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学案1.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12519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学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诗歌鉴赏学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诗歌鉴赏学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诗歌鉴赏学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诗歌鉴赏学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学目的:1了解诗歌的特点,包括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2把握一些诗歌的解题技巧,提高解题的准确率。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意象及构成的意境,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和作者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3诗歌鉴赏题回答的表述技巧。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简介考点考纲教学过程:一、导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 ,后句加“映” ,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

2、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 “轻风”徐来, “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 、“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 、 “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 、 “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

3、“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二、考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三、高考题型(一)高考选材特点(1)从诗歌的时间上来看,唐宋诗词和元曲(只考了一二次) ,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2)从诗歌的体裁上来看,以近体诗为主(律诗和绝句)(二)高考命题趋势(1)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以主观题为主(主客观题结合) 。(2)古诗鉴赏题在命题及答案上呈开放型。考试中古诗词鉴赏的开放性,即命题角度的不确定性,学生思维的多面性,答案表述的自由性。但“古代诗歌鉴赏不可能是完全开放式的,我们在平

4、时训练时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三)高考题型1、简答题型 简答题一般是从诗词的内容或形式的角度来设问,提问指向明确,答案要点简明。解答时要注意题目中的问号数量,提问方式是并列还是递加追问,问的是内容还是形式等方面的问题。 2004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赏析:此词吟咏词人客中闻杜鹃啼声而触发的

5、感慨,抒写了浪迹在外、有家难归的浩叹。词之结尾两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起首两句写鹃啼的环境和季节。翠微,青翠的山色,如何逊仰赠从兄兴宁寘南:“高山郁翠微” ; 也用以指代青山,如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与客携壶上翠微” 。此处指青山,说在靠着青山的十里楼台的旁边,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听见了杜鹃啼叫。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说杜鹃在花间不断地叫着,好象对“行人”很有情感,不惜“殷勤”相告,比诸黄莺的随意飞动,对人漠不关心,大不相同。取次,犹随意,黄庭坚次韵裴仲谋同年:“烟沙篁竹江南岸,输与鸬鹚取次眠。 ”也是用这个词来写鸟。 “行人”走在春色绚烂的优美环境中,

6、心情本来是会愉悦的,但因为离家作客,所以听了杜鹃叫声,不免会引起思念之情、作客之愁。那么,词中所写的美丽景色,又正好为杜鹃叫声的感人作了反衬。词的下片由写景转为抒情,写“行人”闻鹃啼的心理变化。过片后三句写晴明的春日,杜鹃偏又卖弄它的叫声, “行人”从梦中惊醒,听到的还是声声的“不如归去” 。前面路上初闻鹃啼,感到“殷勤” ;听得太多,睡在床上也被叫得不安,叫的又是一句人所做不到的话,那“行人”心中自然也就变得有点烦躁了。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生活不能由自己主宰,有什么办法呢?这是在烦躁中的思念,说是自言自语行,说是对杜鹃的回答也

7、行。这里表面上有埋怨鹃鸟无知、强聒难耐的意思, 但归根到底,是对真正“作弄”人的生活遭遇的愤慨。这片词,话说得比较直致,但内容还有曲折,特别是结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深婉感人。答案:(6 分)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失误及矫正学生在回答这类题目时最易犯的就是粗心大意,忽视问号的个数,以致回答不全面或答非所问,张冠李戴的。不注意提问有先后顺序,结果答案表述思路不清晰。回答时应注意:认真审题,抓住题干中的

8、显信息和潜信息,明确要求回答的角度。回答关键看问号,做到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忌乱答一通。回答要依据提问的顺序来答,不要颠三倒四、语无伦次地回答,力求答案简明,条理清楚。 2、评价题型 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l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

9、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 ”、“孤月” 、 “落日” 、 “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答案:(1)“片云” “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 “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 ”,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赏析: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落湖北江陵、公安等地。此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窘艰。

10、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暗示流离漂泊。尽管如此,诗人匡世济国之心未已,忠君爱国之心不改。“江汉”句,叙写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 “思归客”三字饱含无 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 “乾坤”代指天地。 “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 “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 (杜诗说 ) 。“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将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沉郁。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 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一样孤远。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诗人表

11、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 “落日”二句直承次句,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上联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止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黄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齿” , 是咏怀而非写景。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 “ 落日”句的本意,就是 “暮年心犹壮” 。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 “落日”与“秋风”相对, 但“落日”实际上是比喻“暮年” 。 “秋风”句是写实。 “苏”有 康复意。诗人流落江汉,面对飒飒秋风,不但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 。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

12、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了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胡应麟诗薮内篇卷四赞扬此诗的二、三联”含阔大于沉深” ,是十分精当的。这两联诗的意境,苏轼曾深得其妙,他贬谪岭外、晚年归来时,曾有诗曰:“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 (次韵江晦叔二首 ) ,表明他不因政治上遭到打击迫害,而改变自己匡国利民的态度。 “孤月此心明”就是从杜诗“永夜月同孤”和“落日心犹壮”两句化用而成的。 “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精神。 “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 。 “ 老马” 是诗人自比, “长途”代指驱

13、驰之力。诗人写道,古人存养老马,并非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 ,但心犹壮,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其中的言外之意是: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此诗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诗的中间四句,情景相融,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人所称道。失误及矫正 评价题型常见的失误主要有:判断失误造成全题失分,阐明理由不得要领。但前者失误是最主要的。一些学生没有认真审题,也没有深入阅读理解诗词,想当然回答,一念之差判断失误,造成无为的丢分。在阐明理由时也只是蜻蜓点水,不能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或只判断而没深入分析。回

14、答时应注意:题干中若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不能想当然回答“ 同意”或“ 不同意”。首先要弄清楚评价语的评价角度:内容还是形式,全文还是局部,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手法等。再把它和原文结合起来分析。一般而言,对题干中的第一问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大多情况下要同意这种说法,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总之,第一问回答要把握准确,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具体分析时,要有原文意识,要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来分析评价,做到点面结合,不能高屋建瓴,空洞说教。回答时要两问兼顾,不能省略第一问直入分析,更不能只回答第一问而不展开阐述。每一问都有赋分值,一般说来,第一问给 1-2 分,若只回答第一问而没展开阐述,一般不给分;第

15、二问给 4-5 分。因此回答既要紧扣原文,又要照应题干要求。 3、比较评价题型 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示例 比较阅读下列诗词曲,回答问题 【越调】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 沉醉东风秋景 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分析及答案这是一道半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自圆其说,无论你认为哪一首更好都可以。关键是要能比较准确的说出该首小

16、令所写出的意境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答案参考:(1)相同点: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状写秋景。(2)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 失误及矫正比较评价题型容易出错的现象有:在整体把握上顾此失彼,就其中一首诗大力评价;不注重题干中提示的比较角度;在表述上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要点不全。 这种题型回答时要注意:首先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其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

17、 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最后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另外,有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评价之。 4、综合表述型 综合表述型就是命题者在问题设置上比较笼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分析评价诗歌。这是一种全开放性的鉴赏题型,学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作答结果看,答案相当于一篇 100200 字的小论文。 (四) (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 1618 题。 赤壁 杜庠水军东下本雄图, 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 曹瞒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 荒矾鸥鸟满烟芜。注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

18、,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曹瞒:即曹操。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16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17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一句同说事。18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 写一段鉴赏文字(80 字左右)。答案:16对仗(或:对偶)17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18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赏析】这是作者经过赤壁时,回忆起一千二百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大

19、战而写出的一首怀古诗。诗的前五句,作者以巨匠之手,举重若轻地把一场历史的风雷任意驱遣于笔底,并从一定角度对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给予评价。首联“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舟由舻” ,诗人以惊人的艺术腕力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长江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然而,句中着一“本” 字,则明白暗示了其骄兵必败, “雄图” 终将化为泡影的历史结局。颔联“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满眼里已无吴” ,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 “心中空有汉” 是说,汉朝国祚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终究也是枉费心机。对句写曹操的狂妄轻敌。颈联出句“兵销炬影东风猛 ”,写曹军的失败。接下来的对句 “梦断箫声夜月孤” ,

20、则出现一个大跨度的跳跃、转折,作者移宫换羽,诗笔一挥越过八、九百年,联想到大苏泛赤壁的遗事,一种虚空怅惘的情绪随之升腾起来,诗境也由粗放转为凄清。句中“梦断” 、 “箫声”、 “夜月”的意象,全由苏轼前赤壁赋一文化出。这一联的两句诗对比强烈,出句尚是千帆争渡,烟焰张天的战争场景,对句却绘出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读者如闻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嫋嫋,不绝如缕”的洞箫声在耳畔索回飘荡 ,令人黯然销魂。尾联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兴趣的眼前风物上来:“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21、雄姿英发的周郎, “而今安在哉” !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面对荒矶鸥鸟、哀草寒烟,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能不感慨万端!更兼那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运的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倾?末句以景结情,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分析及答案 该题为全开放性的题目。扣住内容(作者阐明的道理) 和独特的构思两个角度来回答。 失误及矫正 综合表述题型常见的失误有:一是对诗歌的分析评价失之肤浅,或分析字句,或分析修辞,或简要概括内容等; 二是分析时逻辑不明,表述时思路不清

22、。学生在作答时,往往把内容和形式绞在一起,时而内容,时而手法,时而形象,角度不一,逻辑不清,缺乏条理性。加上语言表达不简洁,答案给人一种模糊感觉。三是分析评价牵强附会。在理解诗词内容、情感、形象、艺术手法、语言风格时,或脱离诗词背景作无端的想象或无据的推理归纳;或在评论某一点时,总喜欢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心情及遭遇来回答,答案牵强生硬。 回答时要注意:在作答时,要充分解读诗词题目、后面注释文字及相关材料的提示,抓住诗词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来重点展开评价。同时要借助诗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来进行合理想象,防止答题片面,主观臆断。题干中若无分析角度,则按“ 写了什么(主要对象)怎么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手

23、法、修辞等)什么表达效果” 思路来回答,若有分析角度,按题目要求答。这种题型答案开放,表达自由。若要答案精简完美,必须注意表达的条理性、简明性。你最好依照题目提问顺序一问一问地答,最好采用数字序号或字母分点来答,最好按照先总说( 或具体分析) 后分说(总说) 的思路来答。同时还要注意用语准确,书写规范。第二课时 鉴赏用词之妙教学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教学过程:一、导入二、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

24、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一)把握词的含义,体会诗人所炼之意: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 ,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改为“ 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 ”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 “一字师”。王驾写 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 飞来”为“ 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 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 ”的

25、“见”字,张先“ 云破月来花弄影 ”的“ 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 “闹 ”字,尽人皆知。一个“闹 ”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 ”“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同学们自己体会!)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 ”叶梦得评道: “远近数

26、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 两字间,而呑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1、动词: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 1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例 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例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 ”、 “撼”具有夸张色彩。例 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郊兴王勃)看这句诗, “湿 ”言“光”, “疏”言“ 影” ,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 ,这个“湿”字

27、极为确切。这个 “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 光 ”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 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 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例 2 闺怨 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 2,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 3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1.闺: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 “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2.“不知愁“一作“ 不曾愁“ ,则诗意大减。3.陌头 :意谓大路上。觅封侯:指从军远征,谋求

28、建功立业,封官受爵。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 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导读此诗别致。写相思之情却从“不知愁“导入,便与后两句之忽然悔悟形成鲜明对照。二十八字写出一段情事,写出一段心灵历程。是一首世情诗,又是一幅风俗画,一个优美动人的小故事。景美,人美,情事更美。 唐诗摘钞:“先反唤愁字,末句正应。闺情之作,当推此首为第一“。 唐人绝句精华:“诗人笔下活描出

29、一天真少妇之情态,而人民困于征役,自在言外。诗家所谓不犯本位也。“清人俞樾评此诗曰:“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以无意写意则意真“。补充:例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 其一刘禹锡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

30、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 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

31、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 绿 ”与“醉红” 中。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扬州慢 姜夔)红藕香残玉簟秋。 (一剪梅李清照)4、改变词性: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 诗的“ 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前两句: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 “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傅诵的名句。前一句写室外: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音响。诗中虽然

32、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后一句写室内: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夜间与白天则不然,观察何其细致!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们心境的凄惶。 例 1、“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

33、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 【评析】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 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本题能找出“咽”与“危”是诗眼并不难,难的是“为什麽”和“结合全诗鉴赏”。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 ”,而且往往“诗中有道

34、”。特别是在他晚年,沉缅在佛家的空寂心境之中,诗中的“道 ”,即禅理、禅趣尤浓。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 ,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第三联中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 。“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

35、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赵殿成评论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 ;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诗境浅说)“日色冷青松”一句,还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 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在唐代诗人中,王维是比较早地并且成功地将通感运用于诗歌创作的。本题学生应重点答出三个要点,一是绘写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此所谓

36、意境;二是此二字可以说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是诗文更为生动,三是此二字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这道题从炼字角度出发,难度适中,又可以包孕意境、文字以及诗言志三个角度考察学生,是一道可以列为经典的考题。只是考试院给的答案有些简单,可能是考虑试题难度吧。例 2、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评析】: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

37、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静净。起句对偶,颔联反而对得不工整,虽属五律,却有古体诗的风韵。 例 3、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例 4、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例 5、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例 6、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风已老,莺正年轻。梅子熟了,果肉鲜圆(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虽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但实在抵不了这一“老”一“肥 ”的诱惑,把它放到春天来了。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

38、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 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 “冷” 、 “悦”、 “空”、 “淡” 、 “绿”、 “红”、 “绿” 、 “老”、 “肥” ,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

39、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二)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典型的比如 ()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 ,鹦鹉洲芳草萋萋”, “汉阳树”和“鹦鹉洲” 置于“历历”、 “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 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 “云

40、鬟”“ 玉臂” 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宾语 “渊明” 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 ()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 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 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

41、歌 “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门户生光彩) ,卢纶 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定语的位置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a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 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下句的“ 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 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陆游昼卧诗:“ 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42、。 ”(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 b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 “月夜 ”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 “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 ”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 “月”。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锦官城花重 ) (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笑春风” 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 ”、 “春风” 都不受“ 动”、 “笑” 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 ”、 “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在

43、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 )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永忆江湖白发时归。 )都是同类的例子。 其他:苏轼念奴娇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应笑我多情。 )如毛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学生可以很快重排为“ 寒秋, (我)独立(于)橘子洲头, (看到)湘江北去”;更为典型的、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学 生亦能很快重排为“欲目穷千里”。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第一、是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 和后来的词曲

44、,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 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上举晁无咎临江仙词“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二句,本是套用王维 终南别业诗的成句。王诗正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时说:“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 ;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 竹和 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 ”现按诗中顺序的安排, “竹喧、 莲动便成为浣女 、 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

45、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 、 渔舟 上。 浣女、 渔舟之动,不仅远比 竹、 莲 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 其实,诗词曲中特殊词序的出现,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如王昌龄从军行 、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 挪前而 “锦官城”移后,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以及春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 (三)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 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

46、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 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次,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

47、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 半夜鸣蝉“ 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 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 ) “秦时明月汉时关”、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 一杯酒”三字。 “一杯酒” ,这太常见了!但

48、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杜甫春日忆李白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 ,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 、 “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 “夜雨” 、 “十年灯” ,作了动人的抒写。 “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夜雨” ,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 夜雨寄北云:“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在“江湖”而听 “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 “夜雨” 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 “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 ,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陆游的书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