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成本控制的探讨摘 要: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价格竞争,而成本直接决定产品价格,因此成本控制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控制好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成本,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保证。本文从分析成本控制的内涵出发,阐述了对企业的采购、储备和生产各环节进行成本控制的方法,然后又着重介绍了企业实施成本控制的途径。 关键词:成本控制;方法;对策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想要在这样的激烈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就必须要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而成本控制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的实现,因此成本控制就自然而然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要对自身成本
2、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有深刻的了解,并且要能够针对这些问题有合适的解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成本控制的工作,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一、成本控制的内涵 所谓成本控制,是指企业按照既定的成本目标,通过对构成企业成本各项耗费的严格监控,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不利偏差和利用有利偏差,从而将实际成本被限制在预定的目标成本范围之内。成本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所有试图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既定质量和数量,实现预定目标的努力都可以看作是成本控制,而狭义的成本控制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完成规定的成本限额,即广义的成本控制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狭义成本控制的目标则是实现既定的成本限额。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成本控制的
3、内涵也在不断丰富,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成本控制已经不只局限在生产过程,还扩展到了对产前的研发成本、供应成本和产品营销成本的控制。现在很多高新企业、服务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其研发、营销及售后服务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甚至比生产过程的成本比重还大,因此成本控制不能仅局限于生产过程,还应放眼于生产前的准备活动、宣传活动、采购活动以及后期的销售活动等。其次,成本控制不仅仅是节约。当前很多企业在成本管理中,一味强调降低成本,而忽略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这样虽然短期内能够增加企业的利润,却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要想获得长期效益,不能单纯依靠削减成本,而是应当从战略的高度,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提高
4、生产力、缩短企业生产周期、增加产量来实施成本控制。 二、成本控制的方法 目前我国企业成本控制存在诸多问题,如企业的成本控制意识薄弱,成本控制的方法陈旧,以牺牲企业的利益作为代价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要想实现对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必须要了解当前的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目前,企业成本控制方法主要有标准成本控制、目标成本控制、定额成本控制和作业成本管理等,但这些方法必须依附于企业具体的情况才能得以实施,发挥其优势。而本文主要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采购、生产和储备三个环节入手,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 1.采购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采购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采用采购招标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实
5、现采购成本的范围可控,又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获得最低的价格,有利于节约采购成本。第二,采购要坚持比质比价、货比三家,择优择廉采购物资,在等价的情况下还需要考虑售后服务和供应商的信誉等。第三,严格计量,降耗增益。在物资运输和验收入库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损耗,因此要进行严格计量,减少不必要的损耗。第四,完善采购制度。完善的采购制度应该包括物料采购的申请、授权人权限、物料采购流程、相关部门的责任、报价和价格审批流程等。第五,提高采购人员的业务水平,完善考评措施。采购人员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其对供应商的选择及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从而间接影响企业的采购成本。还要加强对采购人员的考评,防止采购过程
6、中出现舞弊、 “吃回扣” 、暗箱操作等现象。 2.储备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首先,库存要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因为库存会占用企业资金,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尤其是现在大多数企业资金都比较紧张;库存水平过高还会增加库存管理成本,可以采用最佳订货批量的方法来加以控制。其次,对在库物资要进行定期盘点,加强库存管理,尽量减少因物资丢失、残次等保管不当导致的损失。 3.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是整个成本管理中的核心所在,要想做好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设计成本核算中心。企业应当设计好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建立成本核算中心。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决策、成本预算、
7、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是完整的成本控制所必须的,成本控制还要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投入和产出作为成本核算中心,并进行层层考核,以提高生产成本控制效率。 (2)完善经济责任制度。完善的经济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物资保管;制造费用控制;关注生产各个环节出现的差距,只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减少这种差距,同时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及时追究责任人,做到奖罚分明。 (3)采用战略成本管理。管理者在制定管理决策时,对战略成本管理要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首先,管理者要了解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所有决策都要与总体发展战略方向一致;其次,结合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势,进行成本预测和分析,关注竞争对手的战略,做到
8、知己知彼;最后,分析市场需求变化,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合理布置生产。 三、企业实施成本控制的途径 成本控制是决定企业竞争力高低和企业能否实现利润的关键因素,因此所有企业都必须给予成本控制足够的重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工作的流程与方法,成本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 1.建立新的控制理念,完善内控制度 传统的成本控制注重降低产品成本,多数企业的成本控制都是先制定目标成本,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努力向目标成本靠拢;当实际成本和目标成本存在差距时,企业会借助于会计管理的信息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此时,成本控制关注的都是怎样降低成本,而忽略了企业效率提高的重要性,导致企
9、业的成本信息不全面,影响了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效率。因此,必须要建立新的成本控制理念。新的成本控制理念应当是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将节约成本与控制者自身的利益联系起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成本进行核算,核算要进行全面的量化、细化、精化;成本管理必须要进行数字的标准量化,否则成本控制根本无从谈起,这就需要各部门有一份数字清单,详细描述所有成本费用。 2.建立科学的采购体系 科学的采购体系的建立应该统筹规划各个部门的组织机构、采购方式、采购流程、供应商的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等几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采购部门在搜集市场情报时,要密切关注国内
10、外两个市场;在保证和提高品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要关注市场价格和汇率的变化,这样可以改变依托或受制于单一的供应商的被动局面,另外,同一原材料也可以通过竞标的方式获得。此外还要严格控制采购的数量和入库情况,采用小批量多批次的采购方式,在不影响生产和供应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库存水平,减少资金占用和库存管理成本。 3.实行全过程控制 很多人都认为成本控制是生产部门的任务,却没有意识到:从产品的设计到销售,到售后服务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都会产生成本。产品设计研发、生产过程中的人力和物质耗费、产品的营销宣传以及售后服务,每一个环节都是有成本的。产品设计的先天性就决定了企业的成本,决定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11、在其后的每一个环节都发生的费用的支出,也就是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耗费,这都要求企业对成本的控制要全过程化。因此,企业应该做到成本控制无漏点,对生产经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予以重视,这可以增加成本控制着力点,也能够扩大成本控制调控范围。 4.实行成本精细管理,从细节入手 成本精细管理讲求在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它重细节、重过程、重质量、重效果,也就是说管理者要严格把关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有效的方法使得每个环节、每个员工都在掌控之中,能够做出适时调整,意识应外部条件的变化。同时还要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做好成本分析报告,推行物流信息化财务系统,加强对全过程的管控力度。通过精细管理来提
12、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企业的效力,提升企业的价值。 5.整合内外部资源 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对企业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企业既要做好迎接外部挑战的准备,也要充分利用好外部环境给企业提供的机遇,无论是政治上的、经济上的,还是法律上的。若是企业真的能够将这些有利条件为自己所用,必然可以在以后的发展受益。同时企业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内部的资源,扬长避短,积极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另外,企业还要兼顾到产品创新,因为创新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一大法宝,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但是创新要以保证和提升产品的质量为前提,不能一味地为了降低成本而忽略了产品质量。 6.注重
13、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全员参与 加强员工队伍素质培训,通过开展劳动技能竞赛、效率评比等活动,增强员工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成本的下降。另外,还要意识到企业文化对成本控制的影响,企业文化可以渗透到每个员工的意识之中,因此要将企业自己的成本控制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通过企业文化将成本控制的观念传递给每一个员工,让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进来,让他们从主人公角度有意识地来充分利用给企业的各种资源,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控制成本的目标。 四、结语 成本控制是一项很复杂而长期的任务,其重要性在企业管理中已经凸现出来了,顺理成章也就成为了企业管理的核心。随着企业对成本控制的关注和成本控制的理念和方法的发展,成本控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也必然能够为企业实现自身价值和为社会创造更多利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白文霞.刍议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EB/OL. 19902012-3-1. http:/. 2 苏丽秋.谈谈我国企业的成本控制与途径J.市场论坛,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