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解读惠施“历物十事”中的“两可”思想【摘 要】始于春秋末,盛于战国时期的名家学派向来以不拘于旧传统、勇于向时代挑战著称,尤其是 “两可”思想,也较为鲜明的体现了名家学派的特点。惠施是名家学派的主要人物,他的“历物十事”构成了名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现有的史料对惠施的“历物十事”进行解读,从中寻找名家思想中最具特点的“两可”思想。 【关键词】惠施;历物十事;两可 惠施,战国中期宋国人。继邓析开创论辩之风后,此时正值名辩思潮蓬勃高涨之时。但此时的论辩已经不限于诉讼辨析的“刑名之辩” ,而是更加注重对自然奥秘的探索。惠施便是一位注重探索自然,并且在自然科学上颇有造诣的思想家。由于惠施自然科学知
2、识丰富,并且接受了邓析的“两可”之说,所以在他提出的命题中就含有了丰富的“两可”思想,为当时的名辩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 庄子天下中记载了惠施“历物之意”的十个命题,即“历物十事” 。本文就将通过对“历物十事”的分析看其中蕴含的“两可”思想。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这句话的表意是说:最大的就再没有外边可言,是无限的大;最小的就再没有内边可言,是无限的小。深入分析,可以理解为“一”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包括两个极端,它既指无所不包的“一” ,即“大一” ,2也指任何东西不能包括的“一”即“小一” 。举例来说假设此时存在A、B、C、D、E 五个对象,当前三个对象进行比较,且 ABC
3、 时,对象 C便是“大一” ;当后三个对象比较,且 CDE 时,对象 C 便是“小一” 。所以说“一”即可以指“大一” ,也可指“小一” , “大一” 、 “小一”之间相互转化。 二、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无厚”是古代几何学上的概念,相当于现在的面积。这句话是说:面积只有长和宽,不能在高度上进行累计,但是却可以无限的延伸,以至无穷大。这个命题便是关于面积所做的“两可”的分析。面积虽然没有高度,薄到“至小无内”的地步,但是却可以绵延到“至大无外”的程度。这便是说面积是一个包含极小与极大两端的概念。 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按照常识,应该是天高地低、山高泽低。但是这个命题却说天和地、高山和沼泽
4、同高低。他的意思的是低到和地面紧挨的天其实和地面相差无几,甚至低洼处的天还没有高原处的地高;高山和沼泽也是一样,处于同一海拔的高山与沼泽必定是高山高于沼泽,但是处于高原上的沼泽和低海拔地区的山相比就不一定了。所以说,无论是天与地、山与泽都包含着高与低的两端,高中有低,低中有高,高与低是相对的,并且二者相互转化。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这一命题是说:太阳刚刚正中就开始向西倾斜了,事物刚刚出生就开始一步步接近死亡了。物体在运动的过程中既在这一个点上又不在这3一个点上,即作为同一对象的太阳可以含有“中”和“睨”两端,作为同一对象的新生事物也可以含有“生”和“死”的两端。这便又是“两可”的分析,
5、 “中”和“睨” 、 “生”和“死”对于同一事物都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五、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万物都是“物” ,有其共性,是毕同;万物又各自为“物” ,有其差异性,是毕异。惠施将事物的统一性分析为小同、大同、毕同;将事物的差异性分析为小异、大异、毕异。对于类属相同的对象,统一性较多差异性较少,是大同小异;对于类属不同的对象。统一性较少差异性较多。是小同大异。这种意义上的同与异,称为“大同异” 。这是惠施关于事物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分析,事物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 六、南方无穷而有穷 这是对“大一”与“小一”命题的具体发挥。 “至大无外”与“至小
6、无内”没有方向性,相比来说“南方”具有了方向性,这是“有穷” ;但是从“大一”的角度出发,南方的南方还是南方,南方可以是一直向南,无穷无尽,这是“无穷” 。无穷中包含着有穷,所以称为“无穷而有穷” 。七、今日适越而昔来 这是说“今”和“昔”是相对的,二者可以相互转化。今日所谓的昔,正是昨日所谓的今,今日所谓的今日,明日就会成为昔。所以惠施出此命题:今日动身去越国,其实昨天就来到了。 4八、连环可解也 连环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圆环组成的一个整体,运用常规的方法无法解开,这是连环的基本特性。但是一旦人了解了连环的这种“不解”特性,也是对连环的一种“解” 。所以, “不解”成为了“解”的唯一“解”法
7、, “解”开连环的唯一方法便是“不解” 。 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这个命题是把命题“南方无穷而有穷”扩展到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当时位于燕国之南、越国之北的中原地区被认为是天下的中央,但是惠施却说天下之中央在位于北方的燕国之北、位于南方的越国之南。因为南北可以无限延伸,无论选取哪一点都是可以作为中央的。 十、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世界万物,各自具有独立性,但是彼此之间又是不可分割、交相互利。所谓“泛爱万物” ,就是人类要广泛的认识万物,这样才能维护万物之间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自然特性。 惠施的上述命题,说明了相互对立的对象之间可以统一并且相互转化,事物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万物之
8、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这些思想集中概括为一个命题“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 “两可”思想看似颠倒是非、不合常理,实则内涵丰富,有理有据。这十个命题突出的表现了惠施对邓析“两可”思想的继承,并且使其得以扩展到时间、空间和事物关系等方面。比如 “今”与“昔” 、 “中”与“睨”这样关于时间的命题;“大一”与“小一” 、 “无穷而有穷”这样关于空间的命题;“连环可解” 、 “天地一体”这样关于事物关系的命题。5很明显,惠施关于“两可”的论述将邓析的“两可”之论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 温公颐.中国逻辑史教程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 汪奠基.中国逻辑思想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3 张晓光.推类与中国古代逻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4 刘邦凡.略论墨学与公民道德重建J.职大学报,2003. 5 刘叶涛.从认知逻辑的观点看邓析的“两可”思想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 作者简介:李春颖(1987.03- ) ,女,河北秦皇岛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二年级逻辑学,研究方向:中国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