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至魏晋六朝士人的孤独意识浅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40894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秋战国至魏晋六朝士人的孤独意识浅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春秋战国至魏晋六朝士人的孤独意识浅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春秋战国至魏晋六朝士人的孤独意识浅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春秋战国至魏晋六朝士人的孤独意识浅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春秋战国至魏晋六朝士人的孤独意识浅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春秋战国至魏晋六朝士人的孤独意识浅析摘要: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其作品中所展现的价值取向、心路历程以及人生追求给后代读者提供了诸多良益的思索。其中古人士人的孤独意识更开启了我们思寻的空间,是我们需要肃然面对的话题之一。本文按照从春秋战国时期至魏晋六朝的时间顺序,通过对此阶段士人文学作品的解析,以期把其孤独意识作历史性梳理达到脉络清晰。 关键词:孤独意识 ;士人 一、引言 孤独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它几乎是人类与生俱来且伴随终生的,它是人作为孤立个体存在所必然遭致的。周国平在爱与孤独一文中写道:“孤独是人的宿命,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

2、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 ”1纵观古时历代,文明的进步总是伴生着人性的禁锢和自由的压抑。在日益摆脱束缚、获得心灵自由和人格独立的同时,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文明所织成的政治网络和屏障的冲突,使人感到个人的渺小和无力。孤独感腾升并日渐溢出。历史上但凡留名的文人墨客,在整个人生历程中大都没能拒绝或从孤独体验这一人类精神的藩篱中走出。因人唯有身处孤独时才能获冷静,才能得以重新审视自身价值并对世事加以评判。孤独已不是生命运动中需要逃避的一种情绪感觉,恰是艺术家从生命底蕴处获取创作的一种力量。而从春秋战国时期至魏晋六朝的士人的们孤独意识尤为典型地反映了这点。 二、从文本中解读古代士人的孤独

3、意识 不管是“儒家”的“内省不疚”之法,佛教的“禅定静虑”之道,还是老庄的“无为虚静”之学,都无不体现出主题的孤独心境。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里,在士人知识分子中,庄子的孤独是带有普遍性的。无论是道本体的建构,还是对社会理想状态的追求,乃至主体本身精神的超越,都与孤独的主题精神密不可分。庄子的孤独,主要体现在主体对自身及宇宙的直觉关照。在庄子.齐物论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所言的梦境也即是指主体孤独的心境。庄子的关于蝴蝶的梦境,所需的心态和寂静澄明相关,必须在无物涉入

4、的状态之下,方可完成。换而言之主体必须在孤独的心境中方能产生。在庄子的蝴蝶梦中,梦中与梦觉的区别,也恰是融合与分立之间的差别,是主体内心孤独感与被外界介入之间的分别。之于庄子的哲学而言,孤独与自由是惜惜关切的。孤独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体现:孤独心态对时间与空间具有超越性,古与今融融相合,成为一体,没有止境,亦没有终始。 庄子秋水中就阐述时间的了无止境,无始无终:“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踱,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 庄子的“孤独”指向了主体内在纯良、安素、无尘、自由、沉寂的心性状态。他的整个自由的思想体系无

5、疑均是建立在主体孤独精神的基础之上。孤独心灵状态是庄子思想体系的重要部件与基本环节。 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具有孤独心态的诗人当数汉代士人屈原。他的孤独意识和情怀对后代影响深远。这位楚国大臣对内主张举贤任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但屈原的建议不但没有被采纳,反受到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的谗言伤害,面对官场的暗黑,屈原无力挣扎,终被放逐偏远异地。长期的流放生活给屈原的内心带来了极大的苦痛。 橘颂“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表达了屈原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信仰。在离骚中我们可以见出,屈原坚持不懈地艰难跋涉,他虽孤单寂寞,无助无援,仍不畏艰辛地上下求索,更加显现出屈原伟大的人格

6、魅力和崇高的精神特质。他的孤独虽是和昏君佞臣相对立的,但他的灵魂心性则是与芸芸百姓相向,他的精神魅力影响了后世诸多文人雅士,从而赢得了后世的无尽爱戴和缅怀。 渔父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首诗是孤独寂寞心境的最好独白,亦为诗人以孤独引以为豪的宣言。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他清醒自知的明了自身处境,选择了自沉汨罗。这是时代的悲剧,孤独心态则促成了屈原的伟大和不朽。2 魏晋六朝士的人体孤独意识,深受汉代屈原孤独心态的影响。造就文人孤独心态的原因大多是其坚守节操志向而不肯同流合污。魏晋六朝之际,士大

7、夫的命运多舛,自然危机感是深入其心的。 “竹林七贤”中的阮籍是不得不提及的代表之一。阮籍本有济世之志,报国之向,可其对司马氏统治极为不满,从而以酣饮和旷达来远离黑暗的政治以避祸。他可以大醉六十日而绝文帝之求婚,邻居少妇即便有天仙美色,他可当垆沽酒醉而卧其侧。 “时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3。在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中,处处充溢着苦闷孤寂的情绪,诗中多次反复出现孤鸟、孤鸿等意象,可见诗人孤苦的心性,这实则都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咏怀诗其一也充满着之中情绪:“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忧愁愤世的情怀与故意作

8、出的旷达乐观,给予了孤独最好的诠释。晋代末年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是孤独心态的典型代表。陶渊明曾经担任彭泽县令,一日“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以此,陶渊明便辞官归乡。他对官场及其厌恶,力图以逃避世俗世界而返归于自然之中,以便抛弃他人的欲望,做最真实、最本真的自我。在其饮酒诗其四云:“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拖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诗可以界定为陶渊明下决心归隐,寻求真我、追寻自然的阐释,在“失群”即脱离了官僚阶层以后,必须找一个“托身”之所来

9、安身立命,他很荣幸地找到了,并执意在此坚持下去,千载而不违。曾有人一语破的道出:“陶渊明生前是孤独的,他的诗歌是一个孤独者的自白” 。4尤为中肯。 结 语 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写下的寓言故事飨宴里曾说:每一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的个体,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这被劈开的人太多了。柏拉图用这个了不起的寓言,从本体论意义上论证了孤独是人生命的本质。孤独是我们一生中无可避免的命题。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每一种人格的存在也必然都是孤独的。这一历史时期的士族阶层的文人墨客,他们在孤独意识的牵引下灵魂和性格产生了巨大改变。 “向外发现了无能为力的现世,向内发现了自己深沉的孤寂” ,这种孤独心态对历来中国的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淫不可估量。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国平.爱与孤独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26 2曹丽环.渔父.园林及其隐逸象征.学术交流.1998.6 3袁济喜.论六朝文士的孤独感.J.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 年第 6 版 4袁济喜.论六朝文士的孤独感.J.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 年第 6 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