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技术进步在汇率决定中的作用【摘要】传统汇率决定理论考虑了购买力、偏好等各种因素,但在实际计算中,可以通过精心的选择所用的商品获得对某国有利或者不利的结果,因而这些传统汇率决定理论也备受质疑。波斯纳的修正 H-O 定理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说明了国际贸易发展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也强调了技术进步在汇率决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这一思想用于实证分析,将中美相关数据建立模型,发现$/RMB 参考值越来越大,即两国之间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模型分析的参考值也一定程度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都处在了“外围”中,从技术层面上看我们陷入了“马太鸿沟” ,近年来的汇率变化被迫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关键词】技术进
2、步 汇率 汇率决定 一、经济学视角下的技术进步 狭义上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面的革新和改进。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在经济学中,技术进步并不是指技术自身的变化发展,而是指一定量的投入能生产更多的产出,或者一定量的产出只需要更少的投入。 (一) 国富论中的相关论述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论分工”一章节中举了一个关于制造业分工的例子并说:“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
3、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譹?訛 在此我们主要关注分工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人们通过分工促使每个行业的人或集体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进行技术革新,通过资源的高度利用达到更多的产品生产,并以此获益,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也因此获益。 (二)技术进步对经济推动作用的相关理论阐述 1.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函数。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函数一定程度说明了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该函数描述了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情况下,技术、劳动和资本对于产出的贡献情况。 Q=ALK(A0,01,01) 对柯道函数两边取自然对数,得到: lnQ=lnA+l
4、nL+lnK 全微分后: dQ/Q=dA/A+dL/L+dK/K 即:产出增长率=技术增长率+ 劳动供给的增长率+ 资本供给的增长率 这里,dA/A 就是技术进步对于增长率的贡献。 2.熊彼特创新理论。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就是创新。创新主要应该是一个经济概念,而非单纯是一个技术概念。创新应该是将发明应用到生产中去,增加产出效益的过程。 熊彼特将技术进步划分为三个阶段:发明、创新和扩散。创新是对发明在生产中的首次应用,扩散是对创新的模仿或推广应用。其中发明是创新的源泉,是技术进步、维持技术优势的保证。对于发展中国家,没有技术发明的进步,只能依赖于模仿和加速扩散,这样可以紧随发达国家,不至
5、于太落后。 3.产品质量升级模型。经济增长不仅表现为产品数量不断增加,也表现为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品种增加和质量升级是产品创新的两种形式,都是技术进步的表现形式。 GrossmanHelpman 产品质量升级模型(1991)假定每个部门生产一种产品,技术进步是厂商从事研究开发的结果,表现为产品质量的提高且可无限上升。在每一部门内,新产品优于旧产品。技术外部性体现为厂商可利用所有的创新成果,这种技术外溢效应导致分散经济的技术进步率和均衡增长率过低;或生产某产品的新技术出现使原先生产该产品的厂商对此不予考虑,创新的个别成本可能小于社会成本,私人厂商具有过高的从事创新的激励,导致研究密度和增长率过
6、高,最终分散经济的均衡增长率是过高或过低取决于上述两种效应中那种占优。 BarroSala 模型(1995)进一步分析了行业领先者从事创新的产品质量升级,假定领先者的成本优势足够大,所有研究由领先者从事,这时创新的私人收益率小于社会收益率,分散均衡时的增长率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政府可以通过向垄断产品的购买者提供适当补贴,以提高经济增长率和社会福利水平。 Aghion and Howitt 模型(1992)分析了技术进步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的情况,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密不可分,是技术进步的不同侧面,都是创新的结果。在模型中经济的动态均衡可能表现为平衡增长路径,也可能表现为非增长陷阱。当经济处于平衡增
7、长路径时,研究生产率提高并不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率提高,这是由于创新具有破坏效应,将使其他研究产品-遭淘汰的危险增大,削弱了整个社会的研究努力,可能导致经济增长率的降低。 二、经济学视角下的国际贸易 现在的贸易模式都是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但其后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经济学视角来看待国际贸易,思考汇率决定的问题,也引发了许多重要理论。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简称 PPP,该理论认为一国的价格水平,即一个基准商品和劳务篮子的价格,反映了该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两国货币的汇率等于两国价格水平之比。20 世纪初,卡塞尔推广了购买力平价理论,使其成为汇率理论的核心部分。 批评者认为,假定所有国
8、家的商品价格相等是错误的。不同国家的人对于同一种商品的估价是不同的。例如一种在甲国是奢侈品的商品,在另一个国家可能只是一般日用品。而购买力平价不管这种情况。而且在计算中,多数数据来源都不提供计算购买力平价所用的商品,所以在统计学上具有欺骗性例如可以通过精心的选择所用的商品获得对某国有利或者不利的结果。 (二)林德的消费者偏好相似理论 消费者行为假设: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越偏好必需品。假设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者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者偏好相似,消费结构越相似。 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当两国
9、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重叠需求的范围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可能越密切。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则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可能很少甚至不存在,贸易的密切程度也就很小。 (三)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 1966 年,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建立了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流向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之一。在一系列假设前提下,他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导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随着产品生命周期在导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成长上升。新开发的生产技术生产的产品由发源国(一般为发达国家)向同等水平的国家扩散。最后比较优势最后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10、,它们将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 (四)H-O 定理 二十世纪早期,新古典贸易理论进入了新的阶段。Heckscher 和Olin 将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引入国际贸易理论,并将比较优势解释为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这一理论被称为 H-O 定理。在严格的前提假设下H-O 定理对贸易起因做了解释。主要内容是: 贸易基础: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根本原因;同种商品国际间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 贸易模式:每个国家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 (五)H-O 定理修正 以上这两个理论,H-O 模式忽略了技术的作用,造成其解释力下降。后来的学者
11、在这方面作了修正。 1959 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首先运用技术创新理论修正了 H-O 模式,提出了技术差距论。其模仿差距贸易理论内容,认为科学技术在形成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中能起决定作用。该模型有三个结论: 1.如果技术领先国能有效地反仿制,比如采用专利保护等手段,则贸易利益能够保持在最高水平。 2.两国的收入水平和市场范围差距越小,需求时滞越短,贸易发生就越早,贸易发展的速度也越快。 3.模仿滞后结束,追随国的贸易利益来源于低工资成本。 三、关于技术进步与汇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以上论述说明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而波斯纳的修正 H-O 定理在一定程度上也较好的说明了国际贸易发展和
12、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强调资源更高效利用的问题,如何高效利用?则应是通过技术改进。财富,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总量和技术总量(包括人力资本总量和创新能力) 。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做出下面的论述假设。 (一)两国模型的假设 现在我们假设有两个国家,一个是工业化的国家,一个是落后的农业国。为了比较两国间的货币兑换比值,我们假设: 1.只有这两个国家; 2.两国的耕地面积相等,土地的产出也相差不大,并以其产值为农业产值; 3.比较的本年度的自然资源的产出量相等,并以产出和加工值为工业产值要修改; 4.两国第三产业的产值计入第二产业产值; 5.两国在每种原材料加工上没有相同的技术水平; 6.假定要
13、素在一国范围内自由流动,但在两国间完全不流动; 7.假定不考虑运输成本、交易成本、贸易壁垒、市场干预等其他影响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简单的比较一下两国由于技术水平带来的初级产品附加值的差异。在此,笔者假设的第二和第三,四条的内容将作为比较的主要的数据来源。由于我们假设“两国的耕地面积相等,土地的产出也相差不大” ,我们将不去考虑工业国由技术进步而带来的农业进步与产值增加。第三条假设“比较的本年度的自然资源的产出量相等”将用于比较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价值创造比例。第四条假“两国第三产业的产值计入第二产业产值”设比较武断,这是一个很大的局限,由于第三产业的不少行业涉及到产品流通、零售等环节再加
14、上其发展明显受到技术进步的约束,所以把它创造的产值计入第二产业产值。 这样可将可以用两国的非农产值和农业产值进行比较。两国的农业产值为 A;农业国的非农产值主要为初级的工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假设其产值为 B;工业国的非农产值为 B,B中不仅包含 B,还包括由技术进步带来的附加值以及第三产业值。由于两国有共同的农业,我们可以测算出其技术创造率。农业国的创造率为 B/A;工业国的创造率为 B/A。用农业国的社会货币流通量 M1 比工业国的社会货币流通量 M2,得出两国的货币量比值 m1/m2。这时,我们用 B/A 比 m1,则可得到每一单位农业国货币的技术贡献部分,用同样的办法我们可以得到工业国的每
15、一单位货币的技术贡献部分,即 B/A 比 m2。 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如此之大,以至于笔者认为在过去以货币价值为衡量或现在以购买力平价为衡量的汇率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即参考以单位货币的技术含量作为比较方式。即用 B/A 比 m1 的比值同 B/A 比m2 的比值作比较,把其比值作为汇率定价的参考。 (二)中美比较的实证分析 现在以中美之间的实例做一个实证分析,这里本文用 GDP 来代替社会货币流通量。把中美两国 2002 年-2006 年的相关数据做个比较,见下表: 由以上分析,我们看到$/RMB 参考值越来越大,可知两国之间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当然两国国内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货币发行量的增多也影
16、响了该值,但技术进步的比重无疑是一重要推动因素。中国 B/A 的值是在逐年增大,而美国 B/A 的数值却比较稳定。说明美国的全面发展和科技推广在农业和非农业之间比较均匀,而我国则是片面发展,这估计也影响了$/RMB 参考值。 现实汇率中,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自改革开放以来到 1994 年也基本是逐渐拉大的,这段时间的汇率走势和$/RMB 参考值的趋势大致相同。但是由于我国的发展模式严重依赖出口,致使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上升。由于我国各地的发展水平悬殊过大,而分配制度又不完善,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并不能真正反映国家经济实际情况。再加上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我国外汇走势和$/RMB 参考值走势背离,汇率近年来
17、不断上升。而这一走势实际上从技术资源而言,是脱离了中国经济水平的实际情况。2008 年以来中国沿海企业大量倒闭,也说明了中国经济发展很迅速,在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上也高出美国许多,但是事实上中美之间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欧美的许多技术都是禁止向中国输出的,而我国的研发基础不好,水平又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依赖国外的技术,加上知识产权的约束,我国企业创造的大部分财富都被国外索取,在国际上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RMB/$参考值表明中国的发展一直都处在了“外围”中,而且越陷越深。从技术层面上看我们也陷入了“马太鸿沟” ,我国近年来的汇率变化由于国际上人民币升值压力被迫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注释 (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 ,上海三联书店,2009。 基金项目:云南省“省级经济学特色专业”质量工程项目(X310804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少枋,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贤,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