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42263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文章围绕大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技艺人的保护利用,论述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举措。 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简介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考古证明,远在 4000 多年前大理就有古人类活动,创造了璀璨的青铜文化和稻作文明,秦汉时期商道就通往内地和东南亚,成为祖国西南边疆开发和开放较早的地区之一。大理不仅是南方丝绸之路的枢纽,也是南诏、大理国的故地。元、明、清时期生产生活水平与中原同步发展,各种文化与之交汇,被称之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 。大理是云南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远在新石器时代,白族、彝族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汉武帝时期,在大

2、理设置了郡县,唐宋时期先后建立的“南诏国” 、 “大理国”地方政权延续数百年,一度成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大理不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全国历史文化特别丰富的地区之一。大理现有 8 个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有 9 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 5 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目前,大理州已经有白族绕三灵、白族扎染技艺、彝族打歌、彝族跳菜、白剧、白族民居彩绘、石宝山歌会、大理三月街、弥渡花灯等 9 个项目先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张仕绅、赵丕鼎、李云义、茶春梅、鲁朝金等 5 位民族民间艺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非物质文

3、化遗产传承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关系 地方高校院校人才培养类型和定位的应用型取向,不仅仅是教育理论界的呼吁,更是政府政策宏观指引的结果。大学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传习地,应当倡导更加开放、平等、民主,更具世界文化交融、竞争和创新活力的教育理念;推广教育在知识传播体系上的文化多元:加强本土文化基因认知的自觉:注重民族文化的启蒙教育。大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应落实到学科创新发展和课程与教材的改革中。大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应把自己的己任落实到学科创新发展和课程建设中。地方高校应当积极创建地方及社会文化遗产事业急需的新学科,为地方提供文化遗产信息,尤其是作为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科研信息,积极协助支

4、持地方及政府制定适合域情和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和操作模式,肩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培养。为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学者、企业与民族群众、特别是地方高校要密切协作,增强文化遗产的长远保护意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游,不断完善旅游开发的保障体系,要围绕打造精品文化产业的要求,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需人才的实际,围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引入地方高校教学改革教育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塑造民族性格、开放民族胸怀、提升民族理想、推动民族文化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文化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5、 为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学者、企业与民族群众、特别是地方高校要密切协作,增强文化遗产的长远保护意识,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保障体系,要围绕打造精品文化产业的要求,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需人才的实际,围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引入地方高校教学改革。大理学院是一所建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综合性地方院校,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应积极出台相关举措。 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内容:大理地区作为地方高校教育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民族宗教、民间歌

6、舞、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工艺、民族节庆、民族旅游和民族饮食文化等。目前可以围绕白族绕三灵、白族扎染技艺、彝族打歌、彝族跳莱、白剧、白族民居彩绘、石宝山歌会、大理三月街、弥渡花灯 9 个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张仕绅、赵丕鼎、李云义、茶春梅、鲁朝金等 5 位民族民间艺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相关内容开展。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方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课程问题,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素质教育类课程,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大理学院可以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专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培养教育、研究、创作、传承人才。可以围绕大理非物质文化

7、遗产传承的内容,邀请或聘任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民族民间艺人为学校的客座教师,进校为学生开课。 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内容体系,大力开发和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编写具有南诏大理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选择、整理,注入课程体系,这是实现大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目标的重要一环。可以围绕南诏大理民间文学、民族宗教、民间歌舞、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工艺、民族节庆、民族体育、民族旅游和民族饮食文化等编写教材。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组建“高校教师+传承人”的教学团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传承人聘为传习课程专业师资通过民间艺人与高校教师共

8、同参与、同台授课的方式,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化教师队伍。3.5 鼓励、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进行参观、调研,把非物质文化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社会调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大理学院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三下乡”志愿者服务团队、学生社团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社会实践和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个例调查、统计对比、录音采声、实地摄像记录等多种形式进行非物质文化的发掘保护工作。同时,大理学院可以将这些传承基地定为学校的社会实践基地,长期组织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相关的调研、保护工作。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搭大理学院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校

9、内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虚拟博物馆和教育传承实训中心,在校外设立田野调查实践基地和教育传承实验学校,搭建校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校内外联动的运行机制:建议与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局、大理州文化局共同创办大理文化遗产学院,建设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与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动,形成理论研究、保护、传承、教育有效结合的模式。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意识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要尽可能吸收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尽可能把一部分大学生培养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科研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和新生力量。 作为一所地处边疆的区域性地方高校,我们应以积极的、理性的心态认知我们自身独有的文化资源;在本土文化资源丰富的区域,大学更应发挥保护与传承文化的桥梁作用,让教育成为本土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让以青年人为学习主体的现代大学同样也是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主力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