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董仲舒天人架构王道政治哲学新解内容提要“内圣外王”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主题,如何内圣?有孔、孟、程朱、陆王的心性学之道统法脉传承;如何外王?则有孔、荀、韩李、董子之王道政治的思想谱系。而内圣是为了外王,如何外王(治国小康、平天下大同)就成为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王道政治是儒家所设想的外王之社会理想,而王道政治如何就成为儒家政治哲学的主要议题。董仲舒所建立的天人架构王道政治思想体系,为儒家解决王道政治之如何找到了一条路径。董仲舒面对的是如何说明汉代政治的合法性,以及汉代思想文化如何大一统的问题。因此,他以儒家思想为基本立场,广泛吸收道、墨、法、阴阳家等各种思想,以天人感应、阴阳之道来架构王道
2、政治思想理论体系,形成了天道、王权、礼法为一体的王道政治哲学。这个理论架构成为中国政治哲学的基本原则 ,影响了后来中国政治意识形态的发展和走向。 关键词董仲舒王道政治天人架构 中图分类号B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3-0022-08 王道政治一直是中国古代政道构筑中的核心议题。王道政治是以崇尚王权作为社会秩序的核心,以尊道义为社会政治与伦理行为的出发点,以保民为施政的基本要求。王道政治发韧于殷商天命观念的消解,人文主义成为政治活动要素的西周时期。春秋时期,随着尚力求霸的强权政2治的登场,儒、道、墨等诸家在历史优先意识下,通过重塑先王之道来倡导王道政治。对于如何外
3、王的问题,儒家在孔子的王道旗帜下,形成了子思孟子为代表的道德本位下的内圣路径与荀子为代表的礼法谱系,这些王道思想路径因缺少自然法则的外向超越性的支持,难以应对自然观念兴起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需要。随着秦汉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开创,如何维持一统政治的需求得以突现。董仲舒在广泛吸纳百家求治之道的基础上,以天人、阴阳来架构王道政治,形成了天道、王权、礼法的王道路径,以此说明王道政治在逻辑构建上的必然性和社会现实上的合理性。本文拟对此理论架构进行解析,探寻中国政治哲学智慧的遗传密码。一 殷商社会是“率民以尊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正义?表记第三十二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 1485 页的神权政治。
4、殷周易代使得西周统治者对神权政治做出了重大的调整,在王权神授的基础上注入了民本的色彩, “天惟时求民主” , 尚书正义?周书多方第二十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第 668 页。在民意的基础上,天命随护佑万民的道义和秩序而动,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 尚书正义?周书蔡仲之命第十九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第 662 页。西周政治活动的重心从敬天转向人事,确立了敬天保民的政治准则,以血缘宗法制衍生出的礼乐文明构建了王道哲学的雏形。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儒道墨法诸家面对王道的衰微,都积极探求如何王天下之道,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5、 ,中华书局,1959 年,第 3288 页。3儒道墨在历史优先意识下,皆以理想中的先王之道为各自王道政治的依托。其中,道家以含有自然规律意味的宇宙本体性道为哲学基础构建王道政治秩序,以悲观退化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 ,中华书局,2001 年,第 212、346、218 页。的方式,回溯出以“道”指引的社会理想态势,以能体道、尊道、得道的圣人为社会政治秩序的核心;以效法自然“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和“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确立民本诉求;以不妄为作为施政的内在要求。作为当世的显学,墨家更是高扬先王之道来彰显各自的王道政治。墨家以兼爱与尚同作
6、为其王道政治的两大支柱,却利害关系来判定王道的内涵,将政治的逻辑建立在功用之上。 儒家是王道政治主要的构建者。孔子从人的类属视角,在同类意识下以“仁者爱人”将自爱之心视为人的本质,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杨伯峻: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2002 年,第 211、65 页。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维度,将“仁”作为整个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与纲领,构建王道得以建立的基准。孔子在将王道政治的基点回落到人的内在情感的同时,并注重以礼作为社会的制度,以名实相符的正名策略来确保王道政治得以运行。对于王道政治的正当性问题,孔子将其置于内在道德感悟与外在制度约束两条路径之中进行处理。孟子发展了孔子“
7、仁”在个体心性上发生作用的思想,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朱熹:孟子集注?公孙丑章句上 , 四书章句集注 ,中华书局,2003 年,第 237 页。作为王道政治的原点。为了给“不忍人之心”寻得4超越人的心性道德支持,以德性之天来获取道德的超越性, “知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朱熹:孟子集注?尽心章句上 , 四书章句集注 ,中华书局,2003 年,第 349 页。强调反求诸己,以内心自省的心性工夫进路内圣通达出心悦诚服的道德意义的政治王道。荀子从社会性上来看待政治,通过“明分使群”的社会起源,强调明分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根本原则, “人何以能群,曰分” 。王先谦:荀子集解 ,中华书局,1
8、997 年,第 164、87、23 页。 “分莫大于礼” 。他扩展了孔子从制度性视角来规范政治活动的思路,将“礼”看成是贯彻整个社会的核心,维护政治秩序的根本力量。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认为王道政治的贯彻就在于对礼的恪守。荀子将政治问题归还给人类社会本身,开导出通过强化制度性建设来维护王道政治、实现政治的外王路径。这一思想在争霸的舞台上获得了广泛接受。 然而,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与神的关系得到了割裂,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的强化,人们开始普遍向自然界寻求政治合理性的依据,更多地希望人类社会的政治运行能有一个超越性的阐释。先秦道家极为关注超越性问题,随后而起的汉代黄老新道家为汉代王道政治在超越性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相比而下,儒墨或其法家都是从具体而鲜活的现实政治入手,以经验层面和心理层面来说明其合理性,缺少自然法则的支持。董仲舒在汉代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的成果弥散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之下,在尚力的政治需求遭遇普遍反思之际,将王道理念置于天人架构之下来获取外在的超越性,以此来作为解释说明汉代政治合法性和思想文化大一统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