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乱象源头在计划式管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63389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乱象源头在计划式管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育乱象源头在计划式管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育乱象源头在计划式管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育乱象源头在计划式管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育乱象源头在计划式管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教育乱象源头在计划式管制近日,北京某地段高达 32 万/平米的“天价学区房”引发社会热议。人们感叹如今少年求学之艰辛,素质教育之难行,择校费等现象屡禁不止这些现象和高价学区房同出一源,根子都是义务教育的校际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不只是城乡或不同省市之间的不平等,而是在同一座城市的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内不同学校之间的不平等。设想一下,假如各中小学校质量基本平等,上哪所学校都差不多,就近入学不就行了,还要交择校费、起大早跑老远上学做什么?之所以还有人愿意交要价不菲的择校费,少数学校附近的房价高,部分原因是许多城市不接受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近入学,但主要原因还是当地居民对附近的学校不满意,宁愿到更远、

2、更贵、更好的学校上学。 要批这种现象很容易。我们的讨论对象是中国义务教育的主体公立学校。公立学校受市政府管辖,由市财政支持,因而应适用现行宪法的相关要求。宪法第 33 条规定了平等原则,第 46 条规定了公民的受教育权,足以表明教育平等是宪法基本要求,所有公立学校都应当在生均经费、设施硬件、师资软件等方面达到基本平等。美国内战之后,南部仍然搞种族隔离,但是由于宪法第十四修正案要求平等保护,对于义务教育等公共设施也不得不实行“隔离但平等”政策。当今中国各大城市连这个要求都未必达到。即便同在“天子脚下” ,北京市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不同学校的师资力量差别巨大。国外其实也有“学区房”一说,2但远没有

3、发展到像我们这样离谱。这种状态显然不符合宪法平等要求。 然而,这种批评并不解决问题,因为中国义务教育的不平等主要还不是法律问题,而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供需失衡造成的。各级政府固然需要更加重视教育平等,强化校际财政和师资平等,但是在目前供需失衡的情况下,即便它们严格做到了财政投入等硬件方面的平等,也难以实现师资、品牌等“软实力”的平等,你仍然会看见择校费、天价房等现象层出不穷。 事实上,你都不能说不同学校的教育质量有多么不平等,因为多数中国家长都很“功利” ,他们送子女上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教育” ,而是为了考试考大学。我们所说的“教育质量” ,实际上是以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比例来衡量的。在应试教育

4、模式下, “好学校”的标准即能否提供扭曲孩子天性的“魔鬼训练” ,早已违背了义务教育的本意。从人格自然发展的角度看,难道北京实验二小或人大附中提供的教育就一定比一所普通中小学更好吗?难道在教育部三令五申的情况下,首都各中小学的老师都提供不了像样的素质教育?然而,对于不能送孩子出国的多数家庭来说, “素质教育”固然好,但是如果不能帮助孩子考上一所像样的国内大学,那一切都是白搭。 因此,中国义务教育问题发生在基层,但是根源在上面是高考把每个家庭都害苦了!对于中国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含辛茹苦、十年寒窗,9 年义务教育加 3 年高中的全部意义都凝聚在高考那两天的考卷上。一旦说起高考,人人谈虎色变, “一

5、考定终身” 、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都是形容高考不人道的专门用语。高考制度确实有不合理乃至“不人道”3之处,譬如每年只有一考,考砸了得复读等下一年;譬如在知道考试成绩甚至在考试之前就要填报志愿,第一志愿不录取就可能被其它志愿认定“不忠”而当年“踏空”要解决这些技术问题其实不难,但是即便解决了这些问题,仍然无法消解每年高考对每一名考生的巨大压力。 由此可见,怪高考是没用的;对于中国这样的考生大国,读大学不可能没考试。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大学也要考试,也有“高考” ,但是人家高考的压力并没有那么大,可见高考更多是问题的果,而不是因。中国高考压力来自何处?归根结底,这仍然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无非是像样的

6、大学太少,招生规模太小,不足以吸收每年近千万考生。否则,如果中国大学也和欧美一样,大学招不满、任你挑,考试分数还有那么重要吗?考试不那么重要,考试压力又从何而生呢?因此,中国高考压力之所以大,关键在于优质大学教育严重供不应求,由此产生的竞争压力一直延伸到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直接造成畸形的应试教育。 让人纳闷的是,中国发展了三十年,GDP 年年突飞猛进,原先短缺的米、肉、油、布等基本物品都不缺了,有的物资如煤炭、钢材还不时过剩;惟独教育没有改善,不仅高考压力依然巨大,而且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压力和过去比有增无减。照理说,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数量剧增,许多学院乃至专科学校都升格为大学,高考录取率已接近发达

7、国家水平。恢复高考后的几年中,考大学基本上是十里挑一,现在全国平均录取率已超七成,京沪乃至山东、辽宁等省市更是达到 90%以上,几乎人人都可以上大学,为什么今天的考生还那么十年如一日地玩命呢? 其实答案不难找,也是个简单的算术题。虽然大学数量增多,大学4的财政投入、硬件设施和知识结构也得到很大提高,但是在考生和家长眼里,值得上的大学仍然只有原来那么几所,北大、清华等名校还模仿哈佛、耶鲁等私立学校的“精英教育” ,压缩招生规模。全国的一百多所“985”、 “211”高校加起来不过几十万的招生规模,其中最好的大学又多数集中在京沪等大城市,其招生指标分配歧视和排斥外省考生。每年900 多万考生在不公

8、平的竞争规则下争抢几十万招生指标,竞争怎么会不激烈呢? 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中国像样的大学就只有这么几所?这又把我们从经济问题带回到制度问题。大学教育就是本科那点 ABC,而非前沿高端研究。中国人的智商不比世界上任何民族差,为什么连本科教育都搞不好?中国的博士毕业生数量应该世界第一,名牌大学每年向各高校输送那么多博士,难道连本科都教不了吗?诺贝尔奖拿不到不说了,为什么我们连自己的本科教育品牌都建立不起来?为什么我们的大学评价体系要把本科基础教育和研究水准捆绑在一起? 一句话,教育行政部门管得太多了,而且管得不合理。从办学准入到招生次序到财政投入,中国的教育管理不仅严重限制和歧视民间办学,而且也

9、把公立学校分为三六九等。进入“985” 、 “211”序列的大可养尊处优,进不了这些国家圈定的“名牌大学”就永无出头之日,以至考生仰望的大学“星空”中永远只有寥寥几颗星星。放开办学、取消歧视,你会发现北大、清华头上的固有光环消失了,它们不得不放下身段和那些名不见经传的非著名高校竞争,这样它们才有压力和动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质量;你会发现原来那些“没戏”的大学一下子看到了成为“一流5大学”的希望,它们会憋足劲和北大、清华竞争,因为它们真的有机会。还有,现在欧美经济不景气,大学招生招不满,为什么不让他们进入中国办学呢?建立哈佛、耶鲁、牛津、剑桥在中国的分校,招收中国的学生,不强过许多个北大、清华吗?这样,中国考生还愁没有好大学上吗?高考压力还会那么大吗? 真正的品牌是在自由竞争中建立的,我们从来没有看到哪个品牌能靠政府指定维持下去。企业是如此,大学岂能例外?中国经济发展了,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市场经济,经济活动自由才能产生社会活力和财富。教育没有得到发展, 是因为这么多年来还是沿用了计划管理模式。不打破这个模式,中国优质大学教育永远是“稀缺资源” ,高考压力永远居高不下,素质教育永远办不起来,而各种择校费、 “天价学区房”现象也必然是家常便饭。其实这些都还没什么,最要命的是这个民族将失去自己的最后希望,因为每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注定是考试的奴隶。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