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配比政策下我国高校基金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51636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配比政策下我国高校基金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财政配比政策下我国高校基金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财政配比政策下我国高校基金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财政配比政策下我国高校基金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财政配比政策下我国高校基金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财政配比政策下我国高校基金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受诸多因素制约,资金短缺成为其中最大的困扰和难题。高校财政配比政策的出台正是国家立场上对高校积极从社会筹集资金的重要政策支持,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诸多问题。因此,本文对财政配比政策下我国高校基金会的现状进行研究,进而提出未来我国教育捐赠发展之着力点:外优环境,内强建设。 关键词:财政配比政策 高校基金会 现状 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3-0078-02 一、引言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过分依赖财政,尤其是社会捐赠占高等教育总经费的比例长期以来处于

2、较低水平,与国外高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不仅反映了社会各界对高校捐赠认识的不足,更体现了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的缺失。2009 年 10 月 12 日,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制定了中央级普通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以下简称配比办法 ) ,中央财政设立配比资金对中央级普通高校接受的捐赠收入实行奖励补助,此举正是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社会捐赠体制,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财政配比政策激励下的高校基金会现状 1992 年,我国成立第一家高校基金会“浙江树人大学暨王宽诚教育基金会” ,开启了这一事物的先河,但其影响有限。随着 2009 年财政配比政策的出台,

3、我国高校基金会以年均 50 家左右的速度增加,截至 2014年 12 月,我国约有 483 所大学成立了教育基金会,基金会俨然已成为高校动员社会资源的重要组织形式。 (一)资金规模较小,区域差异显著 我国的高校捐赠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规模小且区域差异显著,东南部和沿海地区的院校明显比中西部地区办学水平相当的院校接受的捐赠多。通过对 2010、2011 两年间高等教育社会捐赠数据分析发现:江苏、浙江、广东三省两年累计总量分别为 34.92 亿元、30.11 亿元、21.20 亿元,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除以上 3 个省份,我国大部分地区高校的社会捐赠情况均不容乐观(如图 1 所示,数据根据国家

4、统计局20122013 年教育统计年鉴得出) 。 更需提及的是,高校财政配比政策的实施是试图以体制内倡导鼓励的方式推动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整体发展,从而推进社会资源分配模式的改变。但其惠及对象的界定及推行方法使得亟需财政支持的中西部地区高校难以受益,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引发了更为剧烈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距。 (二)筹资渠道较窄,非常态募捐 我国高校基金会的筹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来源于校友或校友推荐的企业,缺少对其他个人、团体、公益基金会等潜在捐赠人的挖掘。很多学校缺乏一个专业的劝募队伍,募集资金范围较窄,且大都处于被动接受捐赠的状态,有的基金会甚至形同虚设。 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家长” ,在基金

5、募集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社会影响,理应成为资金筹集的主要负责人。但我国大部分高校校长更多地关注学校教学和科研方面,对校外资源的拓展却无暇顾及,校领导班子对募捐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对募捐活动的投入也十分有限。总之,高校筹资活动呈现出来的问题就是:渠道单一、被动、非常态行为。(三)校友捐赠集中,捐赠率低 从世界名校的发展历史看,无不与其校友长期、稳定的捐赠有关。最新公布的 2014 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前十强如图 2 所示,捐赠额占全国大学校友捐赠总额的 65.67%,这十所高校除了深圳大学,其他全为“985”高校。处于金字塔顶端的“985”高校,相比其他省属院校,政府财政拨款原本相对宽裕,

6、捐赠差异及配比办法进一步扩大了二者之间的发展能力差距。 尽管近年来我国大学校友向母校捐赠的热情逐年高涨,但捐赠率不高,平均还不到 5%。根据美国教育援助委员会提供的数据,2013 年美国大学获社会捐赠总额达 338 亿美元,其中校友捐赠为 90 亿美元,占 26.6%。同时,全美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捐款率为 19.9%,而顶尖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捐款率高达 60%。对于我国高校而言,美国高校校友捐赠的传统颇具借鉴意义。 (四)管理模式亟待市场化、专业化 基金会是独立的社团法人,应具备完整的组织机构。但目前我国高校基金会中近一半属行政管理型,即把基金会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来管理,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工资、

7、福利也是按高校标准执行,而不按获得的捐赠收入和资金运作收益来确定。 根据基金会中心网数据显示,2013 年国内公益支出最多的 10 所高校基金会主要把钱花在了科研及学科建设、设施建设和奖学助学三大方面,分别占比 47%、33%和 14%。做这些也无可厚非,但未来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严格按照捐赠人意愿使用资金的同时,如何充分发挥捐赠资金保值增值的功能。这就需要专业的投资管理人员及专业化的投资运作机制,并建立投资资产管理制度和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资金安全、规避风险。 三、未来发展之着力点:外优环境、内强建设 我国高校基金会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筹资规模、管理模式和社会效益等方面与发达

8、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各基金会发展极不均衡。为推动其科学健康发展,既需要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需要增强基金会自身的内部建设。 (一)逐步优化外部环境 1.重视文化培育,提高捐赠意识。美国多年来形成的关注社会共同利益的慈善文化是美国高校社会捐赠稳步发展的基础。2014 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显示,华人亿万富豪达 290 人(美元计算) ,占全球富豪人数的 17.6%。一个仅次于美国的全球性华人财富圈已经出现,这些巨额财富如何使用,最终流向何处,如何激励更多的富豪大力支持国内的教育事业?这需要政府和公民共同努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实现捐赠意识从利他到互利的转变,将“社会公共责任”内化为个人和企业的行为准则

9、,促进捐赠意识和慈善文化的逐步形成。只有培育出良好有序的捐赠文化,形成规格化与规模化的社会捐赠队伍才能实现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的长久发展。 2.健全法律法规,鼓励社会捐赠。一方面,将实惠直接作用于捐赠人。 配比办法对高校争取社会捐赠的拉动作用是直接的,但这项政策对社会各界积极捐赠的推动作用是间接的,其激励作用的传导机制有待挖掘。因此,政府要彻底出台公益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与现有的配比制度互为补充,并简化相关手续,切实为公益性捐助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动态调整对高校的鼓励措施。目前, 配比办法只是对中央级普通高校接受的捐赠收入实行奖励补助,中央高校教育基金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地方高校教育基金

10、会相对来说处于弱势,很多落后地区高校不能得到有效支持,说明相关的规定仍需进一步的完善,比如普及性、公平性、长效机制、倾斜政策等。 3.完善考核机制,加强社会监督。 配比办法成立时间尚短,且我国高校依靠政府行政划拨的机制还未改变,特别是未将高校的社会融资能力和获取捐赠数额纳入高校领导考核之中,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基金会争取社会融资的动力。因此,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将“获赠能力”纳入大学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平衡预算” “融资能力”作为大学校长的考核指标之一。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高校教育基金会社会监督体系,通过公众监督、媒体监督、专业评估监督等多种方式,来增强基金会的社会公信力,确保捐赠人

11、的安全感,促进基金会的良性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高校基金会自身建设 1.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实施专业化管理。首先,要在管理体制上有所突破。应建立高校基金会董事会,并下设专门的投资委员会以及组建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门,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投资管理和运作体系,并由专业人士管理和运作。其次,重视基金资产的投资功能。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高校教育基金会应当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实现基金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重视基金规模的扩张,更要重视基金资产的保值增值。再次,建立自我完善的经营理念。随着基金规模的增加,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是获取更多的捐赠基金的前提。 2.“广开财路” ,

12、实现筹资渠道多元化。高校要破除陈旧的观念,变被动为主动,设立专门的筹资部门,专职专人负责挖掘潜在捐赠人,了解其背景、职业、捐赠意向等,建立捐赠人信息档案库,根据其实际情况和学校的需要,设计募捐方案并跟踪和落实,使学校的筹集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在接受捐赠的形式上,除了现金和资产捐赠,积极创新捐赠方式,如:有价证券、不动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寿险捐赠、信托投资等。 3.珍视校友资源,强化校友会职能。高校基金会的主要捐赠来源是校友,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可程度直接影响基金会的筹资规模。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做到以学生为本,加大对在校生的教育和影响,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培育未来的捐

13、赠资源。学生毕业后,学校还和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增进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国外大学基金会成功之处在于与校友会工作密切配合,注重挖掘校友资源。在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基础上,采用矩阵式(网络状)组织结构,重视院系、附属单位的作用,加大校、院二级主体为校友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此类经验非常值得我国高校基金会借鉴,只有与校友会工作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校、院二级主体的积极性,才能使我国高校基金会工作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大众化的来临使我国高校发展面临着空前的资金挑战。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想方设法拓宽筹资渠道成为高校发

14、展过程中必须谋求的资金来源路径。 刚刚起步的高校基金会以及随之产生的财政配比政策,已经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上初见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如何平衡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区域差距,如何有效地对高校教育基金会进行管理,如何使得基金会的资产保值增值等,都是高校教育基金会需要进一步总结和研究的方向。相信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扶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益精神的加强以及基金会自身的创新和完善,高校教育基金会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谭晓慧,叶舟.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基金会投资问题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4, (5):52-55. 2张磊.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我国高校社会捐赠制度之建构J.江苏高教,2013, (4):56-58. 3杨艳琴.我国基金会资金管理问题分析J.商业会计,2014, (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