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简论【摘 要】 本文介绍了“美丽中国”的提出与内涵,论述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性,探讨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实现路径。指出在制度方面,要不断完善绿色经济政策和技术创新,建立生态文明的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在观念层面,要转变发展观念及人类的行为方式,做到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在实践层面上,要加强公众的参与,加强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管和监督。 【关键词】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实现路径 一、 “美丽中国”的提出与内涵 十八大明确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建设布局中来,并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梦想。具体表述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
2、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一举措表明了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从生态主义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的意蕴不仅包括对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创造的工业化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批判,也包括对人类文明未来可持续性发展的憧憬,更是对人类存在其中的文明理念的深度剖析与审视。郇庆治教授从多样性的角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解读,得出“生态2文明建设在本质上趋向于并最终实现对自然界生物(态)多样性、整体性与可持续性价值的人类文明性理解、善待和
3、尊重” 。 “美丽中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升华,也是对过去几年生态文明建设思路的肯定与总结。 “美丽中国”首先可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进行解读,即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有限的环境中实现有限的、有计划的扩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美丽中国的理念下,我们要以促进全人类福利的方式促进个体福利,满足人类需求。其次,可以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对美丽中国进行解读,这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建立廉洁高效为民的政府,关注民生,维系社会公平。最后,美丽中国的内涵还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横向来看,是处于同时代背景下的人们彼此关怀、互帮互助,营造和谐的生存环境;纵向来看,
4、是当代人为后代人谋福利的举措,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 二、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性 1、理论基础 美丽中国的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倡导天、地、人三才统一、 “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主张人类应该对“天”怀有敬畏之心。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易传乾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除了对天的敬畏和天人和谐的思想,孟子还强调“仁民爱物” ,要求政治上要关注民3生,生态上爱护动植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5、之幼”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这些都为美丽中国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早就提出了生态保护的思想。马克思曾经说过, “人类并不拥有地球,我们只是使用它,为了后代必须保护好地球并维护它的完整” ;恩格斯指出,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与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继而又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正确预测了若干年后的今天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其前瞻性的理论是美丽中国提出的一个重要依据。 2、现实依据 首先,美丽中国的提出是生产方式变革的迫切要求。到了近现代,科
6、学技术和经济利益的发展揭开了自然的朦胧面纱,人类越来越凌驾于自然之上,无限制地掠夺自然资源。福斯特指出,全球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积累而不是人口增长, “我们的需求以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为条件。由此看来,成为环境之主要敌人者不是个人满足他们自身内在欲望的行为,而是我们每个人都依附其上的生产方式。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生产方式以经济利益为至上追求,而把对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道德关注放到了次要的位置上。 其次,美丽中国的提出是现阶段中国国情发展的客观需要。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而言,我们构建美丽中国的实际起点比较低,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在走西方工业化发展的老路,因此也将面临同样的生态4困境。如何在有限
7、的资源条件下发展生产,对正在恶化中的自然环境作出历史性补偿,同时规避生产扩张与资源短缺相矛盾的风险,是我国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美丽中国的提出为这一任务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思路。 最后,美丽中国的提出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表现形式。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俞可平认为,科学发展观不是一般地要求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是把这些要求本身就视为发展的基本要素,其目标就是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植根于现代文明之上的“天人合一” 。因此,美丽中国的提出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题中
8、应有之义。 三、建设“美丽中国”的实现路径 应该说美丽中国的实现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概括来说,美丽中国的实现路径包括制度探索、观念探索和实践探索。 在制度方面,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经济利益主导下很难诞生出生态文明的成功范式,而且制度化的规约是生态文明落实到实处的根本保障。因此,需要加大力度进行制度创新,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不断完善绿色经济政策和技术创新,建立生态文明的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等。由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必然产生的代价,在当前制度条件下,要实现生态文明必然会对物质生产和生活水平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遏制,这就需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平
9、衡不同功能区域下的生活水准。此外,还要完善法律和社会政策,以5便于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实践监管、政策评估和最终落实。 在观念层面, “美丽中国”的实现很大程度上要靠发展观念的转变以及人类行为方式的改变。我们要在观念上克服“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而是树立一种“弱人本主义”的哲学立场,将人类定位为大自然的一份子,建立和谐共荣的价值观念。我们需要认识到物质财富对人类自由与解放的意义是有限的;物质财富与幸福感并不等同,从而自愿形成绿色环保朴素节俭的生活方式,做到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进而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 在实践层面上,要加强公众的参与。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到每个人切
10、身利益的事,是一个群众性的问题。要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应该最广泛地调动大众的积极性,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力量。政府应该保证决策的民主化,为大众参与提供便利的渠道,为民间团体提供资金支持,以开放化、民主化、法制化的姿态加强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管和监督。 【参考文献】 1 郇庆治.多样性视角下的中国生态文明之路J.学术前沿,2013(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康瑞华等.批判构建启思:福斯特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 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6【作者简介】 张忠跃(1986.10-)男,吉林农安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