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校财务预警模型指标体系研究高校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作为高校财务预警的核心部件,受到了学术界和高校实际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经过不断探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建立了若干个高校财务预警模型指标体系。但是总体而言,这些指标体系大多从成熟的企业财务预警模型指标体系照搬而来,或者仅是经过些许改进,对于高校的预警效果作用不明显。本文站在高校的角度,结合高校的特点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非财务因素四个方面初步构建完整的高校财务预警体系,并从客观的角度优化预警指标体系,最终形成主观选择与客观筛选相结合的高校财务预警模型指标体系。 一、高校财务预警模型体系概述 (一)高校财务风险体系建立的目的 扩招以来
2、,高校为了满足资金的需要,不断从银行贷款办学,贷款已经成为了高校筹资的最主要形式之一,然而度过了几年的甜蜜期之后,还款付息的压力越来越大,高校的财务风险问题已经凸显。因此,高校必须结合自身财务风险的特点建立高校财务预警系统,同时结合高效的财务危机化解机制,这样,高校才能维持正常的办学以及健康稳定发展。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特点 资金流转作为最主要的考察财务风险的方式,企业要从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的方式考察企业的财务风险;高校有别于企业,高校作为非盈利组织,财务风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筹资政策性很强;二是高校产品成品没有盈利性;三是高校资金的周转不具备再生能力。因此,在构建高校财务
3、预警模型时需要着重反映高校的自身特点。 (三)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具体有以下几点: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构建需要反映高校财务中的各个内在关系,符合客观的高校财务风险发生本质,能够真正揭示高校在发展中存在的或者潜在的财务风险。 (2)可行性原则。指标体系构建需要具有一般性原则,建立在统一的口径上,需要对所有高校都具有可预测性。另外,指标体系数据来源应该全部由相关部门提供的财务资料和学校对外公布的信息中获取。 (3)完整性原则。指标体系构建需要体现财务风险发生的各个领域和主要方面,不可遗漏重要信息,并且满足各个指标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做到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 (4)动态性原则。指标体系的
4、构建要求在分析历史的数据可以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且可以根据高校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正、更新以及补充,形成一个动态的发展体系。 二、高校财务预警模型指标体系构建 (一)偿债能力指标 具体如下: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的公式如下: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流动比率是衡量短期偿债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表示每一元钱的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保证。流动比率越高表示高校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因为高校不仅需要偿还偿还短期债务和支付利息,而且需要满足高校的日常开支,但是不宜过高,过高的流动比率使高校的资金停滞,影响高校的营运效益;相反,比率越低,表示高校的短期偿债能力差。高校流动比率
5、在 1.52 比较合适。 (2)资产负债率。其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资产负债率是反映高校利用债财务杠杆作用发展自己的能力,用于衡量债权人自己的安全程度,也衡量着高校的长期偿债能力。有别于企业,对高校而言资产负债率在 40%60%之间比较合适,因为高校不是以营利为目的,没有利润作为还债保证,只是进行简单的投资活动,因此,高校的资产负债率不宜过高,当资产负债率大于 1 的时候说明高校已经资不抵债,将面临严重的财务风险。 (3)长期负债率。公式为: 长期负债率=长期负债总额/负债总额100% 该指标表示长期负债占负债总额中的比重,反映了负债的结构,长期负债表示短期内没有偿
6、还债务本金的压力,因此,指标不宜过小,指标越小,表明高校将会在短期之内需要偿还债务,财务风险增大,一般情况下,长期负债率应该大于 50%。 (4)贷款占收入比重。公式如下: 贷款收入比重=累计未偿还贷款/总收入100% 其中总收入包括经费收入和非经费收入。指标反映了高校所运用的资金中有多少属于贷款部分,贷款所占的比重越大,表示高校的偿债压力越大,高校可发展的空间就越小,一般情况下,高校的贷款收入比重应该小于 40%。 (5)利息保障倍数。公式为: 利息保障倍数=(本年末银行存款+本年末现金)/利息支出100% 指标表示在不增加新的负债情况下,现有的资金能够对于负债利息的保障程度,利息保障倍数越
7、高,表示高校的偿债能力越强,一般情况下,利息保障倍数的值应该要大于 1。 (二)营运能力指标 具体有: (1)现实支付比率。公式如下: 现实支付比率=(本年末银行存款+本年末现金)/平均月支出总额100% 用于预测在正常的情况下,现有资金还能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时间。现实支付比率越大,表示学校能维持正常开支的时间越长,体现了高校对于资金的运用,反之,则表示学校不能对资金进行合理支配。该指标则不能一直保持较低的比率,至少需要能维持高校 3 个月的正常开支,因为,高校的最主要资金来自政府拨款,政府拨款的周期基本为一个季度。 (2)潜在支付比率。公式如下: 潜在的支付比率=(本年末货币资金+本年末债券
8、投资+本年末应收票据-本年末借入款-应交财政专户-年末应交税金)/月平均支出额100% 该指标表示高校货币资金以及短期内能够转换成货币资金的资产,在扣除短期内需要支付的资金后,可以维持学校正常管理所需开支的时间,是现实支付能力的一个补充指标,因此,潜在的支付比率应该大于等于 3。 (3)公共经费支出比率。公式如下: 公共经费支出比率=公共经费支出总额/支出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了高校对于自主资金的安排结构,公共经费支出作为高校支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保证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基本开支,又包括安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开支,能有效反映高校对于教学发展重视程度,指标值越大,表示高校
9、对于教学发展的投资力度越大,一般情况下,公共经费支出比率为 0.5 比较合适。 (4)投资收益比率。公式如下: 投资收益比率=(对校办企业投资收益+其他投资收益)/(对校办企业投资+其他投资)100% 该指标解决高校满足必要刚性支出之后资金闲置的流动性问题,体现了对高校资金的运营效益。指标表示高校利用自身的优势,将知识和科技成果转化成收益的综合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资金运营收益能力越强,一般情况下,投资收益比率高于当期的银行存款利率。 (5)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比重。公式如下: 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比重=(一般基金+专用基金-留本基金)/(年末银行存款+年末现金) 该指标反映自
10、有发展资金在货币资金中所占的比重,比率越大,表示高校自由支配资金越多,高校不仅减少了财务风险能力,而且能对各方面的发展提供资金保证,但是该比率不宜过高,过高的比率证明高校没有发挥资金的最佳效益,一般情况下,指标值在 50%60%之间比较合适。 (三)发展能力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 (1)净资产增长率。公式如下: 净资产增长率=本年净资产增长总额/上年资产总额 指标中的高校净资产包括固定资产、事业基金、专用资金和各项经营结余。该指标反映了高校资产的增长幅度,体现了高校的发展能力,指标值越大,表示高校的发展潜质很强,也提升了学校的财务风险抵抗能力。 (2)固定资产增长率。公式如下: 固定资产
11、增长率=(本年固定资产总额-上年固定资产总额)/去年固定资产总额 该指标反映高校对于基本设施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投入程度,指标值越高,表示高校对于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大,表明高校拥有很好的发展势头,正在追求高的发展速度。但是该指标不宜过高,高校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学校的基础设施,学校的软实力也应同步发展,比如学校的管理能力、师资力量、招生等。 (3)现金净额增长率。公式如下: 现金净额增长率=本年现金净额增长总额/去年现金净额 该指标衡量高校在货币现金的运作,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成长性,指标值越大,表明高校财务方面比较稳定,而且具有很强的发展潜质,反之则表示高校可能面临着财务风险状况。 (4)自筹收入
12、比率。公式如下: 自筹收入比率=(事业收入+经营收入+投资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收入总额100% 自筹收入属于非限定性净收入,高校可以自由支配这部分资金。该指标是对高校在发展中自我实现能力的体现,反映了高校自身开源创收的能力,指标值越大,表示高校对于自身发展的资金自我供给能力越强,说明高校的发展能力越强。 (四)非财务因素 具体如下: (1)师生比。公式如下: 师生比=在编老师总数/全日制学生总数 该指标衡量了高校对于现有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从侧面反映了高校的办学效率。比率值越大表明高校的办学效益好,但是指标不能太高,过高的师生比会造成高校有多余的人才资源,不仅造成资源上的浪费,而
13、且形成一种相互间的惰性问题。一般情况下,该比率在 1:14 比较合适。 (2)教师人均科研经费。公式如下: 教师人均科研经费=科研收入总额/在编教师总数 该指标反映了高校对于科研能力的投入程度。科研能力的投入是非限定性净收入的有效保障,主要体现在投资收入、知识产权收入等,与高校财务的良性循环关系紧密。指标值越大,表示高校对于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学校的科研规模大、能力强。 (3)教师贡献率。公式如下: 教师贡献率=教学成果/在编教师总数 该指标直接反应教师队伍对学校的贡献作用,也体现学校的发展实力,教学成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毕业生人数和科研成果,而科研成果则通过发表论文、学术专著、获奖情况等
14、方面衡量。这两个方面都是定性因素,需要通过赋权打分等方法,把定性因素转化成定量的指标值。 (4) 高校隶属单位。隶属单位指标直接反映高校所处的位置,间接则体现在资金来源上。高校一般可分为:部属院校、省属院校,部属院校目的是在探索改革上先走一步,在提高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并且很多都是“985”和“211”高校,具有国家拨款额度大、经费多、资金来源广泛的特点,而省属高校不仅不具备这些特点,有时还会出现经费不到位的困境。因此,需要通过人为的赋值将部属院校和省属院校区分开来。 (5) 省会城市。省会城市指标反映的是一个高校的地理位置,国家对于省会城市的建设明显强于非省会城市,而地方省
15、份也想通过省会城市的建设提升自己的城市品牌,在省会城市,高校在受到地方政府的照顾和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下直接造成高校吸引教师队伍质量高,生源足,并且科研项目多,经费来源充足,而这些因素则直接影响高校的财务,因此,需要将高校是否属于省会城市通过赋值区分开来。 三、高校财务预警模型指标体系优化 (一)优化原因 前文根据高校财务特点以及建立高校财务预警模型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初步建立了比较系统的高校财务预警模型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预警效果,然而,不管是偿债能力指标、运营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还是非财务因素指标,都伴随着浓浓的主观色彩,由于主观性造成了指标体系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上文所选的 1
16、9 个预警指标中,并非所有的指标对于整个模型的预警效果具有显著性作用,一些指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相关性,由于相关性造成的影响是可能不仅不能提高整个模型的预警能力,反而因为指标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降低了整个预警模型的预警效果。 其二,高校财务预警模型指标体系要求能够反映高校实时现状的同时,应该以最少的指标反映尽可能多的信息,这样的高校财务预警模型才能更加实用。过多的预警指标,不仅会增加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难度,而且增加了整个预警模型的维度,降低整个预警模型的工作效率。 (二)优化过程 总结上述原因,笔者从两个方向对初步建立的高校财务预警模型指标体系进行优化:选取显著性指标和降低指标体系的维度。将初选四个方
17、面的所有 19 个指标汇总进行正态性检验,以确定哪些指标是服从正态性分布的,将指标体系分为服从正态性分布的指标体系和没有服从正态性分布的指标体系两个部分。将服从正态性分布的指标体系进一步做 T 检验,以确定哪些指标具有显著性作用,筛选出显著性指标,删除不显著的指标;将没有服从正态性分布的指标体系进一步做非参数检验,同理确定这部分指标中的显著性指标,筛选出显著性指标,删除不显著的指标,最后汇总服从正态性指标体系和没有服从正态性分布指标体系中的所有显著性指标用于构建高校财务预警模型指标体系。此优化过程不仅解决了预警指标体系的显著性问题,同时也达到了尽可能降低预警指标体系的维度的目的。 (三)优化效
18、果 高校财务预警模型指标体系经过优化过程,一方面,形成了主观选择与客观筛选指标构建了最优的高校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不仅能够提高对于高校财务风险的预测能力,而且提升了预警模型在现实高校中的普及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本身资金来源本身就不充足的高校来说,控制了高校财务风险的监控成本,防止遭遇因为监控成本过高,不仅不能对高校财务有效监控,反而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的困境,以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形成最有效的监控,实现高校财务预警模型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董奇慧、曾繁荣:高校财务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中国集体经济2007 年第 4 期。 2雷振华: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 财会通讯2007 年第 2 期。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自筹经费重点课题基于商业智能技术的高校财务预警模型研究 (项目编号 2011B0010)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 向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