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抽汽凝汽式供热机组供热能力提高的探讨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抽汽凝汽式的机组供热能力也在发生着变化,为了增加供热能力,需要对机组进行真空改造,进行改造后可以提高排热参数。利用排气式冷凝器进行冷却水循环,向用户供热。在保证原有不变的情况下,持续增加供热量,供热效应会有明显改变。 关键词:抽汽凝汽式机组 低真空运行 供热能力提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供热系统产生的热量已经不能满足采暖面积的需要,在供热的过程中只有不断的增加采暖热负荷才能保证对用户的热量供应,如何利用现有设备增加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小型的电热厂中,利用抽凝机对用户进行供热,能在原有的设备上增加供热能力,又能减少机组的热量
2、损失,投入的成本少,供热效果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对如何提高抽凝式机组的供热能力做出了探讨。 1 目前国内运行的主要供热机组类型 1.1 背压式供热机组。背压式供热能力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目前背压式机组在 3-50MV。背压式供热机组的特点汽轮排除的热量会被完全吸收,热能利用效率是比较低的。按照这种方法进行机组运行,没有热量损失。产生的热量会达到最佳状态。 1.2 凝汽式机组改造的供热机组。目前使用较多的供热设备主要是凝汽式机组改造后供热机组,容量 12-350MV。投入使用的设备 200MV 和2300MV 抽凝式供热机组,在原有设备运行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流通部分进行一定的改造,扩充压
3、缸中的流通面积,适当的缩短叶片中的长度,在原有的基础上可以提高低压缸的工作效率。这类机组的特点是随着热量的增加发电负荷会不断降低,相反在供电能力提高是热负荷也会相应的降低。在凝汽发电工作的情况下设备正常运行仍然会产生较高的热量。 2 供热机组的热、电负荷调节特性 供热机组在运行过程中调节会随着热量的增加而发生改变。电负荷调节有一定的调节功能。由于供热对发电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类型供热机组在供热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差异。 2.1 背压式机组,在设备运行时要按照热定电方式调节运行,发电负荷完全取决于热量的大小,通过调节汽轮对热电负荷进行调节。 2.2 单、双抽汽式机组。通过调整隔板或调节阀,可调节双
4、抽或单抽的供热机组,保证热量能及时供应,满足热负荷要求。与凝汽运行条件相比,有的要高出额定电负荷进气量的一倍多。在发电的机组中热点负荷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一定热量的条件下要保证额定发电。在供热系统中设计用电负荷可以超过凝汽额定功率。可以通过调节供热机组特性进行供热处理,在保证额定功率的情况下,当工业抽气量达到最大值,可以保证额定功率,单抽达到最大值,会超出额定功率。 3 采暖热负荷计算 可以根据以上表达式可以推导出总采暖热负荷的表达式:Q=24QcnNcn-0(Ncn-5)/(1+b) GJ 根据以上绘制公式可以绘制出采暖负荷曲线图,年负荷曲线下的区3域全年采暖热负荷,区域 1 采暖平均热负
5、荷所提供热负荷,区域 2、3 为调峰热负荷。由于在电厂和锅炉减温减压处理供给。当采暖面积增加时,采暖热负荷表示为 Qcn1,Qnp1 为采暖面积增加后平均热负荷,如果采暖面积没有增加的,供热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就会导致调峰的增加,从而会造成能源浪费会使热场的效率会增加,使供热效率降低导致经济效益下降。如何提高机组的供电能力增加采暖面积从而增加热负荷。在调峰值不变的基础上,就可以提高传热效率,起到节能效果。 4 提高抽汽凝汽式机组供热能力的原理及力学分析 在凝汽式汽轮机组正常运行时,为提高汽轮机的效率,凝汽器在真空状态下运行,在低真空运行时可以改变汽轮的参数,降低凝汽的真空度。利用汽轮对冷却
6、的水进行循环加热这样可以向用户提供更多的热量。抽凝机改造后的系统图,参数为设备改进后的参数,是一个简化系统图。可以忽略改造后的加热器的进气量的变化。 5 计算实例 以东北地区电热厂为例。一台电机容量是 3 台 35t/h 的锅炉,两台冷凝发电机,设备的使用的时间 5000h,使用温度 210 度,排气温度 32度,气压是 0.0059MPa。供暖面积是 100000m2,经过改造的抽气温度 210度,排气温度在 80 度,排气压力 0.05MPa,供水温度 75 度,回水温度60。 6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凝汽机的效率会不断提升,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由于汽机供热受额定电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存在供热不4足等情况,这就需要对影响供热的汽轮进行改良,在设备的低温真空中运行时可以利用剩下的余热对锅炉进行供热,实现节约生产成本的目的,提高发电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臧燕光.供热机组低真空供热改造安全性校核研究J.节能科技,2012(10). 2吕红缨,朱宁.秦皇岛热电厂 300 MW 凝汽式机组改为供热机组可能存在问题的探讨J.热力发电,2013(1). 3梅玉占,张其显,张彦.发电厂 200MW 机组连通管抽汽供热改造的可行性研究J.电力设备,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