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目的论视域下诗歌的汉译策略【摘要】好的诗歌译作,对传播文化,促进世界交流起着重大的作用。在目的论的视角下提出的诗歌翻译“三传达”原则,该原则是建立在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三美”的基础之上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关注原文,更要关注译者和译本,从而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 【关键词】英文诗歌;翻译策略;“三传达” 好的诗歌译作,对传播文化,促进世界交流起着重大的作用。德国译论家 Hans Vermeer 发展起来的目的论翻译理论模式将翻译关注的重点由原文、原文作者转向译文、译文读者。译者为达到某一翻译目的可以采取多种翻译方法。不同的翻译目的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 “目的论”从译入语的新视
2、角来诠释翻译活动,在完成译语情景中交际功能的同时,又符合各参与方的意愿。本文在目的论的视角下提出的诗歌翻译“三传达”原则,该原则是建立在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三美”的基础之上的。 一、诗歌的特征 诗歌公认为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的形式参差多态。其特征如下: (一)诗歌的音韵美:诗歌带有音乐性的,其音乐性可以是显性的,译者可以通过汉语中相似的韵脚或平仄来体现。在无韵体诗歌之中,音乐性是隐性的,译者可以通过适当的分行和停顿来仿拟原诗的节奏感。2因此,作者通过押韵、破格和变异、来体现诗歌的音韵美。 (二)词句的重复与修辞格的运用:诗歌中常重复一些词句或诗行,用以抒发真挚深沉的情感,或是用以渲染某种气
3、氛(如回环往复的缠绵) ,或是用以增强诗的歌唱性。诗歌中又大量运用修辞格,尤是各种各样的明喻、暗喻、比拟用得最多。 (三)丰富的意象与象征:诗歌常用那些可以引起人的感官反应的具体形象和画面,分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动觉、通联等来表现主题。这些意象不仅唤起人们的某种体验,更常常具有鲜明或隐晦的象征意义,是许多优秀诗篇所具有的共性。 二、诗歌翻译的策略 好的诗歌译作,对传播文化,促进世界交流能起着重大的作用。诗歌的语言特性和文本特征为诗歌翻译带来挑战,不同的译者对诗歌的翻译持有不同的观点。如拜伦的作品就出现了几个不同的译本,其中苏曼殊采用五言诗体,马君武采用七言诗体,胡适采用“离骚体”等
4、。本文在目的论视域下提出诗歌翻译理论“三传达”原则,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更要关注译者和译本,关注原文诗作的审美。 (一)传达诗歌的韵律美:古今中外常有“诗不可译”的声音。其实,说“诗不可译” ,主要是指诗味难译,诗的音韵美难译,并不是说诗歌不能翻译。再者,诗有不同的诗:有的明白畅晓,有的艰深晦涩,有的韵律严整,有的不受律法所限。译诗者也有水平高低之分、技艺优劣之别,所以更客观地讲,诗难译但并非不可译。 (二)传达诗歌的形式美:一般说来,语言形式服务于内容。就诗3歌而言,形式的意义远远大于散文类作品中的语言形式。诗之所以成为诗,怎样说与说了什么同样重要,所以译文中追求形似是译者的重要任务之一。诗
5、歌的形式特征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一个重要特点。对于讲究韵脚与格律的诗歌类型而言,其字数、音步、行数、韵式等常都有确定的规则,诗人在创作诗歌时无法逾越,且因不同民族文化和语言结构的区别二体现出不同民族的鲜明特色。对于自由体诗来说,虽然在形式上更接近散文,但在分行、标点、停顿等方面仍或隐或显地富于诗形,富于诗味。 Must we but weep oer days more blest?/Must we but blush?Our fathers bled./Earth!Render back from out thy breast/A remnant of our Spartan dead
6、!/Of the three hundred grant but three./To make a new Thermopylae!拜伦长诗哀希腊 译文:我们难道只好对时光悲哭,/和惭愧?一我们的祖先却流血。/大地呵!把斯巴达人的遗骨/从你的怀抱里送回来一些!/哪怕给我们三百勇士的三个,/让德魔比利的决死战复活!查良铮译 分析:原文前四句换行押韵,最后二句押韵,译者虽然没有完全模拟原文的韵式,但也相当近似,在语言上也成功烘托出来原诗恢弘决绝的气概。 (三)传达诗歌的意境美。诗歌的意境不是如同小说一样来自作家对情节的精妙构制,而是来自诗人对特殊意象和意蕴的营造。要再现原诗的意境,译者首先要着力再
7、现其中的意象。其次,要遵从诗歌创作含4蓄、抽象的原则,不要将原诗中的隐喻和象征翻译得过于直白,要让原诗显明的地方同样显明,原诗隐晦的地方同样隐晦。在诗人希望引起读者思考的地方,要把想象和思考的余地留给读者,不要自己去将其解释得过于明白。其三,要忠于原作中诗人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不要以主观认识加以曲解和扭曲。 Loveliest of trees,the cherry now,/Is hung with bloom along the bough,/And stands about the woodland ride,/Wearing white for Eastertide霍思曼(A.E.Ho
8、usman) 希罗普郡少年 樱桃树树中最娇,/日来正花压枝条,/林地内驰道夹立,/佳节近素衣似雪。周煦良译 分析:译者明知最后一句是把满树银花的样子喻为为复活节穿上白衣,但他认为诗主要是“形容樱花像少女在春天来时穿上的衣服那样美” ,而复活节这一信息只是次要信息,对全诗的意境影响不大,因此弃之而突出“素衣似雪”的意象美。 三、结语 在诗歌翻译中,译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多地关注译者和译本,关注译者的思想动态,关注译本的语言特征、内容特征以及文体特征,从而更好的表达出原作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朱明海,许渊冲译,翻译审美批评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52008 3 黄书霞,目的论视角下的许渊冲古诗翻译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