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低碳会计思考【摘 要】随着与低碳经济相关产业和学科的蓬勃发展,低碳会计的发展也由此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基于低碳经济对如何发展低碳会计进行缜密的思考。本文简单介绍了低碳经济会计产生的背景和低碳经济会计的相关理论,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低碳经济会计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字】低碳经济 低碳会计 问题 建议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能源高效利用率,核心问题是能源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中国的目标是到 2020 年单位 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 2005 年下降 40%-45%。所谓低碳会计是在生
2、态资源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传统会计相结合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用一定的方法计量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成本,来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学科。 1.构建低碳经济会计模式的意义 1.1 能源结构现状要求发展低碳经济会计 中国未来能源短缺的势头很严重,有专家测算出中国国内能源的缺口量:在 21 世纪初期将超过 1 亿吨标准煤,2030 年约为 2.5 亿吨标准煤,到 2050 年约为 4.6 亿吨标准煤。专家预计,2020 年前后,中国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 3 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 1.2 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发展低碳经济会计 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高速发展
3、阶段,能源消耗量大,城市和农村基础建设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从 2000 年的13.86 亿吨煤当量上升至 2007 年的 26.56 亿吨煤当量。伴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环境也在升温。能源的消耗量大,不可避免地造成高碳排放。 正是由于我国的能源现状及发展需要致使我国的碳排放量较高,加快低碳经济和低碳会计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为此要积极构建低碳会计体系,帮助企业对碳成本和收益进行全面的计量,以利于企业对环境相关决策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从而走好低碳发展之路。 2.构建低碳经济会计体系的基本思路 2.1 低碳经济会计体系的选择
4、方向 低碳经济会计是把企业履行低碳责任、实现节能减排情况纳入到会计衡量指标里,对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的情况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通过对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一方面满足国家的环保要求,另一方面,树立企业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 2.2 低碳经济会计体系的基本理论 (1)低碳经济会计的目标 低碳经济会计目标具有多元性,一方面是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全球生态效益。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考虑到了全球气候问题和企业的永续经营,带有一定的社会责任。 (2)低碳经济会计的会计假设 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假设,采用多重计量方法(即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具体包括:一是二元会计主体假设。环境问题不只是一个国家或企业的事情,其
5、关乎世界各国共同的利益。因而低碳会计的会计主体具有二元性。一方面从全球的角度而言,环境问题是全球各国共同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而言,只有每个企业重视减排问题,并且致力于企业二氧化碳的减排工作,才能实现全球的减排。二是二元的会计分期假设。低碳会计的会计分期具有二元性,一方面要考虑企业传统的会计周期,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企业的污染治理周期。三是二元的可持续发展假设。可持续发展,也具有二元性,不仅指经济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发展也要坚持可持续化,应做到三者的协调统一。发展低碳经济最重要的就是要减少碳排放,维持生态平衡,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假设是低碳会
6、计构建的基本前提和根本性约束。四是二元的计量假设。低碳会计的核算内容既具有商品性,但又不限于商品性,因而仅采取货币计量是不够的,还要采取非货币性计量方式。对于企业的碳排放量,应当设定碳单元,用以计量企业的减排量。并且对每一碳单元根据国际市场价格情况,核定每一碳单元的价格,从而可以将企业的碳排放量纳入企业的利润表中进行计量。 (3)低碳经济会计的会计原则 除传统会计的原则适用外,尚强调资源有效性、稀缺性、替代性、非交易性、社会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性原则,传统会计核算的是与企业个体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而低碳会计要求企业揭示其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补偿。要求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
7、考核企业行为,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二是强制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企业应当披露其环境信息,不得有忽略或隐瞒。但针对不同企业可以有不同的披露方式。三是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传统发展方式,改变以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将环境与经济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 3.低碳经济会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低碳环保意识 现阶段,低碳环保的重要性人们已经得到了共识,但是如何加强低碳环保以及低碳会计在环保管理中的作用等问题,人们的认识普遍不够深入。另外,由于我国低碳会计开展较迟,关于低碳会计的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都还显得不成熟。这种状况导致很多的会计人员以及社会有关方
8、面对低碳会计的认识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低碳会计的纵深推进。 3.2 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持,可操作性差 目前,会计领域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会计法和 2006 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这些法规里并没有明确规定低碳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也没有统一规范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这就造成了低碳会计在实际操作中缺乏依据。没有法律的强制要求,很多企业在披露低碳会计信息时就会有选择性,无法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降低了低碳会计信息质量。 3.3 缺乏对低碳会计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低碳会计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已经很成熟了,但在我国低碳会计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对于低碳会计的基础知识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认知,理
9、论研究中也没有权威性的报告。而且,我国会计界目前对低碳会计的研究是以规范性研究为主,研究低碳会计的必要性、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确认等内容为主,理论研究的匮乏使得低碳会计在我国的实证研究就更少了,更谈不上协调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了。 3.4缺乏专业人才的储备 作为会计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低碳会计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发展低碳会计需要既懂会计、又懂环境的复合型人才,会计从业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资源、环保知识。但是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普遍缺乏环境方面的知识,这就给低碳会计的实施带来了一定难度,制约了我国低碳会计的发展。 4.发展低碳经济会计的措施 4.1 提高全社会成员低碳环保意识 低碳经济
10、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符合世界时代的潮流,因此,我们要大力宣传低碳经济,进行低碳环保教育,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氛围,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低碳环保意识,特别是会计师等从事会计事业的人员,为低碳解决会计的开展做好思想工作。 4.2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制定相关低碳会计规范 发展低碳会计,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更好地指导企业对环境相关的成本和收益进行计量与决策。同时,努力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破除阻碍企业使用低碳会计的短期利益驱动机制,加大对破坏环境的惩罚执行力度 具体为成立专门的权威事业机构,尽快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更好地指导企业对环境相关的成本和收益进行计量与决策的推广而开展试点工作。并建议
11、在会计报表内增加合适的项目,对企业因相关环境方面产生的支出和收入进行计量使得政府与公众可以通过该报告了解企业对环境的损害或贡献。此外,由财政部牵头,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负责,通过组织经济学家、法律专家、环保及会计实务工作者,加快低碳会计的理论研究及付诸实施的进程。 4.3 加强我国低碳会计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我国目前对低碳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十分缺乏,我们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建立我国自己的低碳会计体系。同时,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证研究的重要性,以数据来说明问题,理论和实证相结合,促进我国低碳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4.4 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会
12、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低碳会计的实施,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全面的基础知识。因此,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各大高校应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使他们在熟练掌握会计技能以及经济管理知识的基础上,储备一定的环境知识。并熟练掌握低碳会计的处理方法,懂得识别环境成本的范围,在低碳成本的归集与分配问题上,找出其产生原因和控制要点,从而帮助企业管理者找出降低环境成本的突破口。同时,会计人员也有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了解企业生产业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习掌握环境科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知识,此外,对涉及生态、能源、环境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 5.结束语 低碳,是一种时尚,也是企业的一
13、种社会责任,更是人类于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中的一种自我拯救方式。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低碳会计的发展必然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将是二十一世纪最具前景的会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低碳会计的推行与发展自然任重而道远。但是,目前我国低碳会计现有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相关研究工作还不是很到位,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提高,才能使我国的低碳会计获得迅速的发展,并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以此来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强殿英,文桂江.构建企业低碳会计体系思考J.会计之友,2010(8) 2 田伟.低碳经济审计模式初探.商业会计,2010.(9) 3 张文静.低碳会计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1, (07) 4 丁小丽,尚亚楠,丁时勇.低碳会计产生的必要性及其与传统会计的差异J.会计之友,2011(25) 5 何帆.浅谈低碳经济下我国会计体系的构建J.改革与开放,2011, (18) (作者单位:中交隧道局有限公司;北京 10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