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体育人口向体育人口的转化途径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41849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体育人口向体育人口的转化途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非体育人口向体育人口的转化途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非体育人口向体育人口的转化途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非体育人口向体育人口的转化途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非体育人口向体育人口的转化途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非体育人口向体育人口的转化途径研究摘要:我国“非体育人口”的比重明显偏大,这与人们闲暇时间少、工作压力大、运动场地不足及个人对体育运动认识不到位等均有关系。要把“非体育人口”转化为“体育人口”则要求政府加大对公共体育场所及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强对体育运动重要性的宣传、督促企事业单位因地事宜地建设员工健身场地以及立法增加企事业单位员工的休息时间。关键词:非体育人口 体育人口 转化 江西省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2TY16) 近几十年来,关于“体育人口”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但“非体育人口”至今也没能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相关论文成果寥寥可数。然而就实际应用来看

2、,缺乏对比的单纯的研究“体育人口”并不能解决当前我国体育人口偏少的现状,因为它忽略了“转化”这一环节,而“转化”的两端则是体育人口与非体育人口,所以要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现全面小康,必须研究如何才能把非体育人口转为体育人口。 一、什么是非体育人口 简单来说,凡是没有达到体育人口标准的,即“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 次(含 3 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 30 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1,皆可称之为非体育人口。据 2009 年新浪网报导,“如果不算在校学生,我国体育人口不到 10%”,这与一些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比如“日本、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体育人口达到了 70%以上”

3、。这样,我们在研究“体育人口”的同时,还应该探究为什么我国会有这么多的非体育人口,如何才能把“非体育人口”转变为“体育人口” 。加强“非体育人口研究”既是理论的需要,也是我国现实的诉求。 从理论上讲, “体育人口”与“非体育人口”是一对矛盾,二者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要研究“体育人口” ,无论如何是摆脱不了“非体育人口”的,当前很多相关论文均能明显的体现这一点。但同时,很多研究者却不愿意提及“非体育人口” ,因为“非体育人口”就是不符合体育人口标准的人群,甚至于从来不参与体育运动。既然与体育关联不大,研究这些人似乎不应是体育学的任务。或许正是基于这种思考,虽然很多论文或多或少的涉及“非体育人

4、口” ,但他们对“非体育人口”的论述明显是浅尝辄止。于是便出现这么一种状况,对矛盾的一方知之甚详,而对另一方则知之甚少。但是,体育人口终究是由非体育转化而来的,而体育人口也能退回到非体育人口,要研究前者,必然不能忽略对其来源,只有了解了“非体育人口”的具体状况,关于他们如何转化为“体育人口”的研究才能继续进行。所以,加强关于“非体育人口”的研究对于“体育人口”研究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体育人口”研究的一个理论拓展。 而现实需求来说,我们急需把“非体育人口”转化为“体育人口” 。正如前面所述,非体育人口占我国大多数,这种现状明显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体不相符合,也与中央倡导的全民健身号

5、召存在巨大差距。任何研究的最终目的都应该服务于社会与人的发展,体育理论研究也是如此。这样,面对大多数国民皆是“非体育人口”这个现实,研究者有必要探讨为什么我国存在这么多非体育人口,要成功的将他们转化为体育人口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从理论上促成全面小康与“全民健身计划”的真正实现。 二、非体育人口比重过高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非体育人口如何众多呢?笔者将以基于江西省部分城市居民的调查来进行论述。 1. 非体育人口的比例 调查显示,能达到体育人口标准的仅占所有被调查者的 23%,反过来,非体育人口高达 77%。虽然这个数据跟基于其它省市的调查数据有出入,但考虑到地域差异,这个数据还是

6、比较可信的。事实上,不同地区的体育人口确实存在一定差异,比如 2009 年广州非体育人口就已经下降到60%2,2013 年江苏省非体育人口也已经低至 65%3,均明显比江西省状况良好。这样我们便需要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域的非体育人口比重存在显著的差异?以广州为例,相关分析认为,广州的体育人口数量之所以这么大(相反,非体育人口数量小)是与政府的大量资金投入与宣传存在关联的, “存在近万家体育运动场所”2,由于可基本得知,虽然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政府的重视程度如何是至关重要的。 2. 非体育人口的阶层分布 调查显示,非体育人口主要集中于“政府官员” 、 “个体工商业者” 、“企业中层及以上领导”

7、及“农民工”等阶层,而“教师” 、 “无业或失业人员” 、 “退休人员”及“普通公务员”等阶层的非体育人口数量比较少。很明显,不同阶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而相关研究也能反证这一结论。比如,江苏省的体育人口的人群特征明显, “离退休人员经常参加锻炼比例高于其他人群”3等。非体育人口比较集中的阶层有什么特征呢?笔者认为,他们均缺乏充足的闲暇时间,从而无法保证运动量,比如从早到晚忙活的商贩,经常要加班的私企员工;而退休工员中的非体育人口之所以少,恰恰是因为他们有大量的闲暇时间。 3. 非体育人口的具体成因调查 在问卷设定的范围内,笔者认为以下因素值得关注,一是闲暇时间,在问及“如果您不经常运动,请问原

8、因是什么”时,竟然有 61%的人选择“太忙,没有时间” ,看来如何才能确保人们的闲暇时间从而有时间去运动值得政府关注。二是适合的运动场所。调查显示,人们平时的运动受到场所极大的限制,往往只能选择学校或公共广场等,如果附近没有这些公共场所,很多人则会放弃运动或减少运动次数。三是主观的认知。被调查者虽然承认运动有利于健康,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对体育运动重要性的认同感不强,甚至认为体育运动可有可无。值得一提的是,笔者一直以为经济收入是影响“非体育人口”数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调查显示,二者并不存在绝对的因果关系,非体育人口分布于各个阶层,一些高收入者,比如“企业中层及以上领导”等,不一定经常参与体育运动,

9、而“无业或失业人员”中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人也并不少。 综上所述,我国非体育人口比例过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相应的,要降低非体育人口的比重则要采取多种措施。 三、非体育人口向体育人口转化的途径 1. 政府加大对公共运动场地的投资,并向公众积极开放 公共体育设施是否充足直接影响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如果要更多的人成为体育人口,一定数量的体育设施与场所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除了少数发达省市外,多数省市的体育设施及场所并不能满足人们健身的需求。就江西省而言,目前存在“体育设施的综合指标均处在全国的下游水平” 、 “大型体育设施主要集中在省级、地市级,而大多数的县、区没有或只有一些非常简陋的体育场馆

10、” 、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配套符合要求,但开放情况不佳” 4等问题。或许正是意识到这些问题,2012 年江西省大力开展了群众健身活动,并“建设基层群众体育健身场所 17 个项目” ,2013 年“将继续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改善健身基础条件。 ”5 2. 鼓励企事业单位因地事宜地兴建员工健身场所 很多企业单位的员工由于工作太忙而无暇参与体育运动,致使这些群体的非体育人口数量比重过大,最终损害了员工的身心健康。基于这种现状,政府应该督促并采取各种形式资助企事业单位因地事宜的在本单位建设各种类型的健身场所,为员工的体育运动提供尽可能的便利条件。而实际上,部分企事业单位已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据新华网报

11、导,一些地区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健身房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员工通过锻炼,提高了身体素质,减少了办公病 ,可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6。 3. 加大对体育健身的宣传 很多人之所以不喜欢体育运动纯粹是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不足,即便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他们也未必选择运动。其原因当然很多了,但对体育运动的宣传不到位则是重要原因之一。众所周知,当前电视等媒体更倾向于报导一些精英赛事,比如各种商业比赛等,而对于大众体育、群众体育的报导则偏少甚至没有。虽然国家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 至 2015 年) 等文件以推动全民健身,但在宣传及具体落实方面则力度明显不足。所以政府有必要采取各种形式,比如电

12、视公益广告等,来宣传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以提高人们体育运动的认同感与自觉性,并适时的恢复停播已久的广播体操等。 4. 立法确保人们有闲暇时间 当前就业压力大,企业竞争激烈,为了在市场上立足,企业从上到下均在拼命工作而无暇参与体育运动。虽然利润与收入增加了,但员工的生理与心理素质却下降了,甚至出现因压力过大而自杀的现象。这种现象明显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所以员工急需充足的闲暇时间来健身,但这并不能过多的寄希望于企业单位,毕竟他们都是在合法的追求最大利润,所以政府应该立法增加员工的最低休息时间,就好比立法提高最低工资一样。而劳动法中“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 1 日”的规定明显偏低,且没

13、有强制限制加班的规定,所以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员工,尤其是私企员工并不轻松,在身体极度疲劳状况下,有谁还会去运动? 四、结语 2013 年,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指出,“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7所以,大力发展体育运动无论是对于全面小康社会、还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均是题中应有之义,而当前我国体育人口偏少,非体育人口过多的现状则明显成了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肖焕禹、方立.体育人口的概论、分类及其统计标准J.体育科研,2005.(1) 2广州体育人口比重 41.3%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EB/OL.http:/ 2009-08-17 3江苏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 35%EB/OL.http:/ 4刘晓强.江西省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建设与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 2011 5今年江西省将继续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EB/OL.http:/ 6企事业单位要如何建设健身房?EB/OL.http:/ 7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EB/OL.http:/ 作者简介:王建(1974-) ,男,江西南昌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