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校学生自主管理的内涵及引导路径摘 要:学生的自主管理是指同龄群体主动探求共同利益,形成集合体,遵守共同秩序,解决行为和价值冲突,由他律管理向自律管理过渡的个体社会化形成过程。文章浅议自主管理的内涵,着重在学校制度、校园文化、学生集合体和学生干部培养等方面对引导学生自主管理进行路径剖析。 关键词: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引导路径 个体从本质上讲,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学生作为自然人,认知能力、心智发展阶段有其自然发展属性;作为社会人,控制、组织与领导的管理能力无法在短期内形成。所以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的培养,需要学校提供自主管理的平台,并对其自主管理能力进行适时评估。 一、学生自主管理的
2、内涵 如果管理只是狭义上的“约束” ,那么自我管理约束的是自己,自主管理既约束自己又约束他人。学校学生的自主管理对象很大程度上是同龄群体。高等院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处于自觉理性的形成期,形成中的理性还不足以支配他们的行为,或者说行为并不完全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那么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定然具有冲突性,体现在对教师管理方式和行为的主观叛逆、同龄学生管理方式和态度的不认可。学生的自主管理不仅仅是对个别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而是对全体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最大程度发掘,而这种全体性则是学生自主管理的核心价值所在,即个体社会性。所以学生的自主管理是指同龄群体主动探求共同利益,形成集合体,遵守共同秩序,解决行为和价值
3、冲突,由他律管理向自律管理过渡的个体社会化形成过程。 二、学生自主管理的引导路径 成年期或趋近成年学生的自主性管理诉诸教育,从教育学的是视角看是一种对“教养”的阐释,只是一般教养程度的提高与理性判断力的形成是较长时间内逐步变化的过程。所以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否达到学校和教师的期望值,需要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自主管理进行系统地规范与引导。 1.完善学生自主管理的规章制度 完善制度并不是对制度本身的量的积累。当前很多高校都有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很大程度的内容是学生“可以干什么” “禁止干什么” ,这种带有明显的行为规范色彩的制度,虽具有“维持公共秩序”与“保障学生自由”双重含义,而对于理性尚处于形成期的
4、学生而言,其直接感受却是外在的强制与行为的束缚。随着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意识不断提升,生理性和社会性早熟现象增多,这要求学生管理制度适应学生的发展,不断创新和完善现有的各项制度,以利学生更好地发展和社会化。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固然必需,但是如何在保证学校秩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自由,应当是对制度完善的价值着眼点。 2.营造学生自主管理的校园文化 学生理性的觉醒与自然成熟,多数通过课程实施,但是对于学生自主管理,高校开展开展相关课程较少,多数是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阵地,也是对学生管理和培养的主要形式。提高校园文化与学校的历史、地理
5、环境、规章制度密切相联,是学校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引导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对全体师生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学生自主管理的校园文化,能够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树立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可以通过划分班级自主管理区形式开展,在自主管理区内可以宣传班级自主管理的创新方法,展现班级自主管理的成果,集思广益搜集班级自主管理的新途径及新思维。 3.组建学生集合体培养优秀学生干部 如何在教师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中寻求平衡,成为高校对学生管理的重大课题。在以教师为管理主体与以学生为管理主体两种抉择之外,“学生集合体”概念应运而生。一个班级不一定能够成为“学生集体” ,即使不同班级的学生也可以组成“学生集体” 。教
6、师不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上亲力亲为,但学生集合体的组建需要教师的指导。 学生干部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培养合格的学生干部需要时间,更需要实践。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要着重锻炼四种能力3:第一是人际交往能力。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因为人类只有组成共同体、组成人类特有的社会以及结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才能进行人类的生活生产。4可以说人际交往能力是学生干部必须具备的第一能力。第二是锻炼组织策划能力。一个集体的存在最外在的表现是集体组织行为,集体行为的组织和策划是班干部成为班级领导者和组织者的标志,也是得到集体成员认可的基本途径。第三是锻炼处事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是一个人情商高低的重要
7、标尺,在策划组织活动中难免会出现突发状况,学生的理性发展还没有成熟,应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捷径。最后是锻炼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 4.建立健全学生自主管理评价体系 现代教育系统愈来愈呈现出非线性、复杂性、多主体性等特质。评价的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和学校。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自主管理的效果,也包括教师的管理和引导方式,还应当对学校出台的自主管理的制度进行评价。学生的评价最终要采取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的方式应当是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基于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型的确立,充分分析影响学生自主管理的相关因素,从相对评价转向绝对评价,将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相结合,规范地、定义性地诊断学生自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参考文献: 1陈桂生.学生行为管理引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1). 2盖晓芬.关于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创新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 (8). 3王碧昱.学生自主管理团队建设中的学生干部培养J.今日科苑,2010, (16). 4高巍.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辨析J.教育研究,2012, (3). 作者简介:李峰(1986-)男,汉族,山东淄博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任文慧(1986-) ,女,汉族,山东淄博人,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