地资源开发时,要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和山地立体生态经济系统;三是一般山地丘陵地区存在缺水问题,应根据水资源分布特点,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和开发治理途径。 ( 2)平原 平原的共同特点是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因此,平原区的土地肥沃,农田基本建设方便,是良好的发展农业的地区。平原交通方便,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投入较少,也是建设用地的良好场所。平原可分为山前扇形平原、冲积平原、滨海平原等。这些平原又各有其特点。 山前平原 的物质组 成及其特征一般是:出山口的扇顶物质较粗,坡度大,到扇的中、下部物质逐渐变细,坡度逐渐变小,面积逐渐变大,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逐渐由山前平原向冲积平原过渡。
15、山前平原一般地面平缓,具有一定的坡降,故地面排水良好,既有丰富的地表水,又有水量丰富、埋藏不深而便于开采的地下水资源,发展农业的水土条件均较为优越,故常为农业集约化生产基地。 冲积平原: 当河流到达中、下游地区之后,由于坡度变小,河水中所携带的悬浮物质进一步沉积,形成了广大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松嫩平原、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由于 冲积平原的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故均为我国的主要农业区和耕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 在地质构造的沉降低洼区,由于降水补给而形成湖泊,湖水携带的细泥物质经静水沉积而形成湖积平原。淡水湖泊在我国多为良好的渔业、农业和牧区。如南方的洞庭
16、湖、鄱阳湖、太湖以及北方的白洋淀、微山湖等。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水产品生产基地;而西北干旱的内陆湖泊由于有盐化特征,因此多用于牧业,或因含盐量过高而成为非农业利用的土地资源。 滨海平原 一般均分布于沉降性海岸,包括河流三角洲与海积平原两种。河流三角洲是河流携带的泥沙 在出海口附近沉积而成,在我国南方降水量丰富的三角洲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由于降水充沛,淡水资源丰富,土壤自然脱盐良好,且肥力较高,故多为良好的农业垦殖区与海产品养殖区;而北方地区(如黄河的现代三角洲等),由于降水量少,土壤脱盐较差,且淡水资源有限,故其农业开发利用常受到一定限制。滨海平原的开发利用除用于海水养殖以外,主
17、要视其淡水资源和面积等因素而定,一般淡水资源丰富、面积较大的滨海平原,适宜于围垦农用。由于滨海平原往往靠近大城市和工业区,特别是靠近沿海开发区,其开发效益相对较高。因此,对滨海平原 、尤其是河流三角洲的土地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经济与战略意义。 7影响土地特性的水资源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降水 : 表示降水特征的变量有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变率。 蒸发包括 水面蒸发 和 土壤蒸发 。水面蒸发速度和蒸发面上的水气压有关。蒸发速度还因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土壤表面的蒸发,与水面蒸发情况不同。它与土壤的结构和土壤水分含量有关。土壤水分的蒸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蒸发发生于土表,第二阶段,土
18、表开始变干,蒸发速度减慢,第三阶段,蒸发发生于较深的土层中。 有植物覆盖的土表,因植物遮荫, 白天土表温度较低,土壤蒸发比裸露土壤小。但是,土壤水分为植物根系吸收,然后通过植物的蒸腾转变为水气进入空气中,故土壤水分的总散失量比裸地多。 通过植物体表蒸发水分的过程称为 蒸腾 。植物通过根毛吸进水分,然后经输导组织到达叶片及其它器官,再经气孔及植物体表面蒸发到空气中。 植物的地面覆盖密度、根密度和深度的增加,都可使蒸腾速度加大。 植物的需水量,指植物蒸腾和植被下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即农田总蒸发量。 城市给水水源可分为 地下水源 及 地表水源 两大类。地表水是城市主要的水源。 地表水 是水资源的
19、 重要组成部分,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冰川积雪等。 就人类可以利用的 地下水资源 来说,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尽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水资源,但一般可以水量、水质和水的保证率来表示一个地区的水资源状况,水资源的这三个要素也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 一个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与管理, 受当地水资源总量的制约。仅有水资源总量还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地区的水资源状况,水量的年际与年内分布的均匀程度是衡量水资源状况的重要变量,也制约着土地利用方式与管理。水质关系到水资源可被利用的程度和 用途。 对于饮用水水质标准,应该是不含传染病菌和有毒物质或这些有害物质的浓度不至于致病,再就
20、是水中溶解的化学元素不损害身体健康,最好是含对人体健康有利的矿质元素。对于灌溉用水的水质,应符合作物正常生长,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保证农产品品质。 8影响土地特性的 土壤 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 1)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 对土壤性状如养分含量、通气透水性、保水保肥性以及耕作性状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土壤中各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各粒级土粒占土壤质量的百分数叫做土壤质地(也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土壤质地不同,对土壤的各种性状影响较大。土壤的农业生产性状包括土壤的肥力性状、耕作性状和作物反应的综合反应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性状的表现程度都与土壤质地密切相关。 ( 2) 土壤构型 在土
21、壤形成过程中,土体中的物质不断发生移动和淀积。引起土体内部物质的分异,逐渐形成了发生层次,不同的发生层次组合便构成了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表土层( A)、心土层( B)、底土层( C)。土壤剖面是土壤最典型、最综合的特征之一,它可以反映土壤形成环境的特征、土壤类型的特征以及土壤前发育程度等,对土壤的水分、温度以及肥力 状况等均有显著影响。 ( 3) 土壤可溶盐含量和 pH 值 ( A)土壤中可溶盐对作物的危害 造成作物生理干旱、破坏养分均衡、直接毒害作用 ( B)土壤 pH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一般 pH 值在 6.0-8.5 的土壤对大多数作物生长都是适宜的。但也有些喜酸性或喜碱性的作物例外。比如
22、,茶树要在酸性( pH6.0-5.0)土壤上才能生长好,板栗适宜于在微酸性( pH7.0-6.0)土壤上生长。土壤的 pH 值影响土壤中的某些养分元素的有效性,从而影响植物生长。土地管理上,对于酸性土壤可以通过施用石灰中和酸性,对于 碱性土壤要改碱洗盐;或者是选择耐酸、耐碱品种;施用肥料也要注意 pH 值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 4) 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 ( A)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来源及其组成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所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的各种动、植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产物。 ( B)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提供农作物需要的养分、增强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促进团粒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还有其他方面的作用,如在一定浓度下,腐殖酸能促进微生物和植物的生理活性,减少土壤中农药的残留量和重金属的毒害等。 土壤 有机质不但是植物养分供给的源泉之一,而且它也是保持土壤良好的物理性质的物质。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可作为土壤综合肥力的一项重要标志。 ( C)土壤养分的作用 植物从土壤中获得三大营养因素: N、 P、 K;同时,也从土壤中获取 Zn、 Mn、 Cu、 Fe、 B等微量营养因素。因此,土壤中这些速效养分的含量影响着植物生长,是土壤肥力水平或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耕地生产力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