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博文化雏形探析摘 要:微博的频繁使用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媒介文化,即微博文化。微博文化链接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多重空间和文化形态,体现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本文通过微博文化的共享性、延伸性、流动性,结构化和碎片化的冲突以及难以对抗外来干扰的特征,提出微博文化传播面临的问题,其一,消费主义对微博文化的影响,其二、微博文化缺少统一的价值引导和精神约束,因此必须建立有效地市场化规则,实现和谐有序的微博文化空间。 关键词:微博文化;流动性;碎片化;消费主义 Twitter、饭否网、Follow5 等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的网站的广泛使用,公众可以借助网络等通信技术进行即时通讯,将自己的最新动态
2、和想法发送至社交网络,与社交网络自己的朋友圈分享,便捷的网络社交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新闻信息传播模式,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在公众信息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构成很大的影响,形成微博文化,微博文化是当前文化系统中的新景观,以一种新型的媒介文化形式存在。微博文化的自由性、随意性、平等性和多元性凝聚了微博用户的情感、知识、经验,也反映着特定时期各种社会变化,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利益与微博的结合,使得消费主义对微博文化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 一、 微博文化概述 1、媒介文化 微博文化是媒介文化的新形式,尽管当下媒介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力普遍,但是国内关于这媒介文化这
3、一部分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国外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就有很多相关的研究,国外有学者认为,媒介文化越来越倾向与大众文化,通俗文化,他们正在快速地复制和加以变异,迅速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国内学者认为,我国的媒介文化表现出更多的消费主义特征,正在占据和引导着社会,而媒介文化的消费主义严重影响着社会文化的正常发展。关于媒介文化的内涵笔者认为,不同的活跃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上社会主体共同创造,传播的文化综合体,通过多种子文化交织而成。 2、微博文化 微博文化作为媒介文化的新生物,影响力已经渗入到社会大众生活中, “微博控”的出现足以说明微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微博控”对微博形成强烈的依赖性
4、,对微博使用的极度狂热,沉浸于微博平台塑造的虚拟空间,行为方式收到微博的强烈影响。由此笔者认为微博文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多元而分散的社会主体在微博技术平台上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其中就包括微博平台的文化形态和其他媒介的延伸文化。微博文化是平民文化。是广大微博用户在微博公共平台上共同创造,传递,分享、沟通而形成的传播文化,通俗文化在网络时代新媒体技术为我们创造的平台中不断得到延伸和变化。 二、 微博文化的表现特征 微博公共主页上海量信息每分钟更新的信息多达数百条,不断更新的信息中风格各异,不同类型,出于不同目的微博信息充斥网民的视野,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伴随通讯技术进步,移动媒体以便捷性、多功能等
5、优势吸引大量的手机用户,研究表明微博平台的丰富对微博用书使用微博的心理和行为也会产生较大的变化,在新技术融合和冲突中,媒介文化主要有呈现出一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微博文化的共享性和延伸性 自 Twitter 在美国的广泛使用,再到世界各地的扩散,这种便捷的网络社交工具迅速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这种传播工具的便捷性、时效性,信息的海量性为受众生活带来无限的乐趣,微博用户在可以在自己的微博空间中发布即时信息,动态,迅速的就可以引来很多人的围观和评论,信息可以得到迅速的关注和分享,微博用户之间形成不同的圈子,共同分享、传递不同的观点、信息和思想。微博信息的在微博用户不同圈子的共享、推送,这样一个交错
6、的结构,使得微博文化的共享范围不断扩大,微博对人们的活,人际交往方式在不同的时空中产生强大的渗透和支配,微博文化在共享的同时得到无限的延伸,微博文化在不断吸收和融合的情境下走向多元化,延伸到微博用户的方方面面。 2、微博文化的流动性和同步性 由于微博用户的分散性,微博信息往往呈现出分散和裂变的特征,微博平台为我们提供的 140 字信息发布始终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信息发布后即可就会被下一条覆盖,微博文化呈现多元化,不同的微博用户拥有自身的价值观,思想的独立性决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形成微博文化的多元性,主题很难得到统一,即便相近,却又互不干涉。移动通讯技术为微博用户提供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使用微博
7、的条件,移动通讯技术带来的便捷性也提高了微博用户使用频率及使用方式,缩短微博用户与微博平台之前的距离,信息的发布更具时效性,微博文化白先出同步进行的信息流动性。 3、微博文化的结构化和碎片化 微博用户以自身的人际关系、文化修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微博好友和关注对象,构建自己的“微博社区” ,在公共微博平台上形成不同的区域,这些交织的文化社区本身是具有一些共性特征的,呈现出结构化特征。当很多微博用户共同关注同一个事件时,发表各自观点的同时会在不同的微吧社区中浏览各种多元信息,进行交错性的传递。微博平台自身简约便捷特征决定了表达方式,信息的传播不能长篇大论其来龙去脉,只能简单的概括,多数
8、是一句话,这种表达方式就决定了微博文化的碎片化,同时不同微博用户价值观的差异性,以自己的表达方式发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各自的表达方式和编码方式,丰富了微博文化的碎片化特征。 4、微博文化的外来干扰 由各种子系统文化交织构成的微博文化,由于参与主体与途径的平民化、多元化,微博平台上呈现出草根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以及大众文化,在各在的系统内部形成不同的文化样态,不同的文化类型并存,冲突也不可避免。多元的微博文化不可能形成统一的主题,这就给商业利益侵入微博空间提供条件,微博主体不可抗拒的受到商业利益集团的有目的性的影响,微博用户在商业利益集团的消费主义的错误导向之下,消解微博作为新媒体的社会舆论
9、导向功能和媒介对社会的监测功能。对政治文化,娱乐文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微博文化的平民多元性很难抗拒外来文化的入侵,给微博的规范价值带来负面影响,对微博文化空间的发展造成极大地挑战和干扰。 三、微博文化面临的冲突 多元的微博文化难以对抗外来干扰,商业利益集团瞅准这一信息平台,以赤裸裸的经济利益为有目,持续性的以各种商业信息包装形式出现在微博空间中,潜移默化中向受众灌输消费主张、享受主义、个人主义等资本主义价值观,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媒介文化也呈现出消费主义、娱乐精神、享乐主义,这一倾向引来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批评,微博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冲突表现如下: 1、 消费主义诱发文化奇观 法国学者居伊
10、德波提出的“奇观理论”认为社会各阶层在消费主义社会的发展中开始更加对娱乐化的视觉表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注意力聚焦在短暂的视觉刺激和视觉享受上,忽视事物发展内在的本质和审美情趣。居伊德波进一步指出“奇观理论”是消费主义席卷社会狂潮的产物,它在事实上覆盖了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以奇观文化为主导的消费主义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文化生活,文化奇观现象在自媒体时代非常普遍,网络红人、网络推手、选秀节目形式的不断更新、大众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非理性参与,通过舆论干涉司法独立等。消费文化只要是伴随着国际之间经济联系和消费变化进入中国的,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已经成为媒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表象之一,媒介文化为消费主
11、义提供了生存和延伸的平台,呈现在受众视野的是承载了大量消费主义文化的媒介文化,消费主义文化借助媒介文化发展的平台对受众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与商业利益的联结,使得媒介对商业利益和市场化运作产生强烈的依赖,媒介文化业也逐渐受到利益集团和商业主体的影响,成为商业利益集团市场化运作的工具,背离了受众的利益,消解了自身承载的社会文化传承和监测功能,因此,媒介文化的消费主义倾向对社会的发展和媒介文化的规范性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应该引起大众的关注。 2、 缺少统一的价值引导和精神约束 大众作为独立的个体使用微博时会衍生多元的的“微文化” ,丰富的微博文化是由多主体共同创造的结果,这一组成结构决
12、定了微博文化的差异性,一方面,微博用户使用微博时拥有独立的话语权,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产生差异性信息,另一方面,微博运营者在发展微博平台时要以不断地迎合受众需求为标准,调整和丰富微博功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微博用户的需求。微博用户的差异性需求会更加迅速的反应在微博空间和微博文化中。但是,合理有序的社会文化系统是需要一个主流的价值观和相近行为方式的引导,社会成员在共同价值观的引导之下,做出符合社会健康发展的行为方式,但是微博文化的多元信息很难形成统一的趋向,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微博用户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表现出强烈的差异性,因此,微博文化缺少统一价值观的引导和精神约束,差异性的微博文化会产生一系列社
13、会问题。 根值于媒体的社会价值,微博文化的发展应该立足于社会文化的传承和积累,为我们提供便捷社交方式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消费主义诱发的文化奇观,多元信息主体引发的价值引导和精神约束的缺失,说明微博文化急需的规范和限制,尽可能的减少社会负面效应,建立合理有序的的市场化规则约束机制可以促使微博文化良性发展,实现和谐有序的微博文化空间。 参考文献: 1高字民.从影像到拟像图像时代视觉审美范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邓忻忻.新世纪网络传播发展论丛: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3喻国明、欧亚、张佰明等.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 4英尼克史蒂文森.王文斌译.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 5德阿尔弗雷德韦伯.姚燕译.文化社会学领域中的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英雷蒙威廉斯著.高晓玲译.文化与社会:17801950M.北京: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1 8刘双.探索传播真谛的路径传播学研究方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