檄文的魅力.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61749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檄文的魅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檄文的魅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檄文的魅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檄文的魅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檄文的魅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檄文的魅力檄,本指书写公文的木简。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檄文的产生是古代战争的结果,也是古代人民智慧的象征。檄文类似于现在的征军入伍的公告或是战争告捷的公告,而在古代更多是为了通过宣扬己方的善德和正义性,揭露陈述对方的罪恶,最终达到抢占舆论先机、实施政治攻心、凝聚军心士气的效果。 檄,最初的表达形式是口头传授,奴隶社会初期社会还未开化,文学尚未形成一定的系统,纸张、帛等记录的工具尚未发明,正是在这种前提下产生了出兵作战时的“口头檄” 。而檄文真正可考源于西周,刘勰的文心雕龙说:“至周穆西征,祭公谋父称古有威让之令,有文告

2、之辞 ,即檄之本源也。 ”作者认为产生这一文种的根本原因是君主政治权力的集中与加强,虽然表面上看檄文是军事作战的需要,但究其根本却是统治权力巩固与扩大的要求。所谓名不正言不顺,为了给战争一个可信的说法、可靠的理由,从而为己正名,所以统治者选择了这样一种文体。可以说檄文是军事的必备因素,更是政治的一枚棋子。 那么,檄文这枚棋子究竟发挥了多大的魅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 政治魅力 古人通过檄文传达出军事思想,它们或者是激扬人心的,或者是宣2告胜利的,或者是晓谕他国宣告主权的,正是这种积极主动的“防守” ,使得檄文发挥了一定的政治魅力,保证了政权的稳固。 公元 74 年,东汉重新设立西域都

3、护,耿恭被任命为戊己校尉。耿恭没有用强,而是“移檄乌孙,示汉威德” ,最终使乌孙国对汉室臣服。东汉初期,山东张步兄弟各拥强兵占据齐地,其他农民起义军也活动在青、徐一带,各自独霸一方,对汉政权造成威胁。光武帝任命伏隆平定齐地,伏隆仅仅用 200 字的檄文便招抚了青、徐一带的起义农民。由以上两个例子不难看出檄文的政治魅力,正所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看似只有文字,但不动用一兵一卒,就能保卫国家的安定,值得我们后人借鉴。 军事魅力 古人的军事谋略可谓深不可测、妙不可言,就连针对军事而产生的檄文这一文种都充斥着军事智慧,展现了它的军事魅力。我们可以把檄文的军事影响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由上而下地传达军事思

4、想,晓谕众人;二是向百姓及将士们宣传,或打动其参军参战,或鼓舞其士气,激发战士的作战潜力;三是声讨敌方,使我方成为有理由参战的正义一方,从而赢得舆论支持,在百姓中形成凝聚力。 1.晓谕众人 夏、商、周都有出征之前晓谕众人,显示军威的誓词。这可以从尚书之甘誓 汤誓 牧誓得到证明。这些誓词之所以字句简洁,只三言两语就指明征伐,是由当时无成熟文字,书写条件差造成的。到了汉代,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先叙述汉政权平定国内及边疆少数民族侵扰的史实,宣扬了汉朝的赫赫声威。接着叙述汉朝加强与西南地3区联系的政策与措施,并着重论述在实行措施时所犯的错误,及由此引起的巴蜀百姓的误解、不满、骚乱。最后指明发布该檄文的直

5、接目的是“晓谕百姓,以发卒之事” , “使咸知陛下之意,惟无忽也” 。由此可见,檄文可以是军事战争先行令,它暗示了战争的先兆,惊醒了百姓和士兵,同时也向敌人吹响了宣战的号角。 2.军事宣传 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得民心,檄文正好能够内外兼收,笼络未参战百姓的心并且号召参战将士激流勇进。三国时期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写道:“即日幽、并、青、冀四州并进。书到,荆州便勒见兵,与建忠将军协同声势,州郡各整戎马,罗落境界,举师扬威,并匡社稷,则非常之功,于是乎著。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部曲偏裨将校诸吏降者,无有所问。广宣恩信,班扬符赏,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逼之难。如律令。 ”檄文的结尾恰

6、到好处地赢得了民心,不仅在气势上充满斗志,而且奖励措施丰厚诱人,受奖励者还能扬名于天下,这样的一篇檄文在宣传上可谓是做足了工夫。 3.声讨敌方 古代军事家作战讲求有理有据, 左传中齐桓公征讨楚国,诘问苞茅之阙时,就硬是把原本的私人恩怨说成了堂堂正正的作战理由。齐桓公本来是因为私人的恩怨出兵侵略蔡国,顺便讨伐楚国,原本就是非正义战争,毫无正当理由,就是古人说的“曲师” 。管仲为齐国出兵,找了三条理由:一是齐国的先君姜太公得到周天子的授权,可以征讨周王朝分封的侯爵;二是齐国的先君姜太公得到周天子划定的征讨范围,具体4到东、西、南、北的地点;三是楚国没有按时履行进贡苞茅的义务,以致周天子昭王南征失事

7、。这样的一篇檄文不仅给齐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形象,成为战争中正义的一方,而且还在百姓心中树立了高大的形象,凝聚了百姓的力量。 文学艺术魅力 作为具有众多影响力的檄文是逐渐确立其地位的,檄文的壮大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的。檄文在正史的艺文传或文学作品中很少被收录,这是因为古人所重视的是文章的教化作用,而檄文既没有教化作用又不在古人所推崇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列,而且有教唆民众造反的意味,以至人们虽然一直在用这种文体,但或多或少都对它有些淡漠。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西汉隗嚣的隗嚣移檄告郡国 、东汉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 、三国时钟会的钟会移檄蜀将吏士民 、晋朝桓温的桓温檄胡文并列为“四大檄文” ,再加上唐代

8、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这些檄文都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文学艺术的魅力也随着朝代的更替日趋生动形象、感情充沛、感召力强。这正是文学艺术的魅力赋予檄文血与肉,使其一下子变活了。 1.渲染气势 檄文大都为人们呈现出一派气势磅礴、雄伟壮丽、极富感召力的画面,它通过对环境的渲染,对气势的烘托,增加了局势的紧张感,同时将读者的情绪调动起来,正所谓扣人心弦。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中“幕府奉汉威灵,折冲宇宙,长戟百万,胡骑千军,奋中黄、育、获之士,聘良弓劲弩之势,并州越太行,青州涉济、漯,大军泛黄河而角其5前,荆州下宛、叶而掎其后,雷霆虎步,并集虏庭,若举炎火以燕飞蓬,覆沧海以沃熛炭,有何不灭者哉”!作

9、者用一气呵成的文笔,使文章有了吞云吐雾之势,为美誉袁军兵力强盛,贬斥曹军乌合之众做了充分的铺垫与渲染。雷霆万钧之势的檄文振奋人心,读罢感慨万千,可以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征讨者。文字之大气、艺术修养之深厚,是檄文的文学艺术魅力所在。 2.善用修辞 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作者往往会加入一些修辞手法使文章表达能力更强,语言更形象具体,从而使文章的感情基调更深。檄文属于公文文种,一般意义上的公文以简洁著称,强调用简单的话语表达更为清楚的事实。最初的檄文受到书写条件的限制,确实“简短精要” ,但檄文的内容、功用决定了它与其他公文不同,檄文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在檄文的创作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再拿

10、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来说明,这篇文章充分运用对比烘托、夸张的手法,一方面赞颂袁绍的恩德功勋,另一方面历数曹操把持朝政、残害忠良、败法乱纪、挖坟掘墓的种种罪恶,对其挞伐,可谓淋漓尽致、穷形尽相。为了更加增强文章的感召力和说服力,作者常常直接引用古辞,并加以改造利用成为“语典” ,或者引用事例,通过讲故事的“事典”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如孔休先谕众檄一文中:“夫休否相乘,道无恒泰,狂狡肆逆,明哲是殛。故小白有一匡之勋,重耳有翼戴之德。 ”用“小白” (齐桓公)和“重耳” (晋文公)的故事来说明物极必反, “休否相乘”的道理。檄文是有着特定实用目的的公文,本是“奉辞伐罪” ,其为军事活动服务的6属性

11、贯穿始终。檄文要给看到或听到的军民以较深的印象,而骈体无疑具有这方面的长处,即“便于宣读” 。如东汉隗嚣的移檄告郡国 ,檄文声讨王莽“慢侮天地,悖道逆理。鸩杀孝平皇帝,篡夺其位。矫托天命,伪作符书,欺惑众庶,震怒上帝” 。北朝杜弼檄梁文中的“距此则作气不足,攻彼则为势有余” , “呼之则反速而衅小,不征则叛迟而祸大” , “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横使江淮士子,荆扬人物,死亡矢石之下,夭折露雾之中” , “以此赴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陷”?这些例子对仗工整,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军民的理解,展现了骈体的文学魅力。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檄文从萌芽、形成、成熟、鼎盛,再到最终的衰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正是这个发展的过程逐渐催生了檄文的魅力。檄文在漫长的历史中发挥了它的政治魅力、军事魅力以及文学艺术魅力,正因为如此,才使檄文成为了我国古代宝贵的公文文种,也成为我国古代散文中一颗绚丽的瑰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