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摘要】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 流动性过剩 通货膨胀压力 中国人民银行在 1984 年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同时,建立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的需要,而在央行存放的款项。存款准备金率则是指央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
2、存款总额的比例。从理论上来说,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存款准备金率微小的变化将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变化,能够迅速达到中央银行的既定目标,同时对经济的冲击也比较大。因此,正确认识我国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 自从我国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近三十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四十五次调整,存款准备金制度经历了从初创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成为了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 年1998 年 3 月) 1984 年,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设定的最初目标是为中央银行筹集资金,央行按存款
3、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 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 40%。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银行的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银行。1985 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一律调整为10%。1987 年和 1988 年是我国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由于价格的全面开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使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也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987 年从 10%上调为 12%,1988 年 8 月出现挤兑抢购风潮,
4、迫使中央银行于 1988 年 9 月进一步上调为 13%。之后一直到 1998 年基本保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二)下调阶段(1998 年 3 月2003 年 9 月) 从 1998 年开始,我国经济形势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由通货膨胀风险变为通货紧缩风险,国内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为了刺激经济增长,1998 年 3 月 21 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将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 13%下调到 8%。1999 年,我国的 GDP 增幅滑落到 7.1%,经济仍然处在较为低迷的状态,因此央行在 11 月 21 日将金融机构
5、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 8%下调到 6%以刺激经济增长。从 1998 年到 1999 年,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由 13%下降到 6%,下降的幅度很大,之后一直到 2003年 9 月保持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三)平稳上升阶段(2003 年 9 月2008 年 9 月) 2003 年,扩张性的政策造成了我国投资过热,宏观经济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增长过快,物价上涨迅速等不利情况。为了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从 2003 年 9 月 21 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 1 个百分点,由 6%调高至7%。2004 年第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再次呈现快速增长,部分
6、银行贷款扩张明显。2004 年 4 月 25 日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2005 年投资增速仍在比较高位运行,我国继续采取适当收紧政策。2006 年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宏观环境总体向好,但面临产能释放过快所导致的供给过剩压力,因此央行 3 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 7.5%调整至 9%。2007 年出现了 GDP 增速与 CPI 涨幅双双创下近十余年最高记录,经济不平衡凸显。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过快,双顺差迫使外汇储备不断膨胀,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贷款增加较多,流动性明显过剩,央行在一年中共进行了 10 次调控,法定存款准备
7、金率由年初的 9%上调到年底的14.5%。2008 年,CPI 指数飞涨,GDP 增长速度已达到 9.4%,因此在 2008年年初到 6 月 25 日之间六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了 17.5%,创了历史的新高。调控之频繁、调控力度之大都是罕见的。 (四)小幅回调阶段(2008 年 9 月2010 年 1 月) 2008 年 9 月,为了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向社会注入流动性,增大货币供应量,避免危机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我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所回调。2008 年 9 月 25 日,央行宣布,除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
8、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在原来 17.5%的基础上下调 1 个百分点。之后,我国央行再次宣布从 2008 年 l0 月 15 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0.5 个百分点。11 月 26 日央行又第三次宣布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即从 2008 年 12 月 5 日起,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下调 1 个百分点,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下调 2 个百分点。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又决定从 2008 年 12 月 25 日起,下调 0.5 个百分点。2009 年我国总体宏观经济形势良好,存款准备金率保持稳定。 (五)不断上调阶段(201
9、0 年 1 月2011 年 11 月) 2010 年,国内经济形势较金融危机时已有很大的好转,但依旧面临很多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房价飞涨等,迫切需要尽早收缩流动性。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 2010年 1 月 18 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0.5 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这是 2008 年 12 月 25 日央行下调准备金率以来首次上调。2010 年 2 月 25 日中国人民银行又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0.5 个百分点。调整至 16.5%。此后,为了防范通胀,央行连续十一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0.5 个
10、百分点,至此,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近 21.5%的历史高位。 (六)小幅下调阶段(2011 年 12 月至今) 2011 年底开始,由于外汇占款趋减、CPI 下行趋势确立、PMI 疲软以及工业增加值继续下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 2011 年 12 月 5 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0.5 个百分点,为近三年以来的首次下调。下调后,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为 21%,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为 17.5%。2012 年 2 月 24 日和 5 月 18 日,中国人民银行又分别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0.5 个百分点。目前,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一直维持在 20%,
11、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维持在 16.5%。 二、近年来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分析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冻结流动性,减少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控制贷款增速,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则有相反的效果。根据传统理论,在货币政策工具中,存款准备金率是作用效果最强、影响范围最广、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工具种类。而我国对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方式已经完全颠覆了传统理论且背离了国际趋势。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为例,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流动性过剩是提高准备金率的直接原因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上调是与我国所面临的流动性环境密切相关的。流动性过剩是我国当前经济金融环境的一大特点,近年来由于
12、国际收支严重失衡,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占款渠道被动地向银行体系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这些都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原因。而导致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外汇储备和信贷规模的快速增长。 1.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长导致货币供应量激增 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外汇占款大幅度上升,在现行汇率管理制度下,央行必须无限度地承担外汇资金的回购责任,因此随着外汇储备的增长,外汇占款投放量不断加大并增长迅速,成为造成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没有完全开放资本市场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下,外汇流入我国的主渠道就是贸易顺差。此外,在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下,国外资金竞相流入我国,资金流
13、动性进一步增强。不断增长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造成大量外汇流入过快,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多。增加了本外币政策协调的难度,严重影响着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 2.信贷规模快速增长导致流动性过剩 近年来我国新增的贷款增长地非常快,投资需求膨胀,助长了经济的低水平扩张,影响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央行有必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控制银行风险,进而降低金融风险。信贷高速增长反映出商业银行过度依赖贷款盈利的商业行为,同时也表明企业的贷款需求非常旺盛,但是超量的资金贷放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如导致楼价持续走高、物价上扬、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等,尤其是导致企业盲目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提高,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这些都迫使
14、央行连续提高准备金率以控制贷款,减少货币供应量。 (二)固定资产投资过热 投资增长过快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在投资过快增长的推动下,社会需求快速增长,而社会供给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二者的相互作用,势必加剧相关行业的产能过剩,增加环境和资源的承载压力。此外,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增长,有可能出现投资回报递减,即投资的效率下降。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房地产投资。近年来,由于政府出台了四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鼓励设备投资的增值税转型等多项政策,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了投资。但在保增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部分行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自主投资增长动力不足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
15、企业的投资主要靠银行信贷支持,而投资效率过低就意味着信贷回收的前景堪忧。如果这些投资不能收回,容易引发金融系统风险。所以,央行有必要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平抑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势头。 (三)通货膨胀压力过大 近年来我国面临流动性过剩问题,信贷规模激增,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这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因此,央行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信贷发出明确的紧缩信号,来收缩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由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在不提高利率,不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基础上,通过回收基础货币和降低货币乘数,快速有效紧缩市场流动性,降低潜在通胀压力,稳定经济增长。因此,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成为必然选择。 三、政策建
16、议 多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会对当前的投资和信贷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如人们预期的那么明显。导致我国当前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有很多,鉴于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以及国内外金融市场形势的整体变化,央行必须灵活运用政策组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为了控制流动性,可以选择在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同时升值、加息这一政策组合。 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对于稳定物价、扩大对外投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着积极意义。人民币对外升值,有利于提高出口商品成本、降低进口商品价格,从而改善国际收支顺差,减轻我国被动增发人民币以维持高额外汇储备的压力,减少基础货币投放,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加息也有
17、助于降低通胀压力,同时可以化解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风险。最近几年,银行表外资产交易大幅增加、存款减少,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银行利率太低,如果这种低利率继续维持下去,容易导致银行信贷明显萎缩,引发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 陈方亮.从银行视角浅析存款准备金率变动价值J.中国证券期货,2013(5). 2 任康钰.对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理论分析和现实观察J.武汉金融,2012(5). 3 陆岷峰,高攀.我国近十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控的回顾与展望基于阶段性视角的分析J.财经科学,2011(4). 4 刘博,张红地.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孙晔(1992-) ,男,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研究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编辑:唐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