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问题分析的高校知识管理实施策略研究摘 要 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其知识管理的问题应该得到高度关注。本文基于文献分析,对高校知识管理的含义和内容进行研究边界界定;总结了高校知识管理在文化理念、制度设计、流程构造和技术支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上述问题从管理理念、制度安排、流程构造和技术支持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策略设计。 关键词 知识管理; 高校; 问题; 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1. 060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1- 0103- 04 1 高校知识管
2、理的界定 1.1 高校知识管理的含义 对于高校知识管理内涵的表述,国内外学者表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学者重点阐述其研究对象。如丙国强、邱鸣(2001)认为,高校知识管理是高校管理者对存在于高校内部和外部的知识的管理与利用。1有些学者重点描述了高校知识管理的目的。如周九常(2002)认为,高校知识管理是通过将各种知识和智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最终实现将这些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竞争力目的的管理理念。2张维平、凌晨(2008)认为,高校知识管理是高校对社会活动中的知识进行收集、保存、传播和应用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使其拥有的内部知识和获取的外部知识通过知识管理,促使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以提高大学适应力和创
3、新力。3有些学者着重从流程上在描述高校知识管理。如刘萌芽、李妮(2000)表示,高校知识管理是高校对知识识别、获取、存储、整理、加工、学习、开发、传授、转让、生产、创造过程。4米靖(2004)认为,高校知识管理就是对教育知识的创新、生产、储存、转移和共享,它是知识投入、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转化的复杂过程。5邓新荣、高务龙(2007)指出,高校知识管理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等技术统一的管理平台上,对高校知识的获取、存储、共享、交流、创造和更新的过程。6还有些学者是重点从高校知识管理的内容体系上来进行其概念的描述的。如英国学者詹妮佛洛丽(2000)指出,高校知识管理应该包括
4、创造知识储备、改善知识获取、强化知识环境、管理知识资产。比利时列文天主教大学校长澳斯特林克(2002)指出,知识创造、知识传递并向社会提供学术服务这些是一个现代大学的基本元素,作为大学应该建立一定的范畴、架构和过程,来对其知识进行管理,并优化产学合作。7 1.2 高校知识管理的内容 高校知识管理的内容十分庞杂,张旭(2007)认为高校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积累和扩大知识资源; 建立有效促进知识交流和共享的知识管理平台; 培养知识共享和交流的组织文化; 建立有效激励知识交流的机制; 有效利用知识资源, 进行知识创新, 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8方金认为知识管理内容包括:教学过程的知识管理,主要
5、是对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管理,着重进行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过程的知识管理,主要针对知识输入、知识处理、知识输出的管理;服务社会过程的知识管理,主体包括知识产权保护、联合开发知识、教育服务管理等。9汪怿(2005)认为高校知识管理的内容涉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知识。7王楠(2007)认为高校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资源和知识过程两个方面的管理。10徐敏(2010)指出高校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对知识和对人两个方面的管理,具体而言,包括对知识的获取、共享、创新和应用等管理过程,以及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11邓新荣、高务龙(2007)认为高校知识管理是对高校知识、高校知识活动和高校知识工作者三
6、方面内容的管理。6 2 高校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系统的知识管理理念 高校是发现知识、传播知识、存储知识、应用和创新知识的重要场所,科学的知识管理对于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知识管理依靠信息技术来实现,但它更是管理思想和价值观的变革。目前高校的知识管理理念和价值观存在缺失的现象,虽然高校管理中存在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模块化的信息支持服务平台,但感觉这些服务内容是割裂的一个个模块,在使用上并未实现一体化,操作起来不够便利。各大高校也在进行教育技术的不断探索和革新,但是似乎不是在系统的知识管理思想指导下的技术体系的构建,因此无法实现信息的充分流动,也无法形成知识共享的模式,更无法实现广泛的知
7、识范畴的合作。教师常常会感觉到教学、科研等领域的工作被条块分割,各个部门在进行着各自的知识生产、传播和创新工作,未能进行必要的知识共享和交流,这从本质上就背离了知识管理的思想和理念。 2.2 组织结构体系与知识管理需要不相适应 管理组织是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的载体,任何先进的管理方法都需要在一定的组织平台上才能得以实现。高校的组织结构应该朝着扁平化、柔性化的方向发展。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可以弱化等级关系,能够激发组织成员的交流沟通热情,因为在这样的组织中,组织成员们相对平等,能够得到尊重、信任和关心;在扁平化的组织中有利于教师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他们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也有更多创造的热
8、情和意愿,这些都有利于知识的流动、交流和共享。因此,高校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对知识的流动、创新、应用、共享提供了新的动力。12但目前很多高校的组织结构还是传统的组织结构,这不利于知识的流动、共享、应用与创新。 2.3 知识管理系统的流程缺失 高校知识管理系统在知识的获取与储存、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知识的创造与更新方面流程缺失。 第一,在知识的获取与储存方面。教师作为需要大量吸收知识和生产知识的群体,知识获取很重要。就知识分类而言,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外部化、明晰化,能够用文字、文件、数据库等形成呈现,对于这部分知识,各高校有一定的获取途径,图书馆、档案室等部门专门负责显性知识的
9、存储,但是在显性知识的存储深度和获取途径的优化方面还不尽完善。 第二,在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方面。知识交流和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只有有价值的知识得到充分的流动、分享,才能产生更多新的知识。高校在知识交流和共享方面有一定的硬件环境,比如校内网的建立,但在知识交流氛围的营造方面不够积极,也未形成一定规模和层次的教师学习交流机制,这些都不利于知识共享的实现。 第三,在知识的创造与更新方面。高校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需要新陈代谢,淘汰失去使用价值的知识并创造出新的知识。高校的部分知识使用者会自动放弃失去价值的知识,但是在组织层面并未形成固定的制度来进行知识更新;而从知识创新的层面来看,也是知识使用者
10、在形成既定成果后推动知识的创新,但组织缺乏激励创新的机制。 2.4 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及技术不完善 高校知识管理的先决条件是建立知识管理系统,这也是构造知识的交流网络。国内高校大多已经建立了支持内部知识管理活动开展的校园网和各种信息系统,但是还未建立校际间的知识共享网络,当然这也不是哪一所大学能完成的工作。另外,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和硬件、校园的数字化与生动有效的活动载体相结合的工作也不够。12 3 改善高校知识管理的措施对策 3.1 构建知识管理的文化理念 知识管理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但知识管理绝不仅仅就等于信息技术,它更需要管理的思想和价值观的转变与创新。因此,高校需要建立一种开放、信任
11、的文化,打破不愿共享知识的障碍,建立让知识在高校自由共享、应用和创新的文化平台。13 第一,高校领导应全面支持。任何组织中领导的态度和行为都会决定和影响这个组织的某种策略的开展。学校领导支持有利于构建高校平等交流和民主决策的氛围;领导支持会加大知识管理的硬件、软件投入;如果领导带头将自己的成果和经验与人共享,这将形成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这些在高校的知识传播、共享中都将起到积极作用。13-14 第二,促进学习型组织文化的建设。学习型组织适应知识管理的要求,这便是要求高校建立学习型组织文化的原因。学习型学校的特点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得到重视;教师自身是持续的学习者;教师间形成合作、学习氛围;学校是一
12、个学习系统;学校领导是学习的领导者。要实现这一境界,需要的是宽松的人文环境,需要教师、学生、工作人员等各类成员能建立互信、亲密的关系。如果高校能在文化和价值观层面达到这种状态和境界,将会很大程度上消除高校推进知识管理的障碍。10 第三,提倡团队合作,相互信任。能否实现知识的共享其实全赖于共享文化的建立和基于相互信任的价值观,只有建立了互信和坦诚的交流习惯和文化,才能真正实现知识共享。知识交流和创新也只有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才能跨学科、跨地域实现,知识管理也才有全面系统展开发展的可能。15 第四,推进学术批判、学术宽容,鼓励学术争鸣。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和技术都需要不断修正才能得以完善。高校应该
13、鼓励学术争鸣,让不同的观点在这里汇聚,打破等级观念,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尤其要鼓励学生在学术上的自我表现,鼓励其向学术权威提出挑战。14 3.2 重构高校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 3.2.1 组织结构重构 高校传统的科层制组织结构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激励不充分,制约了组织的知识创新。13适应高校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应该能够顺利地进行知识共享和沟通;能够推动知识创新;形成团队凝聚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15 第一,建立柔性化、扁平化和网络化的学习型组织。扁平化、柔性化的组织结构能在组织成员间建立平等与尊重的关系,建立开放的交流环境,充分发挥个人才智,也利于成员间、部门间的学习和交流,从而最终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创新
14、。14 第二,成立知识管理专职机构,设立知识主管。实施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成立专门的知识管理机构来运作。高校应成立知识管理专职机构,该机构分为项目实施小组和指导委员会。项目实施小组负责具体的执行性工作,指导委员会由高校的高层领导以及知识管理领域的专家组成,他们要对知识管理系统负责。专业知识管理机构中要有专业的知识管理人员,并且应该设立知识主管(CKO) 。知识主管是在组织中专门负责知识管理工作的行政官员;他们要构建知识管理体系,对于组织内部各部门的知识管理活动进行协调,对知识资源进行调配、整合,保障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还要激励组织成员进行知识的共享和创新。13 3.2.2 人力资源管理
15、体系重构 要实现高校知识共享和创新,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需要考虑如何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如何激发教师的创造力。 第一,采用灵活的人事管理办法。对高校教师的管理应该抛开传统的独占式人事管理制度,高校的学术交流活动需要一定的制度基础,为了实现这种交流,可以灵活地聘请一些高层次人才进行学术讲学、交流活动,甚至是采用虚拟管理的办法,让优秀教师通过各种现代化信息交流工具进行交流。 第二,人事的稳定性与流动性相结合。一方面,高校学术研究具有继承性,研究方向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另一方面,高校学术研究具有创新性的需求,因此在用人制度上,既要稳定从而保证研究的延续性,同时也要保证有“新鲜血液”输入到组织中
16、从而带来新的知识、技术和思路。 第三,建立教学内部流动机制。由于教师们所属学科、专业不同,学科交叉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和创新的火花,所以可以尝试打破专业、学科界限,在高校内部鼓励教师进行流动,从而带动知识的交流、共享和创新。14 3.2.3 知识管理的相关机制重建 第一,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高校要顺利实现知识管理,必须建立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学校就要把知识共享作为贡献与考评、晋升、评优、培训等奖励措施相联系,对于积极进行知识共享的高校员工和群体给予物质奖励或者精神奖励。比如,实施“知识贡献”分配制度,建立“知识积累贡献”奖励机制,奖励对于组织知识积累有贡献的教师和群体;还可以建立“能位匹配”的
17、目标激励机制,以满足教师的创造欲、成就欲和尊重欲。14 第二,建立知识共享收益机制。要实现知识的共享,必须要让知识所有者在知识分享过程中受益。在确定利益分享的原则时,首先要对知识按用途进行分类,不同类别的知识,共享收益的数量和获取渠道都不同。一般按照用途可以将知识分为理论前沿知识、实用知识、公益知识、稀缺知识。对于理论前沿知识的研究成果,由于其对社会发展起到奠定理论基础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重点扶持。实用知识是那些为了改善生活品质、提高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的实用技术和知识;实用类知识只有与社会结合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在共享过程中要寻求社会的经济支持。公益知识是服务于社会的知识,包括德育知识、学校
18、规章、机构设置、组织职能、办事程序、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要求;这类知识在共享过程中学校要重点扶持。稀缺知识是我们生产、生活中需要但是却供给不足的那部分知识和技术,比如一些新兴产业的知识和技术,稀缺知识应该通过市场去实现其共享价值。14 第三,建立限制知识垄断的机制。要实现高校知识的共享有时还需要采取一些强制措施,尤其是在共享文化还未形成之前。例如,通过行政命令打破知识垄断,实现知识共享。高校可以借鉴贝尔实验室的做法:当组织的一个部门需要新的知识时,决策者可以把知识需求传递给研发部门,由他们免费提供针对所需知识的研究成果;这种做法是将知识作为产品在组织内部进行生产,员工只是这个产品的生产者,他们的
19、收入和研究行为脱钩,知识的个人拥有没有意义,因此他们自然而然会进行知识共享,这就真正实现了隐性知识外部化和知识共享。14 第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高校还应该积极保护知识原创者的权益,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减少知识创新的不确定性,校际间、校企间通过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知识成果的有效转化并通过明确知识产权避免知识和技术的重复开发。更重要的是知识产权制度能够使知识创新主体保持创新积极性,不断推进创新活动,使知识管理流程不断向前推进。14 3.3 高校知识管理系统流程重构 我们把学校的知识管理流程分为 3 个部分:知识的获取与储存、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知识的创造与更新。 3.3.1 高校知识的获
20、取与储存 高校知识的获取与储存是知识管理流程的起点。从知识获取和存储两个维度进行考虑:一方面以人为主。即在知识的获取与储存机制设计方面考虑如何通过持续追踪与更新机制来保持教师的专业特长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以系统为主。即在知识获取与储存机制的设计方面以校园网上的知识库为中心,需要重点考虑的是如何将教师的智慧、经验等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显示的电子文件,并分类存储进入文件管理系统。15 3.3.2 高校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是高校知识管理流程的核心。知识共享让学校每一个有意愿使用知识的教职工得到他们需要的知识,知识交流则是实现知识共享的重要环节。然而,知识共享不是绝对自然产生的行为,因为自我保护是人的天性,为了不丧失竞争优势,我们会产生不愿分享知识的动机。因此,高校的管理者要通过外部刺激来促进知识共享,比如高校的内部和外部网络建设,可以加快知识的传播和流动。为实现知识交流与共享,学校应该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单位要成为微观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