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思路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50169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型期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思路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转型期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思路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转型期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思路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转型期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思路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转型期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思路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转型期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思路研究摘要: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是安徽省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重大战略。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又是皖北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抓手,目前皖北地区城镇化进程滞后全省平均水平,如何因地制宜提出城镇化对策是皖北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针对皖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特征及问题,提出推进区域城镇化的原则、目标及主要思路。 关键词:皖北地区城镇化思路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处于城乡社会经济重要的转型时期,区域不协调仍是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皖北地区是安徽省乃至全国的欠发达地区,其城镇化发展思路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皖北地区是安徽

2、省乃至我国的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建国以来到 2000 年这段时间城镇化水平发展缓慢,2000 年以来城镇化开始加速,2005 年城镇化约为 31.6%。 “十一五”时期,城镇化继续加快,2010 年城镇化率达 37.1%。 一、皖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特征及问题 1、经济所占全省比重持续下降,城镇化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拉大。 近十年皖北所占经济比重持续下降, “六市五县”所占全省经济比重从 2005 年的 35%下降到 2010 年的 33%。2010 年皖北人均 GDP13715 元,是全省(20887 元,以常住人口计算)的 66%,比 2005 年的

3、 69%降低了 3%。城镇化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逐步拉大,由 2000 年的 2.8 个百分点,拉大到 2005 年的 3.9 个百分点,到 2010 年拉大到 6.1 个百分点。 2、区域人口总量大,外出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异地城镇化现象明显 皖北地区一直是安徽劳动力最为密集地,2010 年户籍总人口 3633 万人,占全省的 53.5%,常住人口 2980 万,占全省 50%。其中亳州、宿州、阜阳三市总人口 2224 万人,常住人口 1783 万。同时,皖北各城市人口外流趋势明显,2000-2009 年,以阜阳、宿州、亳州、蚌埠为代表的人口大市外流人口数量不断上升,10 年以内外流人口超过

4、 400 万人,异地城镇化现象明显。 3、皖北地区发展阶段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城镇化滞后工业化。 2010 年,皖北(五市)三产结构比为 23:44:33,一产比重偏高,三产发育不足,工业化率 40.3%,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工业化还未能有效带动城镇化。钱纳里的发展模型认为,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的比值在 0.4-0.71 之间,比较合理。而当前皖北地区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的比值约 1.1,可以看出皖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未来二产比重仍将进一步提升,但二三产比重差值将有所下降,三产比重将会适当提升,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二、皖北城镇化发展原则与目标 1、皖北城镇化发展

5、原则 产城融合。把握城镇化发展规律,结合安徽省把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突出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结合沿海发达地区向内地产业转移趋势,结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以产业兴城镇,以城镇促产业,实现产业集聚区与城镇布局相融合。 城乡统筹。坚持城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局面。 南北合作。在国家和省的政策支持下,积极开展南北合作,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加强与皖江示范区互动发展,推动社会经济方方面面的合作。 有序流动。皖北地区应在“三化”联动发展的动

6、力支撑下,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合理向城镇转移,特别注重发挥中心城市和县城对人口吸纳作用,注重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创新。同时,应紧密联系长三角和皖江示范区,共同推动异地城镇化的进程,推动人口向发达地区特别是皖江示范区的人口转移,实现技术工人服务皖江,皖江的高技术人口服务皖北的人口有序流动。 2、城镇化发展目标 根据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 ,全省城镇化目标 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 51%,城镇人口 3200 万人;2020 年全省城镇化率 58%,城镇人口 3900 万人;2030 年全省城镇化率 70%-73%,城镇人口 5100-5300 万人。皖北地区城镇化发展近中期建立以能源产

7、业、现代农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本动力的发展模式,人口与产业向中心城和县城集聚,县城建设和基础设施服务发展速度加快。到 2020 年,常住人口达到 3200万人,城镇人口 1664 万人,城镇化率 52%左右。远期实现能源产业与非能源产业协调发展,人口进一步向中心城、县城集聚,两大增长极实力与辐射能力显著提升,城市组群逐步形成,都市区发展加速。城乡差距缩小,人民生活水平与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到 2030 年,常住人口达 3320万人,城镇人口 2124 万人,城镇化率 64%左右。 三、推进皖北城镇化发展的思路 1、构建皖北城市群,优化区域城镇空间格局 全省城镇空间结构由“一圈一带一群” ( “

8、一圈”为合肥都市圈,“一带”为沿江城市带, “一群”为皖北城市群) ,逐步发展为“两圈两带一群” (“两圈”为合肥都市圈和芜马都市圈,实现合肥、芜湖两个中心城市率先发展,并带动其它地区发展。 “两带”为沿江城市带和淮合芜宣发展(轴)带,以加快中心城市发展为主,是全省城镇化拓展的重要空间。 “一群”为皖北城市群,培育县城快速发展,实现以点带面、多极并举的城镇空间格局,带动皖北崛起) 。 2、构筑区域增长极,促进城镇化“极化”发展。 皖北地区应加速城镇化进程,着力建设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以中心城区和县城为核心,打造加速崛起的重要增长极。促进中心城市发展,培育蚌埠、阜阳两大区域

9、性中心城市作为皖北片区的增长极,提高对皖北、皖西北的区域带动力,逐步将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城镇人口建成 200 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 3、加强区域联动发展,实现省内城镇南北合作。 鼓励省内异地城镇化,推进皖北劳动力适度向皖江流动,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产业发展提供就业人口支撑,并提高城镇化质量;同时,发挥淮合芜宣发展(轴)带带动作用,加强皖北城市群和合肥都市圈、芜马都市圈的互动作用。鼓励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市和县城集中,提升中心城市和县城基础设施和建设管理水平。 4、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化承载能力和质量特色。 以规划为龙头,以提升综合承载力为目标加快推进城市与区域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市路网和环境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加快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城镇供水、排水、供热、供气、园林绿化、照明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地下管网一体化建设;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治理城市河湖水系,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防洪、消防、抗震等公共安全设施的建设,注重市政基础设施运行的维护和管理,切实增强综合防灾抗灾能力。彰显历史文化特色,提升皖北城镇风貌发展特色。要注重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大工程项目。强化皖北中原文化特色。着力打造老庄文化、楚汉文化、奇石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传承和发展花鼓灯、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