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行业协会内部治理内涵研究【摘 要】行业协会是现代社会中具有非营利性和民间性特点的双重性的组织,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可以有效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因而日益被人们所关注,并期望它发挥更大的作用。行业协会内部治理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行业协会自主办会、民主管理、行为规范的重要环节。文章围绕行业协会内部治理结构、机制、制度,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安徽省行业协会完善内部治理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行业协会;内部治理;结构;机制和制度;对策 行业协会是由同业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自愿组成、实行行业服务和自律管理的非营利性的社团法人。行业协会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
2、的一种促进经济领域各类互益性活动并提供相应公共服务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 行业协会属于经济性的互益型非营利组织,非营利性和非政府性是其基本属性。理论上来说,它应当独立于政府和其他组织,但由于我国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过去的行业协会完成是政府的附庸,或者说是“二政府” ,其形成也完全是政府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是一种政府选择的结果,行业协会所提供的服务也是政府部门管理的延伸。 组织的治理结构设计实质上是组织内部的权力分配过程。企业在市场竞争与发展过程中,基于同业利益和企业发展的需要,经过平等协商,2自愿让渡一部分权利交给行业协会统一掌握、占有、使用和处分,行业协会缘此应运而生。行业协会将个
3、别会员企业的权利汇总起来,成为行业协会进行活动的法律基础和主要依据。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私”权利汇集为行业协会的“公”权力,转化为会员权和行业协会社团法人权。在行业协会的运作过程中,又形成了决策权和执行权。这“四权”的相互独立、整合与制衡,构成了行业协会内部治理结构的基础。 行业协会治理结构是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制度安排,其框架架构的最终确立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行业协会一般的组织机构包括了权力机构会员(代表)大会,决策机构理事会(也包括常务理事会、会长办公会议,分别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来规定由哪一级的决策机构来决策)和执行管理机构秘书处和相关专业委员会,由于行业协会产权不明确导致执行机构权力
4、过大,行业协会往往设立一个独立的监督机构监事会或监事来行使监督职能。理事会是行业协会会员大会的常设机构和执行机构,它在行业协会治理中的功能相当于公司法人治理中的董事会,有的行业协会因为理事成员多等原因,为增强行业协会运行的灵活性还设立了常务理事会等。行业协会秘书长是秘书处的负责人,他是理事会和理事长领导下,负责主持行业协会日常行政性事务的协会专职高层管理人员。 在行业协会治理过程中,各种治理手段和方法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原因及其规律性,是达到行业协会治理目标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行业协会治理机制是以治理结构为基础的,只有建立合理、完整的治理结构,并通过治理机制的作用,行业协会
5、才能实现3目标。行业协会治理机制内容广泛,涵盖了决策、执行、监督各个方面,存在于制度、功能和环境等不同层面,本文认为行业协会内部治理机制的核心包括以下几项: 决策机制。行业协会为了实现其目标,在其运作管理过程中必然存在决策,而且依附于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形成议事决策机制。行业协会的议事决策机制是民主机制的组成部分,行业协会的权威来源于会员企业与市场的认同,必须通过健全民主机制,广泛地代表行业企业利益,扩大成员企业的覆盖面,提高自身凝聚力。同时,行业协会等非营利组织本身就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主制度的产物,行业协会在具体的议事决策机制中,要求坚持民主化,广泛听取会员意见,议事决策机制正是
6、体现这一原则的制度安排。 执行机制。人事和财务制度对于任何组织的内部治理都至关重要。行业协会会长、秘书长等领导人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行业协会治理的成效,人事机制是对行业协会人员的产生和日常管理的制度体系。由于行业协会实施的管理是民主管理,按照要求,协会的核心人物通过会员企业选举。按照常规的操作方式都是由会员企业推选在行业内有影响力、信誉好的人员作为会长和秘书长,但我国对行业协会的双重管理导致很多协会领导的产生受到政府部门较大影响。 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研究一般是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开展的,这一理论认为,解决代理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代理人在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同时,
7、实现委托人的效用最大化,并有效地约束代理人的行为,使得代理成本最小化。激励约束机4制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的,会员企业是行业协会激励约束的主体,而行业协会是激励约束的客体,会员企业通过让渡一定的权力和资源给行业协会,来达到共同的目标。 监督机制。由于掌握信息的不对称性,行业协会秘书长等日常管理者掌握着行业协会实际控制权,并规避权力机构的控制来谋取自身利益,而且此种现象在实际情况中也屡见不鲜。本文认为信息披露针对的就是信息掌握的不对称性,也是内部监督制度设计之一,应当属于监督机制的范畴。监督机制作为独立于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制度安排。通过对行业协会日常运作行为的监督,有效保障委托人协会会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彼得?德鲁克著.王伯言,沈国华译.组织的管理M.安徽:安徽省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 程惜武.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 詹姆士?P?盖拉特著.张誉腾等译.21 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3. 5 贾西津.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杜天骄,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