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区别寻衅滋事与故意伤害案件的法律探讨摘 要 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的相似之处是都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而较难把握的是寻衅滋事罪的主观动机与客观随意性的认定等方面,这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一定难度。两罪除侵犯客体不同之外,在主客观要件上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合理准确地把握二者的主客观特征,将有利于准确的进行司法认定。 关键词 寻衅滋事 故意伤害 法律探讨 中图分类号:DF626 文献标识码:A 寻衅滋事和故意伤害案件同属公安机关管辖的多发性案件。我国刑法第 292 条规定,聚众斗殴罪是指基于私仇宿怨、争霸一方或者其他无视法纪的动机,聚集多人成帮结伙地相互攻击对方身体的行为。我国刑法第 234 条规定
2、,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但在实际工作中,在审理寻衅滋事案件时,常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在寻衅滋事过程中,发生了伤害行为,应该如何定性?这就涉及到了寻衅滋事与故意伤害的区分问题。 一、如何区别寻衅滋事与故意伤害案件 (一)要从行为人的主观犯罪的动机来区别。 故意伤害罪与寻衅滋事罪在主观方面虽然都是故意,但两罪的故意动机内容有重要差别。故意伤害罪在主观上必须是有伤害的故意,必须是故意使他人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伤害的动机则是多样的。寻衅滋事罪2的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破坏公共秩序的危害后果,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希望并促使这种结果发生,目的是以破坏公共秩序为主要前提,动
3、机是耍威风、取乐、逞能等。 (二)要从行为人的客观表现来区别。 故意伤害罪表现的具体行为是因某种原因而有计划、有预谋的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寻衅滋事罪表现的具体行为是寻衅滋事、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寻衅滋事罪主要指下列四种情况:第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第二,追逐、拦截、辱骂他人,情节恶劣的;第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毁损、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第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三)要从侵犯的对方来区别。 故意伤害罪侵犯的是他人的健康权利。寻衅滋事罪侵犯的是公共秩序,即人们遵守共同生活规则所形成的秩序,包括公共场所秩序与非公共场所人们遵守共同生活规则所
4、形成的秩序。 (四)要从伤害的对象来区别。 寻衅滋事罪侵害的对象一般是不特定的人,是随机的、可变的,而故意伤害罪侵害的对象则是特定的人。 (五)要从对人体伤害限度来区别。 对人体伤害限度的要求有所不同寻衅滋事罪仅限于造成人体轻伤的后果,故意伤害罪造成人体伤害的结果则分轻伤、重伤和死亡三种。 (六)要从犯罪嫌疑人的主体来区别。 犯罪嫌疑人的主体有一定差别。从犯罪嫌疑人的主体来看,寻衅滋3事罪犯罪的主体一般都是社会闲散人员,为图利益,不计后果。而故意伤害犯罪的主体大多是社会一般性成员,因各种原因,一时意气用事,造成严重后果。 二、正确区别寻衅滋事与故意伤害案件需要具备的条件 正确区别寻衅滋事与故意
5、伤害案件的定性要做到彻底查清案件事实。一是要查清参与的人数及其每个人在案件中的地位、作用。二是要查清殴打行为、寻衅滋事行为及其伤害的客观表现是谁所为的。三是要查清财产的损失,并请物价部门进行估价。四是要对伤势程度,是否构成重伤、轻伤、轻微伤,需作法医鉴定。查清事实的方法:一是要及时取证。案发后,现场上往往留有现场痕迹物证,因此要及时对现场进行现场拍摄取证。民警到达现场后,现场上往往留有当事人或旁证,对案件事实了解比较清楚,因此要及时访问。特别是对行为人传唤到公安机关后,要在规定时限内,全力审讯,迫其交待违法事实,固定如实交待的笔录。二是深入调查。对当事人作进一步的详细了解,了解案情的前因后果,
6、了解伤情程度,并作伤势鉴定,对发案单位作详细调查。三是要隔离团伙成员。使其相互指认、相互交待,各个击破。 三、重伤或死亡后果的司法处断问题 当犯罪行为人随意殴打他人造成被害人重伤或死亡后果的,一般认为应从一重罪即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来处断,这主要是因为寻衅滋事罪的最高法定刑要低于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的最高法定刑。最高法定刑的限制表明了寻衅滋事罪客观上不能包容重伤或者死亡的后果。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抛开致人重伤、死亡的后果,行为人的行为仍4可单独被评价为寻衅滋事罪,则适用寻衅滋事罪及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如果行为人的犯罪行为不能单独被评为寻衅滋事罪,就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来定罪处罚。 总之,区分寻衅滋事与故意伤害罪的关键在于伤害行为是“有因”还是“无因” 。在司法实践过程中,要从法律规定与法理出发,结合具体案情进行具体分析,准确掌握行为人的主观心态与行为动机,仔细缜密分析客观行为与后果,把主客观相结合才能做到对案件准确的定性。同时要有机统一以上两罪各方面的区别,而犯罪动机是最核心方面,决定着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及社会危害度。客观随意性的各要素是构成证据体系的关键,有助于认定主观动机。所以只有主客观相一致,才能准确合理地把握随意殴打他人型寻衅滋事罪及故意伤害罪的界定标准,并准确地作出司法判断。 (作者: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在职法律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