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司收购动机与协同效应分析【摘 要】本文讨论公司收购的动机与协同效应的联系。本文首先对公司收购理论进行介绍;其次将对协同效应理论进行阐述,并研究协同效应的作用机理;最后将研究公司收购的动机与协同效应之间的联系。【关键词】收购 协同效应 动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公司的收购活动将会越来越活跃。收购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收购之后能否实现协同效应。尤其是在集团公司的收购中,由于被收购企业在收购之后还是独立的法人,这使得集团公司在收购之后实现协同效应面临更多变数。因此从协同效应的角度研究公司收购,尤其是集团公司的收购,对于指导我国企业收购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2、公司收购的动机分析 现实生活中,公司收购的动机是错综复杂的,但最根本的动机还是追求利润和迫于竞争压力。而更深层次的动机,西方学者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以各种理论假说形式提出来。 1.1 效率理论 效率理论认为,公司收购活动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有潜在收益的,收购是为了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增大社会福利。该理论的依据在于:首先,收购可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平均成本、提高利润率。古典经济学将公司看作一个投入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公司由一个或者多个工厂组成,公司的经济规模由公司总成本决定,当公司总成本最小时,此时的经济规模是最佳规模。理论上存在一个总成本最低的产量 Q,当实际产量低于Q 时,通过收购可以迅速达到
3、产量 Q,获得规模效应。西方的第一次收购高潮中造就的众多巨头公司就是最好的佐证。其次,收购可实现管理经济,使优势和劣势公司之间的管理效率差别消失。而且这不仅会给单个公司带来效率,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福利的增加,这是一种帕累托改进。1.2 交易费用理论 收购的交易费用理论,也称为内部化理论。公司契约论认为公司出现的理由在于交易成本,即公司内部的市场管理手段比运用市场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交易成本更低,可以节约交易费用。该理论的关键在于“资产的特定性” ,即某一资产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一般而言,资产的特定性越高,市场交易的潜在费用越大,公司收购的可能性就越大。当资产的特定性达到一定程度,市场交易的潜在费用
4、就会阻止公司继续依赖市场,这时收购就会出现。 1.3 代理成本理论 詹森和麦克林提出的代理问题,是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而产生的。由于股权过于分散或者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发生背离,就会发生一些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诸如在职消费、关联交易等。目前解决代理问题的途径有:完善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合理的报酬安排及其他激励机制的建设、资本市场的外部监督等,当这些手段不足以控制代理问题时,外部公司的收购兼并行为将取得公司的控制权,并通过控制权的转移来强制性的解决原有公司存在的代理问题。 1.4 价值低估理论 该理论认为公司收购的主要原因在于目标公司的价值被低估。采用此方法的前提是目标公司的价值被低估了。造
5、成价值低估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公司现管理层并没有使公司的经营潜力得以充分发挥;第二,收购者掌握了普通投资者所没有掌握的信息,依据这种信息,公司股票价格应高于当前的市场价;第三,公司的资产市场价格与其重置价格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1.5 市场势力理论 Stigler 认为公司间的收购可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力。通过收购同行业公司,减少竞争者,一方面扩大了优势公司的规模,优势公司因此增强了对市场的控制能力,从而导致市场垄断;另一方面,即使不形成垄断,由于收购扩大的规模效应也将成为市场进入的壁垒。 2.协同效应的成因分析 2.1 公司协同原理 H.伊戈尔安索夫在其 1965 年出版的公司战略一书中首次从公
6、司战略的角度对协同进行了论述。他认为战略主要包含四个要素:产品市场范围、发展方向、竞争优势和协同。其中协同说明的是公司如何通过识别自身能力与机遇的匹配关系来成功地拓展新的事业。当一些公司必须借助于资产重组或管理重心调整来实现其发展战略时,协同构成公司发展战略的一个必备要素。 安索夫将协同定义为“取得有形和无形利益的潜在机会以及这种潜在机会与公司能力之间的紧密关系” ,通常协同效应被定义为一种 1 + 1 2 的效应,即收购后的两个公司的总体效益(价值)大于两个独立公司效益(价值)之和的部分。安索夫认为在协同模式下之所以公司的整体价值有可能大于部分价值之和,一方面归结于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而另外
7、一方面则包括其他一些被他称为“经理的协同”的比较抽象的好处。 借助一些简单的数学符号,我们可以比较快地掌握协同效应的概念。每种产品与市场的组合都对公司的整体赢利水平有影响。我们假设一种产品可以带来 S 元的年销售收入,为生产这种产品而发生的人工、材料、日常费用、管理费用和折旧等方面的费用成本为 O 元,而在产品开发、工具、设备、厂房和存货等方面的投资为 I 元。 这样,产品 P1 的年投资收益率 ROI 就可以用下式表达: ROI = 对其它产品 P1,P2,Pn 我们也可以得到相同的表达式。如果各个产品之间不存在任何相关性,那么公司的整体销售收入可以写成: ST = S1 + S2 + +
8、Sn 同样,整体运营成本和投资可以表达为: OT = O1 + O2 + + On IT = I1 + I2 + + In 这样公司整体的投资收益率就为: (ROI)T = 只要各种产品的销售收入、运营成本和投资之间互不相关,上面这些关系就成立,其各自总体的数值就可以通过简单加总的方式求得。在实践中,这种关系基本上可适用于那些持有不相关证券的投资公司,或是下属公司之间没有任何业务往来的控股公司。对这些公司来说,只要对下属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简单汇总,公司的整体财务状况也就一目了然了。 但是大多数公司中都存在着规模效益。对一个销售收入与若干小公司的总和相同的大公司,其运营成本可能会低于这些小公司运
9、营成本的总和,或者其总投资小于这些小公司的总和。用公式表达就是:SS = SI 我们有: SS ST IS IT 其中下标 S 代表公司整体,下标 T 代表一个由若干独立的小公司组成的集合体。由此可以得出,当销售收入相同时,公司整体的投资收益率高于独立公司集合体的投资收益率,亦即: (ROI)S (ROI)T 当两者投资总额相当时,我们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这时: SS ST OS OT IS = IT 这些公式的含义是在一定的投资总额下,一个产品系列齐全的公司可以比那些只生产系列产品中个别产品的公司,在单一产品上实现较高的销售收入和/或较低的运营成本。 2.2 协同效应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管理协
10、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又称差别效率理论。该理论认为:管理效率较高的公司通过收购和控制管理效率较低的公司,将其管理能力拓展到被控制公司,最后提高其管理效率。管理理论中一个学派认为策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管理职能可以很容易地被借用到所有类型的经营公司中,那些有执行上述管理职能的经验和能力的管理者,可以在任何环境下执行这些职能,也就是说,管理在多种多样的行业或多种类型的组织之间具有可转移性。如果任意两个管理能力不等的公司进行合并,那么合并后的公司的表现将会受益于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公司的影响,综合管理效率得到提高,合并公司的总体表现将会优于两个单独部分的相加之和。这就是最普通形式的管理协同效应。 经营协
11、同效应。公司可以通过横向或纵向收购来获得经营协同效应。通过横向、纵向收购所获得的经营协同效应,它们的产生机理是因为收购方式的不同而不同的。 财务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是指收购给公司在财务方面带来的种种效益。收购之后的公司之间协同效应的产生不一定是来源管理能力和经营方面的,还可能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以及证券交易内在规律而产生的。 无形资产协同效应。无形资产协同效应是指由于无形资产所具有的一些不同于有形资产的特殊本质和机能包括形成上的高投入,发挥作用上的长期性、深层次性和扩张性,使用上的不可分割性和不可模仿性,与有形资产的结合性,交易中的不确定性等。在收购中通过输入无形资产变劣质资产为优质资产
12、,变低效资产为高效资产,可以提高被收购公司的生产经营效率,从而使收购后两公司的总体效益得到增加1。无形资产协同效应主要表现在品牌协同效应、文化协同效应、技术协同效应等方面。 3.公司收购的目的:取得协同效应 通过对公司收购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尽管公司深层次收购的动机多种多样,但是最根本的动机还是追求利润,以最终实现公司的价值增值。也就是说公司收购的目标,是期望通过收购使公司的总体价值能够大于收购之前的各公司价值之和,这与协同效应的目标是一致的。 对公司收购的动机理论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公司收购的动机与协同效应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 效率理论认为公司收购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收购实现
13、规模经济、管理经济;扩大规模降低公司成本;利用优势公司的管理资源来改进劣势公司的管理效率。管理协同效应的实现机理和目标则与效率理论的管理经济目标是一致的。而规模经济则是经营协同效应的主要来源之一。 交易费用理论解释了以公司组织替代市场的动机,组织降低交易费用需要出色的组织经验和良好的组织资本,这就要靠收购带来的管理协同效应来实现。 代理成本理论体现的对更大权利、更高收入和更稳固地位的追求,其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以收购能够带来更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绩效为条件,这与管理协同效应是密切联系的。 市场势力理论认为收购可以加强公司对市场的控制力,从而增加公司的利润和降低公司的竞争压力。经营协同效应的一个表现
14、方面也是通过横向收购实现公司市场力量的增强,从而降低公司为与其他竞争者争夺有限供应商和购买者而产生的竞争成本。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除了价值低估理论不适合以协同效应来解释外,其他动机都与协同效应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公司进行收购的最根本目的还是实现协同效应。尽管在现实中,导致公司进行收购的现实动机多种多样,然而它们最终的目标还是要实现收购后公司的价值增值,也就是获得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刘文纲.企业购并中的无形资产协同效应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1996, (06) 2张秋生、王冬.企业兼并与收购M.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267284 3刘松先.基于合作博弈的企业战略联盟研究J.企业管理,2005,7 月 4林秀清.合资的动机和利益:协同效应的解释J.商业研究,2004, (22) 5汤文仙、朱才斌.国内外企业并购理论比较研究J.经济经纬,2004(05) (作者单位:武汉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