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估的缺陷及改进建议摘要:本文首先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评估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提出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估方法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筹集到一定数量的资金来满足客户当前或未来一段时间的资金需求。2009 年 9月,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 ,构建了我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改进流动性风险评估。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
2、险评估的缺陷 1.在选择风险评估方法时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的评估方法都是参照银银监局实行的监管措施来进行的,侧重于对银行各项业务的约束。商业银行更多的是被动的为了满足监管要求,这导致目前银行流动性评估大都停留在流动性监管指标上,对流动性风险的实际评估与控制力度不够。 2.较少使用对系统性风险的评估方法 目前商业银行实施的静态指标评估、现金流分析、压力测试和应急计划等都是以银行个体的流动性风险评估为重点的,而流动性危机的出现,也可能是系统性流动性危机。与国际资金流动、国内的货币政策、经济运行以及市场波动等有紧密关系。这就要求流动性风险的评估将微观的流动性风险和宏观经济环境结合起来
3、。 3.传统评估方法运用较多,新方法运用不够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是运用传统的指标分析等方法对日常经营活动的流动性进行评估。压力测试、情景分析、资金转移定价等仅作为补充使用,并不是作为流动性风险评估的常态部分。 4.流动性监管指标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评估重叠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关注点和角色不同,相互补充。监管者定期综合评估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框架和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则负责具体的流动性限额和持续风险的评估。但我国都针从业务视角对流动性风险进行评估,缺乏一个综合的评估手段,来评价单个银行和整个银行系统的流动性风险状况。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估改进建议 1
4、.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评估方法体系 流动性风险评估体系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自身的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等相适应,与银行总体发展战略相一致,与银行总体财务实力相匹配,并充分考虑流动性风险与其他风险的相互影响与转换。商业银行应在原有政策、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流动性风险评估体系。 2.充分发挥各种风险评估指标的作用 以现金流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作为主要的评估指标,各类静态指标,如存贷比指标、资本充足率指标仅作为评估参考指标。相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使用的静态指标,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现金流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的综合性较强,更能反映未来流动性风险情况,因此可作为主要的评估指标
5、。但在具体操作时.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其中的项目和权重进行适当调整与修正。 3.进行多重压力下的情景分析 进行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主要在于分析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确定商业银行抵御危机的最短生存时间,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最短生存期不低于一个月。商业银行在设计情景时应可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复杂程度设定压力情景,且假设的条件不应只是单一变量,而应包含如信用评级、声誉、利率变动、操作风险在内的多个风险的变化。商业银行应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及时调整,建立行之有效的应急计划,并定期独立评估压力测试项目的有效性和主要环节的稳健性。 4.关注宏观流动性对商业银行微观流动性的影响 商业银行结合宏观经济环境的流动性对自
6、身流动性风险进行评估。关注我国金融体系、货币市场的大事件,分析其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并作为微观流动性风险评估的指导。如当宏观流动性出现负面信号时,加强对流动性风险控制,进而强化这些负面因素。因此,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估与宏观流动性的结合,就是要防止流动性创造的过度.监测宏观流动性扩张的泡沫。 5.对不同类型的银行进行差异化评估 目前我国所有类型的商业银行都适用统一的流动性评估指标,缺乏差异性。这使得指标对不同类型银行的约束程度不一样.反映出来流动性状况也没有可比性。而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现金流覆盖率和净稳定现金流指标主要针对国际跨国银行,对于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不一定适用。因此从银监会角度出发,应
7、允许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从自身特点出发,采取差异化的评估方法。 6.制定应急措施 商业银行应该在完善流动性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的同时,还应根据本行业务规模、复杂程度、风险水平和组织框架等制定应急计划,并根据经营和现金流量管理情况设定并监控银行内外部流动性预警指标以分析银行所面临的潜在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还应对应急计划进行评估和修订,不定期对应急计划进行演习以确保各项计划措施在紧急情况下的顺利实施。 过去十年,流动性风险评估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的评估工具不断出现。在国外以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为基础的工具以及应急计划应经被广泛认可和接受,但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应有所不同。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较之国外还不够完善和发达,在引进国外先进工具时应充分考虑我们实情,进行调整和修正。 参考文献: 1伦纳德麦茨,彼得诺伊.流动性风险计量与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2吕厚磊.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及其控制措施J.时代金融,2012(01):86. 3王晓雯,张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估与管理J.当代经济,2010(09):110-112. 4高鹏,由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12(10):56-57. 作者简介:蹇月茂(1992-) ,女,四川泸州人,就读于西南大学,从事金融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