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共青团校地合作动力提升策略分析摘要:本文从校地合作的概念出发,辨析了共青团校地合作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共青团校地合作的三大利益相关者,即合作地、合作高校、上级团组织。此外,综合分析了三大利益相关者在合作活动中所承担的不同职能,从而进一步阐述了各方参与合作的动力来源。最终,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了严格挑选参与对象、定期总结合作情况、探索以点带面的合作模式、重视合作成果的表彰评定等四个方面的动力提升策略。 关键词:共青团校地合作动力策略 前言 近年来,学界关于校地合作的研究较多,但大多都是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从专业教育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水平。如张春琳,王远坤(2011
2、)在旅游业校地合作产学研联盟模式研究中针对我国产学研结合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旅游教育的自身特点,创新性的提出了以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为核心的“双核引擎”校地合作产学研联盟模式;郑劬(2012)在会计专业校地合作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研究一文中讨论了如何构建有效的校地合作“平台+模块”的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这一问题。从高校的角度来讲,与地方进行合作,其意义应不仅仅只局限于专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大可将之发展为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创新途径,通过双方认可的合作方式对高校共青团员进行思想引领、素质锻炼和能力塑造,将合作地打造为实践锻炼、产研互推和政治教育的综合基地。 1.相关概念界定 在教育综合改革的新时期,学
3、者们对于校地合作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对“校地合作”这一概念给出清晰描述的却不常见,且这些定义普遍不能跳出校企合作和校政合作的圈子,往往流于片面,不能很好的阐释“校地合作”的真正含义。 “共青团校地合作”更是学者们鲜有问津的领域,本文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校地合作”到“共青团校地合作” ,理清相关概念。 1.1 校地合作 何根海和刘国庆(2009)认为校地合作是指院校与院校地理位置所处区域或相关区域范围内的地方政府等部门的合作。校地合作既是学校开放办学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办学模式,目的是为了处理好学校发展与地方政府、学校与市场的关系,从而为自身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
4、间。陈益林和韦宁(2009)认为校地合作指的是院校与院校地理位置所处区域或其他区域范围内的地方政府、企业等部门的合作。牟绍波(2012)认为校地合作是指在市场竞争中,地方院校在其所处区域或相关区域范围内,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为标志,以校政合作、校企合作和校研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目的,通过有效整合校地各种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行为。 综上,笔者认为,校地合作是在政府主导下,院校与地方开展的校企、校产、校政、校际等全方位合作,以获得高校教育水平的提升及地方经济发展的行为。 1.2 共青团校地合作 根据前文对“校地合作”这一概念的梳
5、理,可以看出,校地合作是对校企、校产、校际、校政的综合,共青团校地合作也应该依从校地合作的基本概念,合作范围应当全面包含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 共青团校地合作是在上级团组织的引导和协调下,高校与地方团组织之间通过人员交流共同开展团建工作,并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供需、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建立合作关系的工作模式。 2.共青团校地合作的利益相关者 共青团校地合作的重要意义在于,在多赢原则的统筹下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教育部门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在教育、人力、技术等各个方面实现有机对接,最终达到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效果。不难看出,此类合作涉及到三大方:合作地、合作高校、上级政府,他们即为共青团校地合作的三大
6、利益相关者。 2.1 合作地 全面的校地合作不仅能为地方团组织注入新鲜的血液,促进其工作方式的创新,还能将合作领域延伸至地方产业、地方教育事业等领域,将合作高校的科技、人资、教育经验转化成推动力,促进地方经济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 “合作地”这一利益相关者又可细分为地方团组织、地方产业(企业) 、地方教育部门等三个主要受益者。 2.2 合作高校 教育和科研为高校两大主要职能,其中教育又包括思想素质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两大板块,在高校与地方团组织之间开展合作,能使高校的教育和科研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一方面,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并以此为导向改进教育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
7、与地方社区、地方企业的合作举办丰富的社会服务及实践活动,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实践教育的第二课堂。最后,高校科研工作者与地方企业的技术合作更为其专业研究提供了运用的空间和深入的可能。综上,合作高校的团组织、在校学生及高校科研工作者均为此活动的受益方。 2.3 上级团组织 上级团组织是高校团组织与合作地团组织的中介与桥梁,也是在合作活动中行使其行政权力的执行部门,依托于这种特定的角色,除高校与合作地之外,共青团校地合作的第三大利益相关者应为上级团组织,其动力源自于组织自身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与功能。通过共青团校地合作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升区域团组织的活力与凝聚力,创新工作模式,获得更
8、佳绩效。此外,通过共青团校地合作,带动校企、校政、校产的全面合作,有利于更好的通过科技运用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同时让政府部门更好的发挥其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职能,从而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3.共青团校地合作动力来源分析 3.1 三大利益相关者的主要职责 高校与地方团组织以及上级团组织在合作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上级团组织是一个牵线搭桥者,高校与地方团组织则为合作活动的主要执行者,在整个合作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三者应紧密相连,各司其职,共同获益。 目前看来,共青团校地合作的主要方式为高校选派团干到地方团委挂职,这是优势互补,统筹推进校地共青团工作的有效途径,挂职团干作为高校团组织的光荣代表必须
9、处理好主客关系,主动融入当地,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高校团建工作经验带到地方,为合作地的团建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合作地团组织也必须真诚相待,帮助挂职干部了解基层情况,熟悉当地工作环境。二者的主要职责有三,一是加强经验交流,相互学习,在高校与合作地的团建工作中尽快找到结合点;二是有效利用双边资源,商定合作项目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化各自优势为动力,促进共青团工作纵深发展;三是,立足团建,以点带面,扩充合作内容,促成双方在科研、教育等其他方面的交流互助。 上级团组织往往是校地合作活动的发起者,在整个活动进行过程中必须担当起组织、协调、监督、评估等四大责任。所谓组织,即发起区域内的合作活动,并挑选出参与
10、合作的高校及地方团组织;协调即根据参与活动的各高校和各合作地的特点及实际需要为双方配对、牵线,促成合作;监督则是指在合作进行的过程中能够适时过问合作效果,项目进度等,并为活动的继续进行提供指导和建议;评估是对合作活动效果的总结,同时对表现良好、成绩突出的单位及个人做出表彰。 3.2 共青团校地合作动因分析 3.2.1 资源优势互补 高校方面,为了更好的对团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让青年融入社会、适应社会,需要为在校青年寻找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合作地政府为了更好的推动地方经济,服务社会公众,也需要联合高校获得相应的智力、人力支持。由此看来,合作双方各自独特的资源优势成为吸引彼此的重要因素。不少高
11、校与合作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当地成立多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多项实践活动,包括素质拓展、心理辅导、专业实习、课题调研等各种形式,活动丰富多彩,成效颇丰。3.2.2 实现共同目标 同为中国共青团的基层组织,校地合作双方在工作性质和工作目标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团的基层组织要与共青团的基本目标保持一致,完善基层团组织建设,致力于青年的教育、培养和管理,努力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这些共同的目标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2.3 促进工作创新 高校与地方,工作环境不同,
12、工作思路与方法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合作活动的开展过程也是人与人进行交流,思想与思想进行碰撞的一个过程。工作中的创新往往正是在这种交流与碰撞中产生。高校团干到地方挂职,将高校共青团的工作理念与经验带到当地,同时在新的岗位上获得锻炼的平台,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吸收新的工作思路与主张,十分有利于双方对传统的工作模式进行大胆的突破和创新。如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是高校团建工作较先应用的,大可将其投入到基层团建活动中去,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与团员青年的交流互动。 3.2.4 提升团干素养 从高校到地方,挂职团干往往不熟悉社会生活,不了解基层情况,同时工作环境也会与学校有所不同,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很
13、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需要主动了解基层情况,获取群众基础,适应新的环境,同时以服务大局为理念,努力在基层工作中有所作为,有所贡献。从参与合作的团干自身来讲,在地方经历过这些挑战的共青团干必将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是一次获得成长锻炼的大好机会。 4.校地合作动力提升策略 全面考虑参与合作活动的三大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不同职能,以及支持活动开展的四大动力来源,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动力提升策略。4.1 控入口关卡,严格挑选参与对象 控制好共青团校地合作活动的入口关卡,需要以上级团组织为主体,做好对象挑选与对象配对两大方面的工作。就目前的合作方式来看,合作地的挑选主要由上级团组织来完成,
14、而高校挂职团干的选拔往往在校内进行。承担合作对象挑选任务的组织和个人要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认真考核参与对象的基本条件和素质,最好能结合以往的实际经验建立一定的考核、选拔标准,让此项工作更加公平、科学、合理。除此之外,活动组织者在进行校地配对时,要注意准确把握双方的特点与专长,准确定位,使合作更加高质高效。 4.2 重交流沟通,定期总结合作情况 校地合作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上级团组织的适当介入,推波助澜,除了活动开展前的参与对象挑选与配对外,活动过程中的实时监督、管理也十分重要。可以为不同的合作团体配备专门的联络协调工作人员,合作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定期向其汇报前期工作,三方共同商议今后的工作开展思
15、路。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制度,保障信息流通顺畅,扫清工作障碍,避免合作延误或搁浅。 4.3 扩合作内容,探索以点带面的合作模式 当前的共青团校地合作模式较为单一,均通过派遣高校团干到地方挂职,参与基层团建的形式来进行。这种合作模式在青年的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也为地方基层团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我们如今所说的共青团校地合作这一概念,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创新工作模式,大胆的将合作领域拓展到校政、校企、校校等各个方面,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当然,这类大胆创新,需要共青团人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完善机制的保障,如何突破既有的合作模式,寻找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是高校、地方以及上级团组织所共
16、同面临的新课题。 4.4 保活动效果,重视合作成果的表彰评定 活动组织方应积极参与整个合作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尤其需要对合作活动结束后的成果评估和先进表彰提起足够的重视。探索并建立共青团校地合作实绩考核机制,并根据考核结果对新进人员、先进集体予以表彰,同时将此结果作为相关人员职业发展的重要参考。针对合作的考核要贯穿整个活动的全过程,并做到,阶段考核与期末评估相结合,群众反映与领导意见相结合,高校与地方双边意见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观、人为因素对考核结果的影响,保证整个考核评估过程的公平合理。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华干林.试论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职能的核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1, (12). 2辽宁教育研究院.论新型政府与高校关系中社会中介的职能J.辽宁教育研究,2005, (2). 3王军云.努力加强校地(企)合作,促进教育科技经济相结合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3, (3). 4何根海,刘国庆.池州学院实施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