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入藏唐山博物馆的清代皮影一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宋代开始,皮影戏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唐山皮影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 年) ,据史料记载,它发源于河北冀东地区的滦州,由当地艺人黄素志发明,盛行于乐亭,故有“滦州影” “乐亭影”之称。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镂刻并着色而制成
2、,故又通称“驴皮影” 。清朝至民国年间的皮影戏与现在的皮影戏一脉相承,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唐山皮影制作工艺非常严谨,主要有刮皮、浆皮、选皮、描样、雕刻、上色、罩油、组装等八个步骤,其中以浆皮和雕刻最为关键。 唐山皮影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深入冀东百姓的生活。当时的农村既没有电视,也没有广播,所以只要有村子演皮影戏,附近七里八村的乡亲都会赶过去看热闹。起初唐山皮影在演出时主要是三五个人边比画边唱,后来逐渐发展成七个人或者八个人,有“七忙八闲”的说法。 2唐山皮影演出时所使用的剧本叫作影卷,主要分为手抄卷、石刻本和木刻本。木刻本的影卷比较稀有,因此也十分珍贵,目前唐山博物馆仅保存三本。唐
3、山皮影的剧目有三借芭蕉扇 白蛇传 人面桃花牛郎织女 西厢记 五锋会等。剧目内容是深层剖析当地社会民俗民风、宗教心理的重要材料。历代唐山皮影艺人对唱腔表演、舞台道具的材料和技艺的改良与创新从未间断过,这些经验是今人和后人的宝贵财富。 如今的唐山皮影大多出现在传统节日上,皮影大多也是经过改良作为艺术品进行出售,如皮影壁挂,印有皮影图案的杯子、挂历、装饰品等。然而皮影演出却少之又少。据统计,现在能够进行皮影戏剧本创作的不足 10 人,皮影艺人年龄偏大,找不到徒弟传承,欣赏皮影艺术的人也越来越少。唐山皮影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二 2009 年唐山博物馆进行改造扩建,将多年来收藏和征集的唐山皮影进行集中展
4、出,数量有 200 余件,其中以清代皮影为主。根据唐山皮影的造型艺术,入藏唐山博物馆的这批清代皮影分为人物造型和场景造型。(一)人物造型:唐山皮影在行当上分为“生” “小” “髯” “大”“丑” 。影人分为头茬和戳子两部分。头茬就是影人的头,在造型上采用的是传统戏曲中“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的处理方法,人物身份、性格让人一目了然。在雕刻技法上有“阳刻” (去皮留线)和“阴刻” (去线留皮) ,形象丰满有致。影人的身体被称为“戳子” ,除了3剧情特殊要求外,穿着都是汉族的传统服饰。 1.“生”专指小生,采用阳刻手法,镂空脸,在影窗上呈现为白色,又叫“白脸小生” 。 2.“小”属于旦角。
5、与“生”造型非常相似,采用阳刻,都是镂空脸,凤眼直鼻,小口上挑。区别主要在于前额和耳饰,女性多有刘海,佩戴耳环,显得优美典雅。 3.“髯”就是老生,都戴有胡须。一般代表三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中青年一般为三髯或五髯,老年为五髯或长髯。胡须颜色表示人物年龄,黑色代表年轻,白色代表年老。 4.“大”类似于戏曲里的“花脸” 。造型上分两种:一种是阳刻,镂空白脸,多为奸臣,呈现出十足的凶相;一种是阴刻,也叫“肉脸” 。肉脸的人物根据性格特点分别被涂染成绿、黑、红三种颜色,不涂颜色的,呈现驴皮本色的黄色。绿色代表勇猛,多用于妖怪和勇猛武将;红色象征着正直忠义;黄脸象征着精明干练;黑色代表着铁面无私。 5.
6、“丑”和戏曲中的丑很相似,也是滑稽可笑的角色。 “丑”的造型非常独特:圆而上翘的蒜头鼻,眼睛周围加画一个圆圈,如同戴了一副眼镜。它既可以表现正面人物,也可以表现反面人物。 6.“神仙鬼怪”自成体系,且行当齐全。比如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唐僧属于文生,孙悟空属于武生,猪八戒属于丑,沙僧属于大。在造型上,大多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他们的头饰都有固定的模式。像神仙、仙女及佛教人物,一般头顶莲花或莲叶帽;道教人物戴道冠;还有一些动物化身的妖魔,是什么动物的化身,头上就顶着什么动物的形象。 47.“大师弟”和“小师兄”是唐山皮影中独有的也是比较特殊的两个影人。他们造型特殊在手上,一只手出奇的大,另一只手又出
7、奇的小,所以也有人称他们为大巴掌和小巴掌。这两个影人一般在正式演出之前或是中场休息的时候出场,在皮影表演中不担任任何角色,主要是起到串场的作用。 (二)场景造型:皮影中叫“场片” ,分为室内场景和室外场景两种。唐山博物馆遴选了“皇家仪仗队” “轿” “彩帘子” “帅案” “马车”等品相完好的清代皮影进行展览。 1.“轿”属于室外场景,它是中国古代交通工具的一种,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分为两人抬、四人抬和八人抬。从样式上一般分为官轿、花轿、暖轿等。 2.唐山博物馆馆藏的“皇家仪仗” ,是已知在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宏伟的皮影皇家仪仗。最前面的是手持仪仗的御林军。中间是大象拉着的龙辇、凤辇,里面乘坐的是
8、皇帝、皇后,象拉辇是封建君王皇后的身份象征。后面是步行的文官和骑马的武将。 3.“彩帘子”在室内场景中最具有代表性,它是室内室外的区分标志。图案左右对称,按不同环境,雕刻不同图案,金銮殿是“龙凤呈祥” ,小姐的绣房是“花团锦簇” ,等等。 4.“家具”也属于室内场景。分为桌椅板凳、床榻衣架等。根据主人的身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富人家的家具装饰华丽,生活用品齐全。穷人家的家具简单,生活用品很少。神仙用的家具或者是石头形状,或者有阴阳八卦图案。 55.“帅案”分为正反两种,正帅案是正面人物使用,桌上有一枚帅印。反帅案是反面人物使用,没有帅印,有一块钟表。大小不会影响影人在影窗中的活动。 6.“院门衙门”属于室外场景。不同的门代表着主人的身份地位,富人多用“富贵门” ,砖砌的门楼富丽堂皇。衙门是清代早期作品,能看到里面的公案。 7.“寿幡”是在愿影中使用的场景。愿影是一种特殊的皮影表演形式。在过去的农村,老百姓向神灵许下了心愿,在自己的愿望实现以后请皮影戏班来自己家进行表演,以表达对神灵的感谢之意。 8.“马车”是室外场景的一种,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镖车是押运财物的车辆。囚车上都有两个囚犯,面相凶恶。富贵车上的凉棚很长,可以避免太阳的照射。独轮车就是穷苦农民的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