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居民收入影响因素计量分析摘要:本文对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劳动力整体素质、就业环境、国家整体经济产值与财政收入、资本利用与货币供应四个方面进行了建立模型计量统计分析,最终得到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根据模型结构得到的变量解释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提出参考建议。 关键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量分析;失业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中图分类号:F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01 一、问题综述 居民收入受多种客观经济环境因素影响,我们把主要影响因素分为以下四类:1.劳动力整体素质;2.
2、就业环境;3.国家整体经济产值与财政收入;4.资本利用与货币供应。为了抵消人口总数变动带来的影响,我们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被解释变量,依次选取“文盲人口占 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和“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上面所述第一类影响因素的代表解释变量;选取“城镇登记失业率”为第二类影响因素的代表解释变量;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年度财政收入”为第三类影响因素的代表解释变量;选取“固定资产投资” 、 “实际使用外资总额”和“货币供应量”为第四类影响因素的代表解释变量。为了2消除不同变量量纲的影响,我们对被解释变量和 8 组解释变量的数据均采用标准化处理。所有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
3、公开数据库。 二、模型建立与分析 综合以上所有主要影响因素,在标准化数据前提下初步建立模型如下: (1) 其中为拟合系数,为随机误差项。由于对于部分变量我国在 1996 年以前仅有普查数据,缺少年度数据,所以参数 t 取 1996-2011 年。 表 1 相关系数检验表 在显著水平的前提下,被解释变量对 8 个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双尾检验均得到通过,从表 1 中我们能看到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度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供应量均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极高度的相关性。另一方面从表 1 的偏相关系数栏我们能注意到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使用外资总额均对模型回归
4、效果产生表较大的影响。回归拟合后模型结果如下: (2) 其中, 。这说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良好,我们考虑的解释变量蕴含了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所有主要因素。从初步拟合模型我们能够看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货币供应量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最大,其次年度财政收入、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为较大影响因素,这与实际情况吻合。但另一方面能看到许多回归系数的符号与实际情况相反,这是因为模型中差生了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即许多变3量间的解释作用发生大量重叠。例如对解释变量间数据标准化后产生下列模型:;. 图 1 模型拟合残差图 图 2 自相关检验残差图 为了消除共线性,我们采用逐步回归法来排除变量
5、,最后标准化后拟合模型如下: (3) 其中, ,结合残差图 1 我们能看到模型拟合良好。由结合参考图 2 能看到模型基本不存在自相关性。进一步计算最大的远小于 10,说明共线性得到了很好的消除。 三、结论 从模型最终拟合结果式(3)我们能看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受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共同影响。细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在数据标准化还原后得到如果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变为前提,失业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则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加 842 元。 2.如果以失业率不变为前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提高 1 元则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提高约 0.55 元。 第一点说明某种程度来讲我国人均收入的提高会以增
6、加失业率为代价。例如 2000-2003 年这 4 年间失业率增加 1.2%,是近 20 年间增速最快的时期,这期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为 2684 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为 2192 元,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1 元带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近0.82 元,远高于 0.55 元,这说明这一时期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受失业4率增加的影响非常大,回顾那一历史时期,正是国有企业改革大量缩减编制的后期,另外这一阶段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全社会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缩减劳动力密集程度的时期,这一时期造成全社会阶段性失业人口增加,但同时平均收入较大幅提高。 第二点说明现阶段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均国内生产
7、总值的变化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起到主要带动性作用。 四、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参考 现阶段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人均收入持续增长。但谨防宏观经济在通过拐点后快速下降,如果快速下降的同时出现失业率较快升高,很有可能使得国民人均收入进入负增长阶段,这将造成社会贫富差距快速拉大,使得快速增长被忽略掉的一些社会矛盾出现迅速激化的可能性增大。所以中国经济需要解决快速增长之后的“软着陆”问题,使得增长控制在阶段性稳速下降通道内,给中央政府控制失业率、健全社会保障体制等政策措施提供缓冲时间。 参考文献: 1李长风.经济计量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减旭恒.中国消费函数分析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3陈仁新,等.从消费角度看农民持续增收问题J.商业研究,2004(12). 作者简介:李 珊(1965-) ,女,黑龙江黑河人,教授,学士,数理统计。 张 卓(1980-) ,男,山东掖县人,讲师,硕士,应用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