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向医护人员的“朋友圈”两年前,海归留美博士、浙江某三甲医院外科医生尉建锋创办了发力于移动医疗领域的杭州卓健。患者、医院只要使用其应用,便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实现智能导诊、预约挂号、化验取单等原来需要跑去医院才能做到的事情。 尉建锋认为,卓健与同样主攻移动医疗的“春雨掌上医生”的区别点是,后者垂直于行业,将其移动互联网化;而卓健垂直于每家医院,实现医院的移动互联网化。他希望为此可以架设出一座患者与医院之间的桥梁,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把医院的围墙推倒” ,简化繁复的就医流程、缓解就医紧张的问题。 面向全体医护人员的“朋友圈” 卓健的业务模式是针对不同地区的三甲医院开发 APP,将医院的全流程业务搬到
2、手机上来,通过智能导诊,患者可以明确自己需要在哪个科室挂号,并能知道医生的姓名、排班日期;挂号后还可以了解到自己排在多少号,以此决定什么时候出门去医院。而患者就诊后的服务,也成为其应用的内容。用户可以通过它了解医院所反馈的结果,是否需要去医院接受进一步的诊断或治疗。除此之外,它还给患有疑难病症的用户提供集疾病库、药物库、急救库为一体的信息查询,并能与医院产生互动。 卓健除了开发具有上述服务、针对患者的大众版外,同时还开发了医生版。医生使用其应用既可以协助患者挂号,进行住院登记管理,也可以查询所指定的患者检查检验结果等与此相关的多项功能。 尉建锋说,假如一家医院有 3000 名医护人员,他们之间
3、一定会产生交互,一个医护人员需要向 100 名同事群发消息时,他可以借助 QQ微信这样的工具。但当消息需要与 3000 人发生交互的时候,就很难做到。“首要的问题是,一个医生不大可能用一个通讯工具加 3000 名同事为自己的好友,更不能保证这个医院里所有的医务人员都会加其他 3000 人为好友。 ” 而卓健针对医生的应用产品,相当于微信朋友圈的概念。只要装了这个软件,就能看到其他同事发的与业务相关的消息,一个护士可以把一个患者与病情的文件直接传到主管医生那里,并调出患者的相关数据,“相当于我们在梳理医院内部的一些工作流程” 。 尉建锋始终觉得,要用移动医疗的概念实现、架构出一座基于患者与医院之
4、间的桥梁,在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力度目前尚且微弱的情境里,首先要做的是把桥墩一个一个建好,再在桥面上“跑一个一个的应用” 。他以此解释,卓健为什么首先做的事是垂直服务于单个的医院,而不是去改变整个行业。 不过,卓健未来的发展愿景并非止步于此。尉建锋说,实现医院的移动互联网化是第一步,其后他希望能将医院之间的信息对接在一起共享,形成一个个对应于某区域的应用乃至建构出一个全国性的移动医疗应用平台。 与医院系统的“博弈” 触发尉建锋创办卓健源于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事。2004 年他在美国,一次在浴缸里泡澡突然晕了过去,醒来的时候已经到了急诊室。 “主要表现是拉肚子和头晕,自己没太重视就回家了。到家后,我
5、的家庭医生就给我打来电话,在这么短暂的时间之内完成了一系列的流程化处理。 ”魏健锋在浴缸里晕过去是因为消化道出血,但作为医生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健康状况出问题了。 “我还会犯这样的错误,那么一个普通百姓更会犯这样的错误。可见,医疗健康管理是多少的重要!” 不过,六七年过去了,他发现国内医疗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及健康管理仍无多大的改观。创立公司的初衷是希望民众能及时、便捷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与此同时, “能简化繁复的就医流程、缓解就医紧张的问题” 。 医院内部各个业务系统能否实现有效的交互,对于其信息化建设与数据共享至关重要,尉建锋承认,做移动医疗系统的挑战很大。 卓健现在的做法是,平台与医院的系统
6、除了实现重要的接口对接交互外,在医院之外,自己还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包括与患者症状、药物相关的数据库。 “病人只要愿意诊断,我们就会推荐一些跟疾病相关的信息,这样的话对医院的依耐性就不是特别强。 ” 这个平台 80%的功能尽量避免与依靠医院的系统产生交互,他觉得患者在诊断这一个步骤里,往往需要一个连续性的监控,这不一定通过医院的单点接触就可以实现。 但这个数据库从症状到疾病,再到医院、科室、医生都能互相关联,尉建锋说:“这是我们比较有专业色彩的竞争优势。大部分的 IT 公司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 ”此外,他说他们产品的可复制性也比较强,谈好一家医院, “两个星期内就可以上线产品,基本上有 80%
7、的功能在大部分的医院都可以通用。 ”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是每家医院的业务系统其端口都不一样,如何快速地将其系统对接起来呢?尉建锋称他们参考了国际标准,制订了不同接口的标准化模块,医院只要选其中的一种对接方式,就可以马上对接进而使用。 平台建设与后续的维护是卓健两个主要的收入源。去年它已经与七八家医院展开了合作,尉建锋预估今年公司的营收为“几百万元的规模,基本实现收支平衡” 。 与此同时,尉建锋觉得,由于提供了患者与医生点对点的沟通与服务,医院为此也可以向患者收取一定的服务费。但这种业务模式意味着医院方能随时、随地找到能提供服务的医生。 “这当然也涉及医院内部管理的变化与调整,我们也希望以后能够把这种医患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更好,使之彼此的联系更紧密、沟通更流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