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现状和建议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研究生创新教育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创新中的技术要点,最后强调企业与学生对于教育创新结果的反馈与家庭在创新教育中的源头作用的重要性。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教育 技术要点 1 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现状 1.1 以传授具体知识转向指导研究方法 涉及什么是教育的问题。对于教育的本质大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复需教” 。若说具体知识是“器” ,那么研究方法就是“道” ,达于“道”需要“器”为辅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在不断地变革,革新在不断地进行。教育应较少的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追求
2、获得知识的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 ” 曾经重视具体知识大于研究方法关键在于具体知识相较于研究方法更基础、更接近生活、所需条件也更少。当前侧重点转移是因为当前的知识更新速度相较于以往更快,所导致的智权失衡频繁,智权的重心已经不在固有知识的运用,而在于新知识、新技术所带来的重组机会。所以,如何开发或识别、运用新知识及技能才成为新的关注点。 1.2 以理论为本转向理论结合实践 涉及如何做好教育的问题。这种转向其实是个战术问题而不是战略问题,但意义十分重大。解决两个问2题:知识是否有效吸收的问题。传统教育重记忆,轻实践,创新教育重视理论实践并重,因为实践中必然要调用头脑记忆,其实这是个更优的学习方法。
3、传统教育轻实践其可行性在于教授的知识可用于实践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当前这一原则已不能通用,从相对静态模式到动态模式的转变有利于向社会需求靠拢。正如游泳不是靠理论就能学会的,实践理论相结合才是有效的方法。校内开展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校外采用校企协同培养,是该转向的实际体现。 1.3 以学校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 涉及教育主体的问题。向服务型转变绝不是控制力的放弃,区别在于台前与幕后,强硬与巧妙。教育不止于技能性的训练,其核心在于人格的培养,人格培养的核心在于共同价值观或者说强化向心力,不能聚焦的群体和能力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力。以学生为本只是根据学生个体先天天赋差异、后天兴趣爱好
4、的不同而进行的技能性培养。在技能性培养方面,底线是熟练应用其所学用于推动社会进步,即掌握“器“;上线是不限于所学,也能很好的发现和处理各类问题,即掌握“道” 。 现实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软件方面:倡导宽容的教学氛围,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梯队建设。优化教师年龄层比例。尝试双导师制。控制师生比在其科学范围内。倡导由学者委员会取代校长负责制。硬件方面:教育经费、教育设施建设与完善。 1.4 以被动知识灌输转向主动汲取知识 涉及教育客体的问题。是所有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影响教育创新多大程度上成功的核心问题。换句话说,学生对于:我是谁?我这一生想要成3就什么?我该怎么做?
5、对于这三个问题的性质理解反映为被动吸收还是主动汲取,对于这三个问题的程度理解则表现为主动汲取程度。 当前不止于研究生教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足是我国教育中的通病。其原因其一,在于传统文化重情感轻理性、重群体轻个体;其二,在于通识教育中对于个体自我意志的发生、发展、强化、弱化、选择等规律的教育不足;其三,主体对于主体自身的研究规律有别于主体对于其他客体的研究。传统教育说“不疑” ,创新教育要说“常疑” 。而后方能“有不疑” 。实际措施有:提倡文理综合;问题教学法;从唯物辩证法里获得灵感。 2 教育创新中的技术要点 2.1 知识产权保护 如果创新的结果不能对其主体产生正回馈,那么创新对于个体就没有
6、价值。如果知识产权不能保护创新,其结果只能是抄袭风起,创新灯灭;表症虚热,里症实寒。 2.2 创新性评价体系 如果没有合理的创新评价体系,那么后果有三点:最终将回归应试教育分数制,所不同只在于如何在提高分数上创新,故而背离了教育创新的本质。教师的执行上看会面临激进性策略与保守性策略的选择。激进领导性策略是勇于开创新教育模式,保守跟随性策略是维持原教育模式。但由于标准缺乏,保守跟随性策略是优选策略,不利于创新教育的开展。会受领导个人因素影响,增大创新教育的不稳定性。 3 教育创新中的补充(教育创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 3.1 企业与学生对于教育创新结果的反馈 由于企业和学生对于教育4创新成
7、果具有最直接的反应,所以建立毕业生与企业对于学校创新教育结果的反馈机制有利于学校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动态调整创新教育实施细则。 3.2 家庭在创新教育中的源头作用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当前的教育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有没有可能与自下而上的改革相结合呢?其实对于个体创新性的形成影响最大的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德国学者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促发创新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家庭中轻松、无拘束和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发展。如果子女与父母之间有着积极的交往,榜样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子女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试着想新颖的主意和使自己的行为方式独特,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他们好问的态度上。这种好问的态度由对某事的好奇心
8、和对知识的追求所引导,前者只在假性创造力的意义上引起提问,而对知识以及深化的知识和信息的兴趣则对真正的创造力有利。1 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具有创造性是不现实的,但如在大学教学中加入创造性的意义及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则是立足这一代的同时布局下一代,所费不多但效果可期。毕竟此时的儿童终将是未来的主人,今日的学生终将为人父母,即使今日的一些学生没有成功培养出创新性,但其对于其子女的创造性家庭环境的重视与呵护没有理由会变得更差。 参考文献: 1戈特弗里德?海纳特.创造型学生J.自学,1983 年第 2、11 期. 2王琪华,卢显良.创新教育与研究生培养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02). 53郭丽萍.研究生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才智, 2009(06) 基金项目:该文系西安邮电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ZL2012-36) 。 作者简介: 宁博(1980-)男,陕西咸阳人,工程师,西安邮电大学,目前从事管理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