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信贷投放可持续增长的调查与思考【摘要】近年来安徽信贷投放快速增长,贷款增速连续 8 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当前严峻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下,信贷投放增长能否持续下去,受到多方关注。为此,笔者在调查分析安徽信贷投放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安徽省信贷投放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信贷投放 可持续 区域经济 近年来,安徽省信贷投放快速增长,贷款结构不断优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支持,连续多年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信贷资金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严峻,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正当安徽加快推进美好安徽建设,各方面对安徽信贷投放可持续增长非常关注。为此,笔者在对
2、安徽信贷投放主要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安徽信贷投放可持续增长的建议。 一、安徽信贷投放主要特点 (一)贷款总量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信贷投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802011 年,安徽省人民币贷款余额增加 13663.5 亿元,增长 206 倍,年均增长率为 16.9%。2011 年末,安徽省人民币贷款余额 13730 亿元,同比增长 20.57%,高于全国 4.54 个百分点,贷款增速连续 8 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 年新增 2324 亿元,增量、增速双双位居中部省份第一。 (二)贷款期限结构趋于长期化 近年来,安徽短期贷款总量不断增长,但比重呈现下降的趋
3、势,15年内总共下降了 38.4 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占比不断上升,15 年内总共上升了 41.2 个百分点。造成这种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占比的此消彼长的原因主要是安徽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这一点可以从基建贷款占比中看出) ,因而对中长期贷款需求旺盛。工、商业贷款在短期贷款中虽然占比有下降的趋势,但依然保持在 50%左右。 表明工商企业依然是安徽省流动性资金的主要需求者。值得关注的是,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占比不断上升,2007 年之后的占比稳定在 20%以上,表明虽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增长速度回落,但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个人消费信贷增长将会成为安徽省信贷投放增长的重要
4、推动力。 (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主体地位稳固 截止 2011 年末,安徽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机构个数 7690 个,从业人员 102144 人,资产总额 24663 亿元。人民币贷款中,国有商业银行(包括工、农、中、建四大行)贷款余额最高,占 41.1%;其次是农村合作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 ,占 16.3%;再次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为 2232 亿元。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依然在安徽省信贷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占有率在不断下降,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市场占有率稳定上升。 (四)信贷投放区域差距不断扩大 我们采用聚类区划法
5、将安徽省划分为 4 个区域, (沿江地区: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 4 个城市;皖南地区:包括宣城、黄山、池州3 个城市;皖中地区:包括巢湖、六安、滁州 3 个城市;皖北地区:包括阜阳、宿州、淮北、淮南、蚌埠、亳州 6 个城市。为更明显地反映安徽省区域发展的差异情况,我们的研究对象不包括省会城市合肥。 )具体分布情况见表 3。 分地区看,沿江地区信贷投放占比不断上升,15 年上升了 9.5 个百分点;皖北地区信贷投放占比不断下降,15 年下降了 8.3 个百分点;皖南、皖中两个区域变动趋势相对较缓。信贷投放的差异主要是因为,沿江地区由于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等
6、因素的推动,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逐步趋强,对设备的更新换代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巨额资金需求拉动信贷资金急速增长。皖北和皖中地区是安徽省主要农业生产区,信贷资源占比下降明显。总的来看,区域信贷资金投放与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是存在较大的相关性的。 (五)县域信贷投放维持较低水平 截止 2011 年末,安徽省辖区共有 68 个县(市) ,1262 个镇和个乡,县域人口 4940 万。全部金融机构县域贷款余额 3315 亿元,占全省贷款总余额 24.2%,同比增长 26.8%,增速高于全省各项贷款 6.5 个百分点;新增贷款 745 亿元,占全省新增贷款总额 32%。 从表 4 可以看出,安徽县域信贷投放
7、占全省的比例一直低于县域 GDP占全省的比例。安徽省县域信贷投放相对不足主要在于:一是安徽省大部分县域工业基础薄弱,县域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有效抵押资产少、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稀缺等问题,贷款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二是县域金融机构贷款质量不高,运行效益低下,银行负担沉重,严重制约着县域金融机构的发展。三是县域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严重,信用司法环境相对较差。县域各国有商业银行都把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社会信用环境差列为制约信贷投放的首要因素,信贷资金在县域(农村)营运成本较大而相应的收益却较低。 二、安徽信贷投放可持续增长影响因素 (一)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增强信贷投放可持续性增长能力 一是经济增长稳定
8、性增强。20062011 年全省 GDP 年均增长13.4%,增幅比全国高 2.5 个百分点,比“十五”高 3 个百分点,增幅高低相差 2.1 个百分点,波动幅度比全国低 2.9 个百分点,比“十五”低 2.3个百分点。二是经济效益水平提高。2011 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 1306.9亿元, “十一五”期间工业利润年均增长 36.4%。三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用于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大幅增长。2006-2011 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累计 745.66 亿元,年均增长 29.4%,比“十五”高 11.5 个百分点,比全国高 5.9 个百分点。创新人才和平台增加较多。2011 年,全省共有
9、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166.6 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的 4%,比 2005年上升 0.9 个百分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535 家,比 2005 年增加348 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27 个,居全国第 10 位。三是创新成果丰硕。2011 年,全省专利申请量 48556 件,是 2005 年的 13.8 倍,专利申请量居全国位次由 2005 年的第 19 位上升至 2011 年的第 8 位。 (二)城镇化建设加快,推动信贷投放的快速增长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推进城镇化可以从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品市场扩大两方面消化大量工业产品,带来人均国民收入的明显增长,还可以增加第三
10、产业的就业弹性和就业规模。推动城镇化协调发展,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城镇化是通过对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中产生集聚效应,缩短社会经济各系统之间的距离,增强相互作用,进而产生外部经济性,促进经济增长和信贷的有效需求。近年来,安徽省城镇化发展较快,城镇化水平和规模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一些不足之处,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2011 年全国平均城镇化率为 51.3%,同期安徽低于全国 6.5 个百分点,与沿海发达省份(浙江、江苏、山东)差距进一步拉大,相差已达 15 个百分点左右。在城镇化发展地域空间上差异尤为明显,省会合肥及沿
11、江城市群的马芜铜地区是安徽省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达 60%以上,而皖北和皖西城市化水平发相对缓慢。 (三)产业结构层次有待提高,制约信贷投放结构优化 一般来说,不同产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差异较大,第一产业对信贷资金需求较少,二、三产业对信贷资金需求较大。2003 年安徽省第一产业比重降至 20%以下,工业已成为安徽省的主导产业,安徽经济正式进入工业化中期。近年来,在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带动下,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的影响作用下,安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但仍存在着三次产业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制约信贷投放的增长。 2000 年以来,安徽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回落,相应的
12、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所占比例超越并逐渐拉大与第一、三产业距离。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之间以及产业内部存在失衡问题。2010 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占比达到 70.28%,其中能源、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化工等传统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比近 40%。重工业比例偏大、传统行业比重偏高、制造业、高新技术行业和新兴产业偏弱,传统农业及基础产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其抗风险能力低,信贷资源流入意愿不高。 (四)区域经济差距扩大,信贷投放地区流动性下降 相对发达地区市场化程度和开发度相对较高,储蓄资源能够流向效率更高的流域,企业更容易获取信贷支持,信贷资金就会向经济增长相对快的地区集聚,但
13、是一个地区信贷的吸纳能力是有“阀值”的,这种聚集效应不利于信贷的持续增长。只有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才会稳步提高,信贷投放才能实现稳步增长。 经济区位熵是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其计算公式为 Q=S/P,Q 为区域的经济区位熵,S 和 P 分别为该区域 GDP和人口数占全省的比重。Q 大于全省平均值,说明该地区经济在全省经济中发达;Q 小于全省平均值,大于全省平均值的四分之三时,说明该地区处于发展中;其余的为经济落后地区;Q 值越高,说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根据此公示计算全省各市经济区位熵如表 6: 横向来看,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由
14、于合肥最为省会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水平较高;而马鞍山、芜湖、铜陵作为沿江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利,开放较早,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淮南、淮北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大量的煤炭资源储备以及煤炭相关产业,经济发展快速;黄山具有天然的旅游资源,加之大力宣传,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刺激绿色经济发展。经济落后地区主要集中在皖北地区,这些地区人口众多,工业化程度低,拉动经济手段有限。最近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从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看,与2007 年相比只有合肥、淮北、芜湖、铜陵、池州经济区位熵 2010 年上升,其余地市均下降,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降低。包括沿江城市马鞍山,资源城市
15、淮南等经济增速放缓。 三、推动安徽信贷投放可持续增长的建议 (一)不断扩大有效信贷投放,实现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 当前,安徽省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实体经济发展对信贷投放的需求强劲。所以,应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抓住机遇努力扩大有效信贷投放,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确保信贷总量与安徽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求相适应、投放节奏与实体经济的运行规律相衔接。应鼓励全国性、区域性银行在皖分支机构积极向总行争取资金、规模和授信管理权限等政策倾斜,通过业务创新试点有效支持安徽实体经济发展。应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前提下,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和风险管控能力,合理安排流动性
16、,保持信贷投放适度均衡增长,有效发挥“支农支小”主力军作用。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安徽省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加强项目统筹,引导金融与企业、资金与项目对接,组织银团贷款、争取总行直贷或直接申请单列规模等方式,满足项目资金需求,以项目带动信贷投放。创新银政、银企对接方式,抓好跟踪推进,推动深度合作,尤其要落实好已签订的银政战略协议、银企合作协议,把更多的协议资金变成现实的信贷投放。应充分发挥民间金融在支持小微企业、满足融资多样化方面的优势,加强引导,规范运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全省经济建设。积极争取再贷款、再贴现等国家政策支持,确保全省金融系统流动性充足,增强金融机构资金投放能力。此外,更
17、应牢固树立“经济决定金融”的理念。相对于经济发展,金融处于一种需求跟随的地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其资金吸纳能力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努力扩大信贷投放的同时,必须更加关注经济自身发展状况的改善和信贷资金吸纳能力的增强。未来一段时期,应进一步加强财政、产业、信贷等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全省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 (二)大力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全面转型 当前,安徽省信贷资源配置仍存在结构不尽合理的地方,区域不均衡、企业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所以,必须加大有扶有控力度,一方面是要大力地“扶” ,加大对社会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三农”、传统产业优
18、化升级、战略新兴产业、优质中小企业等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是要果断地“控” ,继续控制“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扩张,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要以信贷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需求的信贷政策,扩大消费信贷,着力支持扩大内需。优先支持在建和续建工程,确保已经批准开工的在建水利、铁路、重大装备等项目资金需求。二是积极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信贷引导政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是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引导信贷资金加大支持皖江城市带、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皖北、皖南旅游区等重点区域战略。四是切实抓好县域、三农等领域信贷支持政策
19、落实,继续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着力加强涉农金融服务。五是进一步推动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机制,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切实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加大对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六是积极支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严格控制对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 (三)不断加快金融创新,努力扩大社会融资规模 对于加速崛起中的安徽,金融资源始终是稀缺要素。从这一基本省情出发,我们应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的意识,多措并举、兼收并蓄,不能只盯着银行信贷,而是要拓宽视野,更加关注债务融资工具、直接融资市场等非信贷渠道,引导各领域、各渠道的资金为我所用。一是重视债务融资工具。目前安徽
20、省发行规模偏小、品种偏少、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部门应从政策上对运用债务融资工具、通过银行间市场融资进行正向激励,以扩大我省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定向非公开工具的发行规模,为我省企业低成本、宽领域融资创造良好政策条件。二是充分发挥多层次金融市场作用。抓住国家债券融资进入重要发展期的机遇,丰富债务融资工具,促进债券一级、二级市场协调发展。积极培育拟上市公司资源,推动上市公司开展再融资。引导省内产权交易机构通过联合、合作、兼并、托管等方式进行整合,形成全省联动的产权交易统一市场,为股权投资和股权融资提供对接机制;大力促进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通过设立私募股权投资
21、基金、风险投资机构,引进国内外投资,支持创新型企业和优势产业发展。三是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步伐。如:针对科技创新型小企业,大力开展企业股权质押贷款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从各种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那里直接获得资金;针对为大企业服务的上下游小企业,大力开展购销合同贷款和订单抵押贷款;围绕新兴文化产业,在共同投资、相互参股、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等方面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在消费信贷方面,积极引进和开设消费金融公司,加大消费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四)进一步强化金融风险防范,提高信贷投放支持全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当前,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维护金融安全稳定运行压力加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支持经济发展与维护金融自身稳定并重,一手抓好扩大有效信贷投放,全力支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手抓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辖区金融稳定。应进一步健全安徽省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加强监管机构间的信息交流,形成监管合力。强化宏观审慎理念,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协调配合的体制机制,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分析与预判,防范宏观微观风险的叠加,促进地方金融安全稳健运行。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类金融机构的监测分析,高度警惕其违规、异常经营行为,切实防范金融体系个体风险局部风险演变扩大为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防范非正规金融体系风险向正规金融体系传导。密切关注企业“跑路”事件和非法金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