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国夫:冷寂的温度他的画很冷,是枯寂之冷,像大风吹过荒原。黑灰的色调,嶙峋的笔触,青苍而孤寒,竟有中国山水画的韵味。一看题目,是敞 ,很现代的名词!焕发着自然的能量。细看画面局部,类似山水画的积墨技法,画面是一遍遍堆起来的,一种破坏式的堆积。在堆积与破坏中,刻意毁坏人为的痕迹,使其呈现出一种自然偶发的张力。最后形成的画面是平的。 近看那些笔触,杂乱无章。你往后退,再退几步,一幅画才“显”出来。 他的作品,与时下喧嚣热烈的绘画相比,是有些冷了。仿佛刚刚在大雪里埋过,清洌、冷寂,使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他的画具有那种气质尖锐、警醒、独立,是孤梅独绽的气质。 回到本原 刘国夫的画,始终怀抱着一种孤寒。在
2、这孤寒里,丝毫不见时下的戾气与浊气,却饱含着书卷气和谦虚。古人常说画如其人,这在刘国夫身上很统一,他有着足够的自省,他的画也是如此。 刘国夫,金陵人,南京艺术学院油画系毕业。上世纪 80 年代毕业时,他把自己“放逐”到新疆,教学生画画,自己也搞创作。直到新千年,结束漂泊,他才回到家乡南京,成为一个职业艺术家。 他的艺术在时间与空间上,从一开始,就与这个时代保持了距离。笔触单纯,信息量巨大,给予人的精神力量永远是内敛的。这样的语言如何形成的呢? 创作早期,他的画面比较具象,那是一批西藏题材的油画。画面幽深而沉郁,色调一律是深色系,整个画面就一个“隐”字。有时在荒原,有时在密林,一团光影罩下来,一
3、个喇嘛拖着长衫在行走。从来没有见过人物的正面,或是侧面,或是背面,他背离俗世,一心走向远方。 他一直在逃,也一直在寻。喇嘛的形象正是艺术家内心的投射。后来,他把人物的形象虚化,光影在面画上一晃而过。这时候,人的形象退场了,精神的灵光打在画面上。从此之后,他的画面越发走向抽象。2010 年,他把残枝败叶的形象提取出来,就像精神的烈焰燃烧在画面上。此时,艺术家对氛围的营造已经得心应手:冷与热,枯与荣,绝望与生机,画面充满鲜明有力的生命张力。 挣扎,叛逆,对于身处的时代不迎合,是艺术家的心性写照。 绘画艺术追求的是语言与形态,是视觉冲击,追求精神与感情的畅快表达。在此意义上,刘国夫完成了他内心的写实
4、,然而他也隐隐感到了不安。 2012 年,刘国夫从创作中停下来,一种来自于内心的驱动力,使他思考“艺术本体”这个问题。一个艺术家之所以伟大,绝非他画得有多好,而是他的与众不同,他提供给了人们一种全新的视觉与观看经验。他强烈的意识到,中国人做油画,如果不能融入东方文化传统,做得再好,也是拾人牙慧。 回到原乡,回到自己的精神原乡,放大自己的异质性。只有这样,才能深挖人类心灵共同的秘藏之处。中国画是沉潜的,隐喻是暗的,这与他内敛的心性相吻合。他找到了某种语言的入口。 发现异质好的艺术家正如好的文体家,他总能根据自己精神层面的需求,创造出一种适用于它的文体。2012 年底,刘国夫汲取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
5、积墨法,开始探索自己全新的艺术语言。积墨法,即从淡到浓,层层加染,等第一遍稍干,再进行第二遍、第三遍,使物象呈现出苍辣厚重的质感。这也是中国画与西画的不同之处,中国画是水与墨的交融,面画柔和婉转,而油画则比较直接,只强调观感,并不重视东方人所谓的意境。 刘国夫采取积墨法,使自己的作品实现了东方意境的转化。 油画的特点是干得慢,可以随时随意改动,甚至可以刮掉重来。于是,艺术家一边大肆涂抹,一边蓄意破坏,一张画至少画十几遍。就像下了大雪的道路,每一个人由此经过,都不会按照前人的脚印,最后仍可以形成一个有指向的图景。每一笔毫无目的的涂抹,实则都暗含微妙的转化。这个过程中,无意的、偶发的,或者蓄意的破
6、坏,都因为最后的整体画面而充满意义。这个原理,很像传统版画中的“饾版” ,将整体分成单元,依次套印,最后的一桢即是画面。只不过,刘国夫的“饾版”没有版子,这些版子存放在他的脑子里。 从笔触到意境,既要做减法,又要做加法,需要“心”与“眼”同时致衡。要说的话经过很多次转化,才呈现在画面上。远远回看当初的笔触,有格局、有意境、有幽微的细节,真是高妙的转化! 刘国夫的近作敞系列、 冷山系列,意境是东方式的。画面满满的,却给想象以留白之感;信息量巨大,却给人以不着一言之感;明明只有黑白两色,却能感觉到意象的万千气象。这些画面都是简淡的,一颗激烈偏执的心,日趋寂静,像秋霜覆于枯草,像大风吹过荒原。 这是
7、属于中国人的表达。 终于,他以西方的形式,发掘中国的艺术精神,将抽象融入东方的意象中,并以全新的语言,进一步摆脱了描写性与情节性,直接到达了精神层面的抒发。 2013 年 8 月,刘国夫作为“逾越:中国画家六人行”展览的参展艺术家,赴英国参加 2013 年爱丁堡艺术节。此行带去的作品大受赞誉。艺术节开幕前,身为艺术家与苏格兰最重要的藏家罗伯特麦克多维尔与刘国夫交谈甚欢,他惊讶于中国的抽象艺术已经走得这么远!他对刘国夫的近作独白之三最为欣赏:“艺术家以极高技巧,将内心的紧张度、危机感、运动、冲突甚至刻意的残缺,以及由此艰难重建的平衡把控得相当到位” 。 这是来自欧洲艺术家的观看,道出的是越具民族
8、性,越具普世性。 英国展览还未结束,刘国夫匆匆回国,参加由范迪安担纲总策划,著名策展人粟多壮为执行策展的“无形之形中国当代艺术展” 。参展艺术家均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中坚艺术家。凭借天赋与对艺术的深刻认知,刘国夫的作品日渐在当代艺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无形之形”学术委员会夏可君博士告诉记者:“中国当代艺术要解决一些问题,即贡献根本的原创的艺术,不仅是模仿西方,还要与传统有内在联系,并能贡献出一些前所未有的视觉形式。在架上绘画方面,何以突破,其实相当困难。刘国夫的艺术语言,与中国传统、个人体系相联系,把山水画的基本语言、精神、手法,做了一个自觉的转化,并且是非常当代的语言,这一点做得非常好” 。 没有强大的精神,就没有完美的技术,能够支持艺术家走得较远的还有悟性。刘国夫的悟性,在于他准确把握住自己的异质,并把它挖掘与呈现出来。他的作品在精神层面,始终是冷寂的,从幽闭到枯寂,现在已经走到了山寒水瘦。 在成全小我的同时,他也对时代做出了呼应。他的艺术对于时代并无迎合的姿态,但时代却反过来记住他。因为温度,一种冷寂的温度,远离这燥热喧嚣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