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阳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41858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海阳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海阳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海阳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对海阳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对海阳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对海阳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海阳农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粮食生产稳步增长、高效农业面积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但是海阳的农业仍然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主导产业规模不大、产业链延伸滞后、农业面源污染根治难度较大、农技服务体系功能薄弱等问题。本文针对海阳市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海阳市农业发展的现状 截止到 2010 年底,全市粮油作物常年种植总面积 108 万亩,总产达到 3.5 亿公斤。蔬菜常年种植面积 20 万亩,总产 80 万吨。全市日光温室大棚 4.5 万个,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 15 万亩,拥有拖拉机 4.7 万台,联合收获机 160 台,有效灌溉面积 5

2、3 万亩,旱涝保收面积 40 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 9260 元。全市种植业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20 个,绿色食品认证 3 个,有机食品认证 2 个,其中“海阳白黄瓜”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9 年海阳市也成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 。海阳农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亮点体现在: 1.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落实粮食直补小麦资金 371.1 万元、小麦良种补贴资金 256.55 万元、花生良种繁育基地补贴金额 300 万元、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补助资金 40 万元、小麦弱苗补贴资金 94 万元、阳光工程资金 58 万元、新型农民培训资金 25 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 388 万元

3、等。 2.在农业标准化建设上,加大名稀特优品种的引进、农业标准化的推广、特色农产品的推介,2005 年以来全市种植业共取得 25 个无公害农产品、4 个绿色食品、2 个有机食品认证。我市的林安食品有限公司的白黄瓜、西红柿取得的有关食品认证打破了烟台市有机食品认证零记录。在蔬菜标准园创建上,我市两处蔬菜生产基地成为烟台市高效特色农业现场会议观摩典型。专业合作社建立规范的生产管理制度,开展“农超对接” ,产品直供超市。2010 年指导茶叶种植类专业合作社开辟种植基地300 亩;果蔬种植类 400 亩;新增社员户 3000 户。白黄瓜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及白黄瓜品牌打造工作卓有成效,全市白黄瓜种植面积已

4、达 3000 多亩,落实高标准项目示范基地 200 亩,制定了适宜当地的可操作性强的白黄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亚沙会无公害农产品供应基地筛选工作,将任务分解落实到镇村户,安排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现已确定符合要求的基地 5 处。 3.在农业品牌建设上,加强培育和引导。培育了海阳白黄瓜、海阳绿茶、留格的无公害韭菜、海阳大樱桃、沽头大米等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一定声誉的农产品。 “海阳白黄瓜”于 2008 年 5 月经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也是烟台市继莱阳梨之后的第二枚地理标志商标。海阳市津成泰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的“王山”牌苹果,取得山东省著名商标称号,是海阳市农产品加工领域首个省著名

5、商标。林安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林宁”牌黄瓜、富兴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留园绿”牌网纹甜瓜获评烟台市十大名瓜称号。 4.在农业产业化上,充分发挥好政策的引导作用。引导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走产业化之路,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优质原料基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发展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 个,市级 4 个,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都实现了新突破。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达 263 个,入社社员 1.7万户、入社资金 1.2 亿元,带动社员 5 万户。海阳鑫财惠民专业合作社获烟台市“示范合作社”称号。 二、目前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

6、善。但整体上还是靠天吃饭,主要表现为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有效灌溉面积增加较慢;农业装备水平低;农业抗灾能力弱,尤其是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严重。 2.名牌产品少,产品特色不够明显。品种结构不够优化,品牌效应较弱,缺乏能够代表我市蔬菜的名牌产品,影响了知名度的提高和规模特色作用的发挥。 3.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小。农业科研和推广基础设施落后,存在新技术、新成果引进示范推广较慢的问题,解决科技推广服务手段落后,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足。 4.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松散的家庭经营为主体,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应对和抗御市场能力弱。 5.农业产业化

7、程度低。我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与兄弟县市有差别,与农业大市和资源优势不符。 三、发展海阳市农业经济的几点对策 1.构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体系。要大力调整粮食品种结构,着力提高复种指数,切实增加粮食单产。加强病虫害防控,积极推广小麦、玉米等优良新品种、新技术,加快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建设,改善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壮大花卉、种子、饲草、旅游观光农业等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形成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要适度膨胀发展蔬菜产业。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加快发展蔬菜产业,积极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和基地生产规模。大力推

8、广设施栽培技术,扶持发展蔬菜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不断扩大设施蔬菜栽培面积。全面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设配套蔬菜基地,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认证,不断提高蔬菜的质量。要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措施,不断探索有效方法和途径,促进优质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聚集,争取在全市尽快形成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使每个镇都培植起自己的主导产业,每个村都培育出自己的主导产品。 2.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一是推行农业标准。大力宣传推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标准,并随时根据国际贸易准则要求加以完善。通过举办培训班、电视讲座、科技下乡等活动的开

9、展,采取教育培训和树典型带动等形式,面向全社会,宣传农业标准化及其实施的深远意义,增强农民群众标准化生产共识和技术技能。 二是抓好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检测能力,对农业投入品质量进行监测把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是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开展农业品牌年建设活动,加强“海阳白黄瓜”宣传和推介力度,加强指导,组织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申报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搞好商标注册和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高我市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充分发挥好政策的引导作用,引导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走产业化之路,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优势原料基地

10、,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引导现有企业增加投入,膨胀规模,提高带动力,推动“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抓好农业合作社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支持农民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兴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鼓励引导各行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与专业合作社、技术研究推广等部门组建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开拓市场、协调生产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一是加快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不断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大力培训科技示范户,积极推广农作物优良新品种、病虫害生产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组织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努力培肥地力。鼓励农

11、业科技人员采取多种方式,向农民传授先进生产技术,逐步建立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 二是全面培育新型农民。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千方百计创新培训方式,多形式对农民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把阳光工程和农民免费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开展订单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着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进程。 5.大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发展能力。一是加快推进农业开发。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优质粮田产业工程,以提高农田生

12、产能力为重点,通过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引导农民科学施肥,鼓励农民多积农家肥,多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 二是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沼气,重点建设以沼气池和改圈、改厕为基本内容的农村户用沼气工程,鼓励和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有效解决农民农村人畜粪便污染和农村环境脏乱等问题。积极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三是深入推进农业信息化。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三电合一”信息服务模式,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村、户、基地购机入网,不断延伸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切实加强农业监测预警、主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