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边界:公共卫生史研究的新视角.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901385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越边界:公共卫生史研究的新视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跨越边界:公共卫生史研究的新视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跨越边界:公共卫生史研究的新视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跨越边界:公共卫生史研究的新视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跨越边界:公共卫生史研究的新视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跨越边界:公共卫生史研究的新视角摘 要 学界有关近代中国公共卫生问题研究的进展,得益于近年来医疗卫生史研究的不断深入。 近代科学社团与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一书,对科学社团与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关系进行细致梳理,揭示科学社团在知识构建及卫生实践中的角色与功能,为近代中国公共卫生史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努力。 关键词 科学社团 公共卫生 知识构建 作者简介:孙娟,河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吴百欣,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6.06.403 公共卫生是通过有组织的活动以保护和增进人群

2、健康的科学和技术,涵盖了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等所有与公共健康有关的内容。19 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日益加深,现代意义上的卫生理念不断传入,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也逐渐酝酿、发展。学界有关近代中国公共卫生的研究,得益于近年来医疗卫生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推出了不少论著。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公共卫生史研究引向深入,如何从新的角度、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开辟公共卫生史研究的新局面,就是一个值得关注与思考的重要问题。令人欣慰的是,河北大学范铁权教授新著近代科学社团与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 (人民出版社 2013 年版)2就是这方面的大胆尝试。该书 30 余万言,利用大量原始资料,以公共卫生为切

3、入点,对民间科学社团与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关系进行细致梳理,力求揭示科学社团在知识构建及卫生实践中的角色和功能。全书史料翔实、内容丰富、脉络清晰、立论公允、新见迭出,具有视角新、方法新等特点,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一、问题意识与学科互涉 谈及卫生问题,自然是与医学密不可分,卫生史的研究也与医学史的研究相伴而行。然而,在史家的眼中, “一部卫生史关乎的不仅是医疗和健康的演变,而且是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19 世纪中叶,伴随着西学东渐,现代意义上的卫生观念开始传入中国。在当时来华的西方人眼中,中国是“流行疾病的源泉” ,严重缺乏公共卫生观念,于是他们展开力所能及的活动,以改善中国的卫生状况。这中间,传

4、教士做出的贡献尤多。一些来华的传教士,特别是医学传教士如伯驾、德贞等人纷纷开展疾病诊治和预防工作。他们不仅是卫生工作的实践者,也是新的卫生学说、观念的传播者。他们的活动,对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民国以后,人们对卫生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公共卫生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同时,学界对公共卫生史的研究也随之展开。民国时期就有很多相关论著出版,如陈邦贤的中国医学史(1920) 、王吉民、伍连德合著的中国医史 (1932) 、马允清中国卫生制度变迁史 (1934) 、李涛医学史纲 (1940)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学界又陆续出现了一批研究论著,如范行准的中国预防医

5、学思想史3(1953) 、 中国医学史略 (1986) 、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1989) 、陈海峰中国卫生保健史 (1993) 、邓铁涛中国防疫史(2006)等。这些论著,大都是从医学史的角度展开研究,对公共卫生问题多有涉及,推动了公共卫生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医学界研究的展开,也引起史学界的关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学科互涉的新趋势下,历史学与医学、公共卫生学展开积极对话,这不仅拓展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也促进了史学理念与方法的更新。从罗芙芸关于近代天津卫生研究的力作,到梁其姿等人“华人社会的卫生史从传统到现代”研究计划的提出,表明卫生史已成为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新世纪以来,

6、大陆史学界对于卫生史也给予了很多关注,推出了很多重要的论著 。其研究的特点,如余新忠教授所言:“目前内地史学界有关卫生史的探讨主要是从医疗社会文化史、城市史和中外关系史特别是来华传教士史研究等三个角度切入的。 ”这些论著,对于卫生概念、卫生防疫与检疫、卫生行政都有所探讨,从对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整体考察,到公共卫生管理的不同领域,都有涉及,主题日渐深化、多样。 不过,上述公共卫生史的研究,一般是立足于国家卫生行政,对民间组织特别是社团的作用则关注较少。正如论者所言,在近代公共卫生史研究中, “反映社会力量参与疫病应对和公共卫生建设的有不少,但是专门性的探讨并不多” 。对于社会力量特别是社团与公

7、共卫生事业的关系,彭善民在公共卫生与上海都市文明(1898-1949) 一书中,对各类民间社团在推动近代上海卫生事业上的贡献给予肯定,并认为, “与政府强4制执行公共卫生政策相比,社团公共卫生的宣传,基本上是建立在一种平等的关系之上,有时更具感染力或影响力” 。彭善民的研究,表明了各类民间社团与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密切关系,但限于该书的论题,并没有展开深入探讨,但这提示了一种新的研究路径。在这些民间社团中,各类科学社团的活动尤为引人注目,从早期传教士成立的各种团体,到民国时期社团林立,呈现一派繁荣景观,他们以一己之力,致力于卫生知识之构建,在不同程度了促进了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从科

8、学社团史角度入手,以公共卫生为切入点,尝试就民间科学社团与中国公共卫生之关系进行细致梳理,力求揭示民间科学社团在公共卫生知识构建及卫生实践中的角色和功能,无疑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 范铁权教授长期从事科学社团史研究,从博士论文关于中国科学社的个案研究,到对近代中国科学社团的宏观考察,学术视野不断拓展。作者注意到近代科学社团尤其是医疗卫生社团,在构建中国近代公共卫生知识体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新著近代科学社团与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一书,正是这种学术思考的结晶。在这部书中,作者立足于自己科学社团史的研究优势,展开交叉研究,把科学社团史与公共卫生史有机结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学术成功,大大拓展了科学社团史与

9、公共卫生史的研究领域。不仅如此,作者也深具问题意识与人文情怀。正如书中所言:“最近数年来, 非典 、 禽流感 、 三鹿奶粉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使得公共卫生建设一跃成为令上至政府下至社会各界关心、揪心的一个焦点话题。 ”因此,以史为鉴,近代中国科学社团在推进公共卫生建设上的一些经验或教训,及其与政府、广大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5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今天仍具有较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二、研究理路与学术创获 对于历史学研究者来说,不仅要把所搜集的资料烂熟于胸,更在于能够推陈出新,发前人所未发,捕捉到新的研究契入点。 近代科学社团与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一书,见识独到的以“科学社团与公共卫生”的关系为主轴,展开

10、探讨,为近代中国公共卫生史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努力。 学术视角转向,研究方法自然随之更新。在研究方法上,作者突破科学社团史与公共卫生史的研究界限,把历史学与社会学、统计学、文化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与理论相结合,注重宏观研究与个案解析,对近代中国的科学社团特别是医药卫生类社团做历时性考察,对各团体的卫生宣传做共时性解析,就科学社团在推进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努力做细致阐述,揭示中国公共卫生观念的变迁轨迹。此外,作者还尝试运用新文化史、 “社会与国家”等理论作为诠释工具展开研究。第五章中,作者运用文化传播学、新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科学社团多途径、多手段,全方位建构公共卫生知识的考察

11、,探讨科学社团为了塑造民众的卫生观念是如何传播公共卫生常识的,藉此对科学社团在公共卫生事业和卫生观念转变中的具体成效进行客观考量。第七章中,作者将科学社团与政府的关系置于“社会与国家”的研究框架,揭示出社团与政府在近代中国公共卫生建设中的复杂互动关系。简言之,通读此书,可以切实感受到作者对各种研究方法的谙熟与灵活运用。 毋庸置疑,政府是推行公共卫生建设的主角,但科学社团也扮演了6极其重要的角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代中国科学社团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致力于科学知识的传播和科研体制化的建构,而医学卫生知识,也是其重要的传播内容。这些社团通过办刊、演讲、参与卫生运动等方式,通过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

12、,为公共卫生知识的传播开辟道路。在行文中,作者对科学社团利用舆论阵地,多角度、多层面构建公共卫生知识的活动进行深入考察,指出科学社团对卫生知识的传播涉及公共卫生之内涵、西方的公共卫生状况、环境卫生、食品卫生、乡村卫生等方面。作者尤为关注传染病知识的普及,专辟一章对社团在传染病知识建构方面的贡献进行探讨。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自然涉及传播途径与策略的问题,作者对此也进行了细致考察,指出诸科学社团在传播途径上除采用报刊、书籍、演讲、卫生展览、征文比赛等途径之外,还尝试多种策略,如鲜活的文艺作品、惟妙惟肖的实物模型、醒目直观的图片和标语、戏剧化的表演等,可谓用尽心思。此外,在探讨科学社团与各级政府在公

13、共卫生建设中的微妙关系问题上,作者结合具体史实,进行理论探讨,认为科学社团与政府的关系虽然偶有冲突,但更多的是合作与互补,科学社团在公共卫生事业中充当了“监督者”的角色,而一些社团领袖直接出任政府卫生官员,则体现了学术权威与政治权力的重叠对公共卫生观念变迁的合力作用。 三、反思与启示 由上述可知, 近代科学社团与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一书将研究主题纳入中国近代化的总体进程,以科学社团为切入点,全方位展示了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在科学社团的推动下发展变迁的历史图景。尽管该7书在研究视角与理论创新及内容把握上有其独到之处,也不免存在一些疏失,这也就留给我们诸多进一步发掘和思考的空间。 首先,在史料运用上

14、,该书引证丰富,但仍有很大增益之处。作者对史料的搜求之功不可谓不勤,尤其注重报刊文献的运用,这也极大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为全书立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报刊文献资料也有其局限。近代公共卫生知识本来就是西方的舶来品,代表了欧美的先进科学与卫生观念,彰显了西方文化的权威性。近代许多科学社团都是支持西医的,其卫生知识宣传自然就有倾向性,虽然他们也很注重宣传的策略与途径,但民众的接受程度如何,实际的影响范围有多大,传统的卫生观念如何与近代相衔接,都值得进一步思考。特别是因为档案资料的不足,该书更多的是侧重于科学社团与近代公共卫生知识的传播,卫生实践方面则显得不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但这也反映出该

15、书的进一步增益空间。 其次,作者在讨论社团之间关系时,对科学社团内部的派系之争与门户之见有所关注,但着墨不多。众所周知,中西医之争是民国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而作者所涉及的科学社团中,既有神州医药总会、中华医学研究会、医界春秋社等中医团体,也有中华医学会、上海医师公会等西医社团。在西医的压力下,中医社团考虑的更多的也许是生存权问题,那么在卫生知识的传播上,双方的宗旨、主要内容以及传播范围就会有不同。另外,作者提到,西医团体的林立,首先便是英美派和德日派之间的分歧,关注的是两者间的矛盾和隔阂。但进一步而言,近代欧美各国公共卫生的概念与措施是有差异的, “英美国家的公共卫生概念8(public he

16、alth)强调地方、社区主义,而德法的卫生制度(public hygiene)则采取强制、中央集权制度” 。这种分歧,自然会反映在具有不同留学背景的科学社团中,而这又对近代中国公共卫生知识的本土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值得注意。 苏智良教授曾指出:“公共卫生史的发掘与研究,尚是近数年的事情,它的兴起,是中国史学变革的一个方面,是中国史学紧跟国际学术前沿的一种进步,也是中国社会史研究深入的一个标志。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公共卫生史仍缺乏一种整体视野,经常被研究者归类于医疗卫生史的研究范畴中,实际上两者在研究旨趣、研究内容上均有不同。因此,如何更有效的汲取国际学术前沿研究,确定公共卫生史自身的

17、研究脉络,在更广阔的的学术视野下,展开进一步的分析与考察,就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 总之,学术研究,贵在创新,该书在这方面独具风姿,堪称科学社团史与公共卫生史研究相结合的一部佳作,不仅对科学社团在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做了细致考述,也为今天提高国人的公共卫生意识、推进国家和地方的公共卫生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虽然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但作为一部开辟之作,其不足恰恰反映的是这一领域未来的拓展空间。相信在以后的研究中,该书会更加得到学界重视,展开更多的学术对话。 注释: 代表性论著有: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曹树基、李玉

18、尚.鼠疫:战争与9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曹树基.国家与地方的公共卫生以 1918 年山西肺鼠疫流行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6(1) ;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张泰山.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以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为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路彩霞.清末京津公共卫生机制演进研究(19001911).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彭善民.公共卫生与上海都市文明(1898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何小莲.西医东渐与文化调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高?.德贞传:一个英国传教士与晚清医学近代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余新忠.卫生何为中国近世的卫生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11(3). 2李忠萍.“新史学”视野中的近代中国城市公共卫生研究述评.史林.2009(2). 3范铁权.近代科学社团与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梁?尹.日治时期台湾公共卫生史研究回顾与展望.史耘.2005(11). 5潘荣华、杨芳.民国时期医学报刊的发展与多主体健康传播格局之肇基.巢湖学院学报.201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