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中比喻的特征.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76856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语文教学中比喻的特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语文教学中比喻的特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语文教学中比喻的特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语文教学中比喻的特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语文教学中比喻的特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析语文教学中比喻的特征近年来,老师普遍要求在语文课上多讲“语基” 。所谓“语基” ,就是语法和修辞知识。语法修辞在学术上很复杂,不是轻易能够讲到位的。比如说比喻,我们的老师通常讲的是,比喻有明喻、暗喻,有本体、喻体等。但是,这样有什么用处呢?基本没有。因为没有回答什么样的比喻是精彩的,什么样的比喻是平庸的。 比喻特征 一、比喻不能绝对地追求精确,比喻的生命就是在不精确中求精确。楚辞在比喻上比之诗经 ,更加大胆,它更加勇敢地突破了以物比物、托物比事的模式,在有形的自然事物与无形的精神之间发现相同点,在自然与心灵之间架设了独特的想象桥梁。关键在于,不拘泥于事物本身,超脱事物本身,放心大胆地到事物

2、以外去,才能激发出新异的感觉,执著黏滞于事物本身只能停留在感觉上。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说得更具体、更彻底:当诗人用“枯萎的树干”来比喻老年,他使用了“失去了青春”这样一个两方面都共有的概念来给我们表达了一种新的思想、新的事实。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枯树与老年之间的相异占着绝对优势。诗人的才能,就在于在一个暂时性的比喻中,把占劣势的相同点在瞬间突出出来,使新异的感觉占据压倒的优势。对于诗人来说,正是拥有了这种“翻云覆雨” “推陈出新”的想象魄力,比喻才能令人耳目一新。 自然,这并不是说,任何不相干的事物,只要任意凑合一番,便能构成新颖的叫人心灵振奋的比喻。如果二者共同之处没有得到充分地突出,或是根

3、本不相契合,则会不伦不类,给人无类比附的生硬之感。比喻不但要求一点相通,而且要求在这一点上尽可能准确、和谐。所以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 ”对不准确、不精密的比喻,人们在阅读中可能产生抗拒之感。亚里士多德批评古希腊悲剧诗人克里奥封,说他的作品中的一个句子“啊,皇后一样的无花果树” ,造成了滑稽的效果。因为,无花果树太朴素了,而皇后则很堂皇。二者在通常意义上缺乏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这说明,比喻有两种:一种是一般的比喻,一种是好的比喻。好的比喻不但要符合一般比喻的规律,而且要精致;不但词语表层显性意义要相通,而且深层的、隐性的、暗示的、联想的意义也要相切。这就是文心雕龙所说的“

4、以切至为贵” 。 二、比喻的暗示和联想的精致性,还和形式与风格不可分割。 “未若柳絮因风起”是诗的比喻,充满了雅致高贵的风格,但并不是唯一的写法。同样是写雪的,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 (北风行 )就是另一种豪迈的风格了。李白的豪迈与他对雪花的夸张修辞有关。如此大幅度的夸张,似乎有点离谱,故鲁迅为之辩护曰:“燕山雪花大如席 ,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 ,那可就变成笑话了。 ”(且介亭杂文二集 ) 鲁迅的这个解释,从客观对象的特点来看问题,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却把问题简单化了。其实,全面看问题,至少应该从三个方面:第一,

5、本体与喻体的客体特征相似,鲁迅所说,正是这个意思。因为是在北国燕山,雪花特别大。但是,特征的相似性是很丰富的,有时,北方的雪花并不仅仅是雪片之大,如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就以雪片之多,铺天盖地之美取胜。为什么有不同的选择呢?这就有了第二个原因,那就是主体特征,也就是情感的、风格的选择和同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似乎情感是绝对自由的,但是情感还受到另一个维度的约束,那就是文学形式, “燕山雪花大如席”之所以精彩,还因为它是诗。诗的虚拟性,决定了它的想象空间要大得多。如果是写游记性质的散文,说是站在轩辕台上,看到雪花一片一片像席子一样地落下来,那就可能成为鲁迅所担忧的“笑话”了。

6、但是,诗意的情趣,并不是文学唯一的旨归,除情趣以外,笑话也是有趣味的,文雅地说,就是所谓谐趣。这时的比喻,就不是以“切至”为贵,相反,越是不“切至” ,越是不伦不类,越有效果。这种效果,叫幽默。同样是咏雪,有打油诗把雪比作“天公大吐痰” ,固然没有诗意,但是,有某种不伦不类的怪异感、不和谐感,在西方文论中,这叫“incongruity”。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也可能成为某种带着喜剧性的趣味。 如果说,诗意的比喻,表现的是情趣的话,幽默的比喻传达的就是另外一种趣味,那就是谐趣。举一个更为明显的例子,如“这孩子的脸红得像苹果,不过比苹果多了两个酒窝” ,这是带着诗意的比喻。如果不追求情趣,而是谐趣,就

7、可以这样说:“这孩子的脸红得像红烧牛肉” ,这是没有抒情意味、缺乏诗的情趣的,但是,却可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显得幽默风趣,这就是谐趣。 诗歌的趣味并不只限于情趣,而且还有谐趣。这在诗歌中也是一格。相传苏东坡的脸很长而且多须,其妹苏小妹额头相当突出,眼窝深陷,苏东坡以诗非常夸张地强调了他妹妹的深眼窝:“数次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妹妹反过来讥讽哥哥的络腮胡子:“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须内有声传。 ”哥哥又回过来嘲笑妹妹的脑门儿:“迈出房门将半步,额头已然至前庭。 ”妹妹又戏谑性地嘲笑哥哥的长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朝方流到腮边。 ”虽然是极度夸张双方长相的某一特点,甚至达到怪诞化的程度,但却没

8、有丑化,至多是让人感到可笑,这就无伤大雅。 除此以外,诗歌的比喻还有既不是情趣,也不是谐趣,而是“智趣”的。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朱熹的观书有感 ,整首诗都是一个暗喻,把自己的心灵比为水田,为什么永远清净如镜地照出天光云影呢?因为有源头活水。联系到诗题中的“观书” ,可知观书就是活水。这不是抒情的情趣,也不是幽默的谐趣,而是智慧的“智趣” 。 什么问题都不能简单化,简单化就是思考线性化,线性化就是把系统的、多层次的环节,完全掩盖起来,只以一个原因直接阐释一个结果。比喻的内在结构也一样有相当系统丰富的层次,细究下去,还有近取譬、远取譬,还有抽象的喻体和具体的喻体等的讲究。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常见的偏颇。就是鲁迅也未能免俗,把客体的特征作为唯一的解释。我想,他的失误,最根本的是,他提出问题,是从一般修辞学的角度,而不是从诗的角度。修辞本身不能决定自己的价值,要看:第一,传达情志起了什么作用;第二,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又要看运用了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同样的比喻,在不同的文学形式中,效果是不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