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研究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良性互动关系,通过两者间的互动发展,可以实现可持续性开发。以绍兴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绍兴旅游开发提供了巨大的资源空间,旅游景点也成为其保护和传承基地。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中仍存在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资源整合,开发程度不够且内容单一,缺少高素质专业人才等问题。并提出规范管理开发行为,创新开发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持续性开发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6007603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
2、遗)是对一个地区或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的记载,反映历史文化传统和变迁。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可以促进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旅游文化品位的提升,其作为传统历史文化的承载者,可以满足旅游者体验文化、寻求差异的需求。国内外非遗保护与利用的成功经验表明,现代观光旅游可以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重新赋予其市场价值,并激发和增加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因此,将非遗保护与利用与旅游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有效促进旅游业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涉及民间文
3、学、民间歌舞、地方戏曲、民俗节庆还有传统手工艺品等方面,内容丰富多样。地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之一,非遗旅游资源是一定地域内人们智慧的结晶,其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价值高,可以有效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如云南的丽江古城与山西平遥古城在 1997 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当地知名度大幅提高,旅游接待人次逐年攀升,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其中非遗旅游同样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更加凸显其文化效益。如绍兴鲁迅故里以鲁迅文化作为主题,展示鲁迅生活过的祖居、“三味书屋” ;建立“鲁迅文化风情园” ,设立“绍俗祝福” “迎神赛会”“男婚女嫁”等几个展览馆;举行鲁迅文章朗读大赛等,充分展示鲁迅文学和
4、绍兴民俗文化。 (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保护作用 旅游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本身具有继承、发展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功能。如果采用合理的开发模式,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的关系,而不是掠夺式或者篡改式的开发,旅游业的发展将有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首先,将旅游开发与非遗保护相结合,可以为后者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旅游开发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可以使其保持原有的生机和活力,维护其赖以生存的土壤,使其不断发展。其次,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化优势,既可通过税收等方式增加政府收入,也可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例如近些年来云南省就实现了旅游开发与文化
5、传承的共赢,数据显示:西双版纳财政收入 73%来自旅游业,丽江旅游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达 90%,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绍兴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 24 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非遗资源丰富多样,其中有 11 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71 项人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在这些非遗旅游资源开发中,比较成功且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的有:“大禹祭典” “西施传说” 、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等;已具有一定规模且在当地颇具知名度的有:“王羲之传说” 、越剧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为绍兴旅游业的发
6、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绍兴安昌古镇将本地的岁时习俗与旅游项目相结合,连续几年举办腊月风情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鲁迅故里景区内的朱家台门,每天都有越剧、绍剧、莲花落等表演,每逢双休日、黄金周,在沈园景区可以欣赏到越剧演绎的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其他如鲁镇景区等也有展示,这些带有浓重乡土味的戏曲表演备受游客青睐。 (二)旅游景区成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基地 如三月初三是中国传统的上巳节,而在公元 353 年的这一天,相传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名士雅集兰亭,著名的兰亭集序由此诞生,兰亭也成了著名的书法圣地,1985 年绍兴市政府将三月初三定为书法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祭禹典礼传
7、承至今,也被赋予新的意义。兰亭、大禹陵等旅游景区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载体,是难得的历史文化传承基地。 三、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绍兴非遗旅游开发得到了广泛重视,并对一些较为知名或珍贵的项目予以重点开发,丰富了当地旅游产品种类。但在具体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合理开发与利用,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法规制度不健全 浙江是全国最早启动非遗保护工作的省份之一,于 2007 年 5 月率先通过了地方法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但是这部条例主要涉及非遗保护内容,针对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进行详细规定。而绍兴市也未因地制
8、宜、因时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和具有针对性的制度来保障条例的实施和落实。由于法规制度不健全,导致非遗旅游开发混乱无序,过度开发、重复开发以及严重的商业化和庸俗化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传承人在社会民众中的法律地位欠缺,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传承人的培养经费匮乏等,这些都导致绍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不少传统表演如竹马舞、西路乱弹等濒临失传,一些民间技艺如绍兴锡箔锻制技艺等后继无人。如何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依靠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不仅关系到这些传统文化是否能得到传承和弘扬,也直接关系到绍兴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缺乏系统规划和资源整合 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
9、规划,对非遗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绍兴市旅游局编制了绍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但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非遗旅游开发规划,非遗旅游开发建设较为零散,个别非遗开发并未考虑其独特性,盲目跟风,造成巨大的资金浪费。此外,绍兴县安昌镇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绍兴县稽东镇冢斜村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价值品位,绍兴的旅游资源都名列全国地级市之首。但是目前绍兴并未将非遗资源与这些自然景观、物质文化遗产有效结合起来。 (三)开发深度不够且形式单一 首先,缺乏对底蕴深厚、知名度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资源禀赋强,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但
10、是现阶段绍兴相关开发仅限于知名度高、获利快且能够带来丰厚经济效益的资源,而对于那些鲜为人知、底蕴深厚、文化价值开发潜力大,甚至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较少甚至忽略对其进行有效开发。以传统戏剧为例,对越剧、绍剧等游客耳熟能详的剧种宣传和开发较多,而对于莲花落、西路乱弹等知名度较小曲种却并未给予足够重视。 其次,绍兴非遗旅游开发大多仅是停留在旅游节庆、名人故里、博物馆展示上,开发利用形式单一,涉及内容也不够丰富。而且大部分旅游产品都是采用静态的形式呈现给游客,缺乏动态参与性。各类名人故里和民俗旅游村的旅游项目大多雷同,游客局限于参观游览民居、民间艺术品制作、品尝特色小吃,互动体验项目较少。这种
11、参观游览式旅游方式不能使游客深刻体会非遗文化内涵和氛围,难以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使游客产生审美疲劳。 (四)缺少高素质的旅游文化专业人才 非遗保护与开发是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和技术含量的文化事业产业,离不开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支持。但受市场导向和新型艺术形式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同时在非遗保护和开发中,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必须要有专业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目前绍兴在非遗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数量偏少、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尤其是懂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知识的少,擅长项目策划、资本运作的更少,难以适应文化产业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二是人才的开拓能力、创新能力不够强,缺
12、乏大型集团经营管理经验;三是文化经营管理后备人才不足、缺乏活力,尤其缺少既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又熟悉市场经济规律,具有丰富的文化产业运作及经营管理经验的高层次、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而且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在广大农村和小城镇,加剧了非遗旅游开发人才匮乏的问题。 四、绍兴非遗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规制度,规范管理开发行为 首先,地方政府要尽快出台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办法及相关法规,实现非遗旅游开发的法制、规范化管理,创造良好的开发环境;同时明确以保护为主,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把握好非遗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规避旅游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不良行为,确立非遗保护问题在旅游开发中的法
13、律地位;可通过建立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协会或相关中介组织来指导和协调非遗的旅游开发,注重解决好旅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赋予其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其次,非遗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要建立健全有关专项资金申请与使用制度,健全相关的配套设施,制定旅游开发企业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以扶持既利于非遗保护又有利于旅游开发的好项目。 (二)整合非遗旅游资源,打造旅游产业链 首先,绍兴市文化和旅游部门要做好非遗整体规划编制工作,相关县、区做好当地的专项规划,提炼出具有广泛影响、深入人心的非物质文化精髓和树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典型形象,尤其是在县、
14、区相似度较高的非遗项目,要选择最具有特色和保护价值的非遗项目所在的县、区作为规划实施主体。其次,按照合理布局、重点开发、开发有据、开发有序的原则,对非遗进行资源整合开发。如可以整合开发对旅游者吸引力较小的非遗类型,如民间文学类、民间音乐类、民间舞蹈类和民俗类遗产;可以建立非遗园,将全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园区中进行展示。在园区中不仅可以展演技艺,如表演音乐、舞蹈、曲艺和传统手工艺等,可以让游客共同参与、亲身体验或亲自参加传统工艺品制作,并品尝地方特色美食,从而达到宣传效果,获得经济效益。 (三)创新开发模式,进行深度开发 首先,应更加注重对知名度低,但文化价值较高的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如对国家级
15、非遗项目嵊州竹编进行旅游开发时,可以根据不同受众群体,采用不同的展现形式。如让青年旅游者参观嵊州艺术村,了解竹编、根雕等特色地域文化和工艺流程以及新型竹编产品的科研开发。其次,加强与旅游企业合作。非遗内容和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旅游开发中政府参与的必要性。应在政府主导下,加强非遗旅游景区与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交通以及旅游购物等企业的合作,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宣传和开发。旅行社可以重点推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精品线路;在旅游酒店店面装饰中植入非遗图片、实物,还可建造特色鲜明的主题农家乐酒店;旅游交通公司应将非遗资源的广告宣传加入旅游车体的包装中,并开辟不同主题的非遗旅游专线。 (四)培养高素
16、质的旅游文化专业人才 培养高素质的旅游文化专业人才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民间团体、非遗继承人、高校等鼎力合作,一方面应以高校为培训基地,以非物质文化进校园为切入点,通过在高校开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专业,聘请非遗传承人授课,在高校进行非遗项目巡展,并设立相关的基金会或采取必要的奖励或激励手段来刺激大学生在非遗行业的求职欲望,使更多、更优秀的学生成为非遗旅游文化产业后备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培养懂专业、会管理、能运作的高素质非遗传承人、经理人、企业家,不但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产业化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而且可以使真正懂得文化、市场、经济和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旅游开发中发挥应有作用。 (责任编辑:张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