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储蓄国债管理的挑战及对策【摘 要】利率市场化指的是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或货币当局一步一步地减少对利率的限制和控制,市场的利率逐渐由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许多经济环节都包含在利率市场化中,而且会收到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利率市场化和储蓄国债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储蓄国债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储蓄国债管理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储蓄国债 对策 一、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
2、它就是让金融机构持有利率的决策权,金融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利率的高低,通过这种方式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和市场利率体系。 二、储蓄国债的含义 储蓄国债,即电子式国债,这种国债是一种不可流通的记名国债,也就是说这种国债采用实名制,不能进行转让和流通,政府发行这种国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长期储蓄投资需求,吸收公民的个人储蓄金,面向对象主要是个人投资者。在储蓄国债的试点期间,只推出了两种储蓄国债品种,他们分别是固定利率变动期限、固定利率固定期限。 三、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储蓄国债的影响 (一)储蓄国债的利率弹性 储蓄国债的利
3、率弹性指的是:当储蓄国债的利率升高或降低时,储蓄国债额的变动方向及程度。 对于储蓄国债的利率弹性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统一定论。有的观点认为,利率升高时,储蓄国债的量也会随之增多。这一观点表明,当储蓄国债的利率水平升高时,人们会倾向于储蓄。这就意味了储蓄国债的利率升高时,储蓄国债的投资量也会随之增加,而储蓄国债的利率水平降低时,储蓄国债的投资量就会减少。也有些观点认为,储蓄国债量跟利润水平的高低没有什么关系。分析各个国家的实例,我们可以得出利率和储蓄国债投资率并没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储蓄国债投资率并不一定是率的增函数。从这几年我国储蓄国债投资率与利率的关系来看,利率的增高并不一定能够带动储
4、蓄国债的增加,反之,也并不一定会减少。 (二)利率市场化的储蓄效益 理论上讲,当利率变化时,会使未来消费和当前消费的价格存在一定的差异,就是导致储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因为这两种效应的作用方向相反,其作用结果能够相互抵消,因此无法确定利率变化对储蓄国债的影响。然而,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实际利率水平通常会被提高,而且通常情况下都是从负利率转变成正利率。研究表明:只要采取利率政策,将利率水平维持在正值,就会加快储蓄国债的增长,同时也会提高经济增长率;同样,如果通过政策将利率水平维持在负值,储蓄国债的增长就会变慢,经济增长率也会变慢。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政府不仅能够采取提高实际利率水平的方法,刺激
5、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欲望,从而增加储蓄国债投资,同时还能改善储蓄国债环境,通过提高储蓄国债的便利性来吸引人们投资储蓄国债。与此同时,人们享有更加多样化的投资工具和更成熟的风险防范条件。另外,利率市场化会使金融机构的竞争更加激烈,各金融机构为了获得利益,必须更好地为顾客服务。这样不仅能增加居民对于储蓄国债的投资,也能够统一和规范金融活动。因此,利率市场化会使人们更倾向于储蓄国债的投资。 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储蓄国债管理的发展对策 (一)政府应加强监管、激励机制 政府应当鼓励金融机构对于储蓄国债产品的创新,完善储蓄国债的监管、激励机制,使储蓄国债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细化市场,增加产品
6、种类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储蓄国债产品的种类少,产品不够丰富,没有对市场进行细分,因此,客户在选择产品时,可供选择的余地太小。金融机构应当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市场进行调研,细分市场,针对不同需求的用户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产品,丰富产品的种类,从而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三)增加产品构成要素 储蓄国债产品的构成要素有:开户起点、期限、利率、日均余额 / 联合余额、惩罚(收取账户管理费、降低利率等) 、优惠(减免账户管理费、免费签发若干次支票、利率优惠等) 、存款保险等七个要素。我国的金融机构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要素,通过将这些要素重新组合搭配,创造出新的储蓄国债产品,改变我国单一的“期限利率”型储蓄
7、国债产品。 (四)完善储蓄国债产品设计 一直以来,我国实行的储蓄原则都是“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 。这种储蓄原则的制定和执行不是建立在客户与金融机构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前提下的,都是为了鼓励客户进行储蓄投资,这种储蓄原则造成大部分的储蓄人都提前取款。 “取款自由”与“自由取款”完全不同,前者是由所有权决定的,后者是由于契约本身的问题所造成的。 “自由取款”是我国“期限 + 利率”的存款设计方式的必然结果。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金融机构必须丰富产品的构成要素,增大对储蓄人的约束来制约金融机构与储蓄人的权利与义务。 参考文献 1赵华杰,李平,孟小娟.储蓄国债发行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对策建议J. 消费导刊,2009(08). 2张澜.我国国债规模控制及国际比较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6). 3鲁琳.储蓄国债发行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 区域金融研究,2010(09). 作者简介:张红闪(1988-) ,女,汉族,中国人民银行江苏响水支行,研究方向:经济金融。 (编辑: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