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章,(一)神经元结构与功能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功能 感受各种刺激;对刺激分析综合 传出调节信号 胞体 受体 组成 树突 突起 产生兴奋(轴突始段) 轴突 传导兴奋(轴突主干) 释放递质(轴突末梢),(二)神经纤维功能与分类,1、组成 轴突 有髓 (施万细胞) 无髓 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2、神经纤维 完整性 传导兴奋 绝缘性 特征 双向性 相对不疲劳性,3、传导兴奋 速度 与神经直径、温度正比 有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 4、分类 (表10-1)(三)神经纤维轴浆运输 快速 借助驱动蛋白 运输细胞器 顺向 慢速 借助微丝微管 运输可溶性物质 逆向 借助动力蛋白 辣根过氧化物
2、酶 意义:维持神经元解剖功能完整性,(四)神经营养性作用及神经营养因子 损伤 传导冲动 产生功能活动 丧失功能神经 效应器 释放营养因子 代谢活动 结构改变,损伤,神经营养因子,二、神经胶质细胞 施万细胞 (周围神经系统) 卫星细胞 (脊神经节) 星状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 小胶质细胞,特点 无突触 无动作电位 无树、轴突之分 终身分裂增殖,作用 临床意义,1. 支持作用 胶质细胞增生: 2. 修复和再生作用 老年痴呆 3. 物质代谢,营养作用 胶质细胞瘤 4. 绝缘, 屏障作用 帕金森病 5. 维持细胞外K+浓度 胶质细胞功能紊乱: 6. 摄取, 分泌神经递质 亨廷顿舞蹈病 癫
3、痫,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联系-突触 神经元与效应器联系- 接头三、突触传递 突触: 神经元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一)经典突触传递 突触前膜 1、结构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突触囊泡:小而清亮 :乙酰胆碱和氨基酸类小而具有致密中心:儿茶酚胺类大而具有致密中心:神经肽类 、由突触前膜活化区分泌可由末梢膜的任何部位分泌,2、 分类 常见 轴突-胞体突触 轴突-树突突触 轴突-轴突突触 及其他类型,突触前膜的AP,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主) K+通透性,Cl-通透性,Ca2+内流,推动突触小泡前移,融合,破裂,IPSP(超极化),EPSP(去极化)
4、,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3、 传递过程,囊泡的释放,突触囊泡由突触蛋白锚定在细胞骨架丝上动员摆渡着位融合出胞,Ca2+ 增多 Ca2+与钙调蛋白结合 Ca2+- CaM复合物 蛋白激酶活化突触蛋白磷酸化与细胞骨架丝的结合力 突触囊泡从骨架丝上游离,突触囊泡在G蛋白Rab3的帮助下向活化区移动,囊泡膜上突触囊泡蛋白与突触前膜上的靶蛋白结合,使囊泡固定于前膜上,高 Ca2+条件,突触结合蛋白发生变构消除其对融合的钳制,突触囊泡膜和突触前膜发生融合,通过突触囊泡膜和突触前膜上暂时形成的融合孔进行,4、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 取决于EPSP与IPSP代数和 轴突始段产生AP ,逆向传到细胞体起刷新
5、神经元的作用,顺向传到末梢引起突触传递,总和达阈电位,5、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1)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进入末梢的Ca2+递质释放量,细胞外液Ca2+细胞外液Mg2+动作电位的频率和幅度,进入末梢的Ca2+,2)影响已释放递质的清除 抑制突触前膜重摄取:三环类抗抑郁药 利舍平 抑制递质降解:新斯的明 有机磷农药,3)影响受体的因素 受体变化 受体与递质的亲和力 受体的数量 受体与递质的结合变化 筒箭毒碱和-银环毒蛇,6、突触的可塑性 指突触的形态和功能可发生较为持久的改变的特性或现象。 1)强直后增强: 突触前末梢在接受一短串高频刺激突触后电位幅度持续增大的现象。 机制:高频刺激Ca2+大量进入突触
6、前末梢,2)习惯化和敏感化: 习惯化:重复给予温和刺激时突触对刺激反应逐渐减弱甚或消失。 例如,触觉适应及听觉适应 突触前膜Ca2+通道逐渐失活 敏感化:重复性伤害性刺激,使突触对原有刺激反应增强和延长,传递效率提高的现象。 突触前末梢Ca2+内流增加,3)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压抑 长时程增强(LTP):突触前神经元在短时间内受到快速重复性刺激后,在突触后神经元快速形成的持续时间较长的EPSP。 与强直后增强相似,但持续时间长,甚至达数天。可能是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 长时程压抑:是LTP相反状态。,突触可塑性意义:与脑的学习,记忆有关形式:强直后增强 连续强刺激 突触后电位增强 习惯化 重复温和
7、刺激 突触后电位减弱 或消失 敏感化 重复强刺激 突触后电位增强 LTP 短时间、快速 持续时间长的 重复刺激 EPSP,(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non-directed synapse,结构基础:曲张体 递质小泡传递过程:经组织液扩 散到临近的效应器上传递特征: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结构;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例:无髓鞘去甲肾上腺素能黑质多巴胺能 5-羟色胺能,(三).电突触传递 electrical synapse 结构基础:缝隙连接传递过程:电-电(AP以局部电流方式)传递特征:双向性 速度快 几乎无潜伏期,兴奋传递方式比较,二、神经递质和受体 特异性 饱和性 可逆性 激动剂 神经递质
8、 受体 配体 与受体结合产生效应 拮抗剂 与受体结合无效应 生理效应,(一)神经递质1、概念: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释放,能与突触 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受体结合, 引发生理效应的物质2、递质共存:同一神经元含有两或两种以上递质 意义:协调某些生理过程3、递质代谢 合成胞质中,存于突触囊泡中 释放出胞,钙内流而触发 消除酶促降解、重摄取4、调质:对递质信息传递起调节作用的物质,(二)受体1、概念:细胞膜或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特异 性结合并引发生物效应的特殊部分2、调节:改变受体数量及与配体亲和力 上调 递质受体数亲和力 下调 相反3、突触前受体:分布于突触前膜,负反馈 调节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三
9、)周围神经递质,受体系统 神经分布 受体 生理效应 阻断剂,胆 大多数副交感 节后纤维碱 少数交感 节后纤维能 所有自主神经 节前纤维神 躯体运动神经 纤维 经,M 副交感(+)一系列表现 效应器 阿托品 M 汗腺分泌,骨骼肌血管 效应器 扩张 阿托品 N1 小剂量节后N元(+) 六烃季胺 节后N元 大剂量节后N元(-) 筒箭毒 N2 骨骼肌细胞(+) 十烃季胺 终板膜 收缩 筒箭毒,肾 上 大多数交感 腺 素 节后纤维 能 神 经,1受体 效应器(+)为主 酚妥拉明效应器 小肠平滑肌例外2受体 氯压啶突触前膜受体 效应器(-)为主 普洛萘尔效应器 心肌例外 1 阿替洛尔 2 丁氧胺 取决于受
10、体特性 配体特性 器官上受体 分布情况,三、 反射中枢活动规律 (一) 反射过程,(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单突触 腱反射辐散式 兴奋扩散聚合式 兴奋总和环状 后放锁链状 兴奋扩散,(三)中枢兴奋传播特征: 单向性 中枢延搁 总和 兴奋节律的改变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易疲劳性,(四)中枢抑制 1. 突触后抑制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释放抑制性递质 突触后神经元超极化 分类: 侧支抑制 回返抑制 意义:不同中枢活动协调 同一中枢活动协,2.突触前抑制(去极化抑制)多见于感觉传入通路,结构基础: 轴B-轴A-胞C串联突触 机制:通过改变突触 前膜(轴A)电位使突 触后N元兴奋性降低 意义:控制感
11、觉信息的传入,使感觉功能更为清晰(感觉滤波),3.突触后易化 EPSP的总和4.突触前易化与突触前抑制有同样的结构基础机制:轴-轴式突触末梢释放某种递质 A末梢内cAMP 钾通道发生磷酸化而关闭动作电位的复极化过程延长末梢A的动作电位时程延长钙通道开放时间延长末梢A的Ca2+ 内流 末梢A的递质释放量 感觉神经元的EPSP增大,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的产生: 感受器,传入通路,大脑皮层,一.躯体感觉中枢分析,躯体感觉包括:,四肢和躯干浅感觉,四肢和躯干深感觉,头面部感觉,(一)传入通路 1、丘脑前 传入系统 (脊髓,脑干),四肢和躯干浅感觉传导路径:,分成上行和下行纤维,在多个节
12、段换元,粗略触压觉,脊丘前束,四肢和躯干深感觉传导路径,* 皮肤精细触觉的传导路径与深感觉 的传导路径一致,头面部感觉的传入,三叉神经中脑核脊束核换元发纤维交叉到对侧,温觉、痛觉 、触觉,三叉神经,丘脑腹后内侧核换元,三叉丘系,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浅感觉,深感觉,传导痛觉、温觉和粗略触-压觉的纤维先交叉后上行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压觉的纤维先上行后交叉, 脊髓半离断的情况下,离断水平以下:对侧出现痛觉、温觉和粗略触-压觉感觉障碍;同侧出现本体感觉和精细触压觉感觉障碍。,临床链接,浅感觉,深感觉,1546年Esteinne首先描述本病,是累及脊髓的慢性进行性疾患,属先天性发育性脊髓异常,内有空洞形成
13、。临床特点是肌肉萎缩,相应节段痛温觉消失,触觉和本体觉相应保留,肢体瘫痪及营养障碍等。 痛温觉因脊髓丘脑纤维中断而丧失,而由于后柱早期不受累,轻触觉、震颤觉和位置觉相对保留,属本病特征,称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脊髓空洞症,痛、温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仅在1-2节段内换元并交叉至对侧,而粗略触-压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则分成上行和下行纤维,在多个节段内分别换元再交叉至对侧。 脊髓空洞症患者,如果较局限的破坏中央管前交叉的感觉传导径路,可出现痛、温觉和粗触-压觉分离现象。 即相应节段的双侧皮节的痛觉和温度觉障碍,而触-压觉基本不受影响。,临床链接,在前外侧束,从内向外依次为颈、胸、腰、骶区域的轴突。
14、在后索从内向外依次为骶、腰、胸、颈部位的纤维。脊髓外肿瘤压迫脊髓丘脑束受压的是骶、腰的纤维骶、腰部痛温觉缺失。颈、胸部深感觉缺失。 脊髓内肿瘤首先出现颈、胸部浅感觉缺失;骶、腰部深感觉缺失。,临床链接,2、 丘脑的核团,髓板内核,接替核,联络核,丘脑的投射系统1.特异性投射系统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两 种 感 觉 投 射 系 统 的 比 较,1、体表感觉第一感觉区:中央后回(全身体表感觉主要投射区)投射规律:左右交叉 即一侧传入冲动向对侧皮层投射, 但头面部的投射是双侧性的精细定位,倒立安排 但头面部代表区本身 为正立位投射区大小与体表部位感觉敏感程度成正比,(二)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皮层
15、感觉柱: 感觉皮层细胞成纵向柱状排列,构成大脑皮层感觉、信息整合处理的基本功能单位 一个感觉柱是一个传入-传出信息整合处理单位 一个细胞柱兴奋时,其相邻细胞柱则受抑制 感觉皮层具有可塑性,第二感觉区 : 中央前回和岛叶之间特点:面积小,正位,双侧性 损伤不引起明显感觉障碍 可能与痛觉有关,2、 本体感觉 中央前回,(三)躯体感觉1.触-压觉:在内侧丘系和前外侧系两条通路中上行,只有当中枢损伤非常广泛时,触压觉才有可能完全被阻断。2.本体感觉 经脊髓后索上行,大量冲动进入小脑,部分投射到大脑皮层。 后索损伤产生运动共济失调,3.温度觉 丘脑的温度觉投射纤维除到达中央后回外,还投射到同侧的岛叶皮层
16、,后者可能是温度觉的初级皮层。4.痛觉 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并常伴有不良情绪和躯体防卫反应以及自主神经活动变化。 意义:具有报警作用,利于机体躲避伤害刺激 包括: 体表痛 深部痛,体表痛:发生在体表某处的痛感,概念:发生在躯体深部,如骨、关节、骨膜、肌腱、韧带和肌肉等处的痛感称为深部痛。特点:一般为慢痛定位不明确,可伴有恶心、出汗和血压改变可反射性引起邻近骨骼肌收缩局部组织缺血加重疼痛,深部痛,二、 内脏感觉的中枢分析(一)传入通路、皮层代表区,内脏痛觉感受器,交感中传入纤维,副交感中传入纤维,中枢,脊丘束,大脑第一体感区第二体感区边缘系统,(二) 内脏感觉 1.内脏痛的
17、特征 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 定位不清楚,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 对切割、烧灼不敏感,不产生疼痛;对机 械性 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等刺激敏 感,产生疼痛 常伴情绪反应、自主神经反应、牵涉痛,2.牵涉痛 某些内脏疾病常引起远隔体表部位发生疼痛 或痛觉过敏的现象,三、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一)视觉枕叶内侧面的距状裂周围的皮层 投射规律:,第二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脑运动神经元 骨 骼 肌 引发随意运动;调节姿势;协调肌群活动,运动单位:一个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 意义:小运动单位有利肌肉精细运动
18、大运动单位有利肌肉产生巨大张力,二、中枢对姿势的调节保持身体平衡,为躯体随意运动提供基础(一)脊髓,1、脊休克 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横断面以下脊髓暂时 丧失反射活动,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主要表现: 骨骼肌肌紧张减弱或消失 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不出汗;粪尿潴留机制: 离断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特点: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 恢复速度与动物的进化程度有关 恢复后伸肌反射减弱而屈肌反射增强意义: 说明脊髓可以完成某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但正常时是在高位中枢调节下进行活动的 高位中枢易化伸肌反射和抑制屈肌反射,2.脊髓对姿势的调节姿势反射(postural reflex):CNS可通过调节骨骼肌的
19、紧张度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躯体在空间的姿势,这种反射称为姿势反射。脊髓完成的姿势反射:,对侧伸肌反射 牵 张 反 射 节 间 反 射,一、,2)、牵张反射: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伸长时, 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牵张反射机制,牵张反射反射弧: 感受器:肌梭 传入神经:a, 中枢:脊髓 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元轴突 效应器:梭外肌特点: 感受器和效应器在同一块肌肉 运动神经元调节肌梭敏感性,通 过环路调节牵张反射引起: 外力牵拉 高位中枢控制,若过度牵拉,腱器官兴奋,抑制运动神经元,防止肌肉过度收缩,1、去大脑僵直 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 称为去大脑动物 特征
20、:伸肌肌紧张亢进 增强的牵张反射,(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说明脑干对肌紧张既有易化又有抑制但易化占优势,机制 前庭核 大脑皮层运动区 小脑前叶两侧部 纹状体 小脑前叶蚓部 脑干 易化区 抑制区 (+) (-) 运动神经元 肌紧张,去大脑 僵直,分类 : 根据切断位置高低分为 去皮层僵直: 蝶鞍囊肿 下肢僵直,上肢半屈 去大脑僵直: 脑干病变 上下肢均僵直,预后差根据僵直原理分为 僵直:经典的去大脑僵直 网状脊髓束 僵直: 前庭脊髓束,僵直,僵直,去大脑僵直动物,切断后根,僵直消失,说明为僵直,切除小脑前叶,僵直出现,说明为僵直,切断听神经,僵直消失,说明僵直是通过 前庭脊髓束实现,锥体
21、系与锥体外系功能特点,随意运动的设想,皮层联络区,基底N节,皮层小脑,中央前回运动区,脊髓小 脑,运动,执行,产生和调节随意运动示意图,设计,执行,三、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皮层联络区 随意运动的设想 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皮层小脑 随意运动的设计皮层运动区 发出随意运动的指令,(一)大脑皮层运动调节功能 1、大脑皮层运动区,主要运动区,中央前回,特征:交叉支配,但头面部多数是双侧性的。倒立分布,但头面部直立分布。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 程度正比。,2.运动传出通路皮层脊髓束: 皮层内囊、脑干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皮层脑干束: 皮层内囊脑干内各脑神经运动神经元 与头面部肌肉运动有关 皮
22、层 脊 髓 束 80%在延髓椎体交叉 20%沿同侧前束下行 沿对侧脊髓外侧束下行 皮层脊髓前束(至胸部)皮层脊髓侧束 控制四肢远端肌肉的活动 控制躯干和四肢近端肌肉与精细技巧性运动有关 姿势的维持和粗略运动,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 与皮层脊髓前束相似前庭脊髓束红核脊髓束 与皮层脊髓侧束相似,损伤皮层脊髓侧束:动物立即出现并持久地丧失用两手指夹起细小物品的能力,但能保留腕以上部位的运动能力,动物仍能大体上应用手,并能站立和行走。损伤皮层脊髓前束:出现躯体平衡的维持、行走和攀登困难。 这种因为传导通路损伤而引起的运动能力减弱,称为不全性麻痹,运动传出通路损伤,临床常出现,中枢控制运动的系统 上运动神
23、经元姿势调节系统 硬瘫 运动传出通路 不全性麻痹小脑运动调节系统 运动协调功能障碍,旧纹状体,(二)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结构:,功能:参与随意运动程序的设计、编制;调节肌紧张,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表现,(三) 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1、 前庭小脑 功能 : 控制身体平衡和眼球运动 反射途径 : 前庭器官前庭核绒球小结叶 前庭核脊髓运动神经元肌肉 损伤症状 : 站立不稳、步态不稳,2、脊髓小脑 功能: 前叶:蚓部 抑制肌紧张 两侧部易化肌紧张(主要) 后叶中间带: 协调随意运动损伤症状 : 肌张力降低,四肢无力 小脑性共济失调 : 意向性震颤 行走酩酊蹣跚状 不能进行拮抗肌轮替快复动作,3、皮层小
24、脑功能:参与随意运动程序的设计、 编制、储存损伤症状:不产生明显缺陷 运动起始延缓, 已形成的快速熟练动作缺失,第六节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 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一)自主神经结构特点 交感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起源 脊髓T1-L3灰质侧角 脑干、脊髓S2-S4分布 广 泛 局限节前纤维 短 长节后纤维 长 短刺激节前纤维 反应弥散 反应局限,(二)自主神经的功能(表10-4)(三)自主神经的功能特征 1、紧张性支配 2、双重支配,相互拮抗 3、调节作用与效应器功能状态有关 4、调节意义: 1)交感神经系统 使机体迅速适应环境骤变
25、2)副交感神经系统 促进机体休整、消化吸收, 保证机体平静时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三、二 、 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一) 脊髓 血管运动 排尿、排便 的初级中枢 发汗,(二) 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二)脑干,延髓有延髓有心血管活动中枢、呼吸中枢 称为生命中枢 中脑有瞳孔对光反射中枢,(三)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 1. 对体温的调节 2. 对水平衡的调节 3. 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 4. 对摄食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腹内侧区:饱中枢 下丘脑外侧区:摄食中枢 5. 对生物节律的调节 6. 对情绪反应的调节,(四) 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四)大脑皮层 调节内脏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1.新
26、皮层: 电刺激新皮层除引起躯体运动反应 外,还能引起内脏活动的变化。 2.边缘系统: 与自主性神经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 与记忆功能有关(海马回),病例分析,1. 感觉障碍 运动障碍 内脏活动改变脊髓半横断 脊髓横断 内囊出血外周神经损伤 2. 脊髓灰质炎,小脑病变, 帕金森病,舞蹈病的临床表现,第五节 觉醒睡眠与脑电活动,一、 脑电活动(一)脑电图,(二 ) 皮层诱发电位 分类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听觉诱发电位 视觉诱发电位意义 研究感觉代表区皮层分布规律 神经损伤定位诊断,二、觉醒和睡眠 (一)觉醒 机制: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活动有关 递质可能是乙酰胆碱 行为觉醒 对刺激有探究,脑电慢波
27、分类 与中脑黑质多巴胺递质系统有关 脑电觉醒 产生意识的基础,脑电快波 与蓝斑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有关,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 通过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而发挥作用。 其作用在于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是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易受药物的影 响而发生传导阻滞(巴比妥类,全身麻醉药)。,(二)睡眠 1.慢波睡眠 2.快波睡眠 (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异相睡眠 ),慢波睡眠 快波睡眠 表 嗅,视,听,触觉暂时减退 各种感觉进一步减退现 肌紧张,腱反射减弱 肌完全松弛 血压下降;心率减慢; 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呼吸减慢;体温下降; 呼吸快,不规则; 瞳孔缩小
28、 眼球快速运动; 部分躯体抽动;作梦 生长激素分泌增加 生长激素分泌减少意 促进生长 促神经系统发育成熟义 促体力恢复 促进学习记忆精力恢复机 5-羟色胺递质系统 5-羟色胺递质系统制 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一)学习形式 建立条件反射 1.条件反射的形成 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食物,铃声,铃声,(二)人类条件反射特点 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现实的、具体的信号是第一信号 相应的语词是第一信号的信号,即第二信号。 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功能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功能系统。 只有人类才具有两个信号系统。,二、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损伤在优势半球易出现语言障碍 非优势半球在非语词认知、空间、深度、 触压觉辨认、图象认识、音乐分辨方面 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