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银行在近代中国的纸币发行与流通.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49098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商银行在近代中国的纸币发行与流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外商银行在近代中国的纸币发行与流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外商银行在近代中国的纸币发行与流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外商银行在近代中国的纸币发行与流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外商银行在近代中国的纸币发行与流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外商银行在近代中国的纸币发行与流通摘 要:由于近代中外不平等条约体制的存在,加之中国本土币制金融缺陷重重,中央政府监管缺位或不力,享有种种特权的外商银行在中国发行了单位各异、种类繁杂的纸币。外商银行纸币发行与流通的数量规模主要随各列强在华政治经济势力的盛衰而变化,流通区域也以各地租界和各国特殊势力范围为主。外商银行在攫取发钞暴利的同时,其纸币发行与流通极大地损害了近代中国的币制金融主权,加剧了中国币制的紊乱程度,对中国经济社会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关 键 词:外商银行;纸币发行;纸币流通;近代货币史 中图分类号:F8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4-002

2、6-06 一般而言,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发行流通的组织形式。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货币材料、货币单位及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对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与发行的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的兑换及支付能力的规定等。随着近代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的功能日益凸显。从保持币值稳定、促进商贸经济发展等目的出发,许多国家围绕货币发行、流通等方面先后制定颁布了种种法律规章,逐步构建起符合本国政策目标、由本国政府直接掌控的货币制度。近代中国社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政局动荡,战争频发,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历届中央政府或者无暇顾及货币制度建设,或者货币政策制定的出发点、目标失之偏颇,从

3、而导致币制领域比较紊乱,传统与近代、中国与外国等各类货币混乱发行,错杂流通,毫无统一的规章建制可言。尤其是在华享有不平等条约保护的各家外商银行发行的单位、种类芜杂的纸币 ,更是大行其道,影响严重。关于外商银行在近代中国的纸币发行与流通情况,献可编著的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在华银行发行纸币概况一书中,分国别进行了大致的梳理考察。 本文主要在整理利用中外有关资料文献的基础上, 对外商银行在近代中国的纸币发行与流通的演变趋势及主要特征做一些深入探讨。 一、外商银行早期的纸币发行与流通 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家外商银行,1845 年进入香港的英商丽如银行首开外商银行在近代中国纸币发行的先河。进入当年,丽如

4、银行即在香港发行了以西班牙银元为单位、数额约 5.6 万元的纸币。1849 年,丽如银行兼并另外一家殖民地银行锡兰银行后,势力有所扩充,当时该行香港分行所发行的纸币“很可能已经流通到广东和福建一带” 1 。紧随丽如银行之后, 又有一些外商银行陆续来华设立分支机构,并从事纸币发行活动。 随着 1865 年英商汇丰银行在香港正式成立,外商银行在近代中国的纸币发行与流通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由于资料所限,此处主要以当时在华活动势力最为兴盛的英商银行为主进行考察。1865 年,汇丰银行在香港营业伊始即对外发行纸币。1867 年,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开始发行面值为 1 两的小额纸币。18671874 年,汇丰

5、银行的纸币发行量由 120 万元增至 220 万元,并开始流通于东南沿海一带。1874 年,据上海的英文报纸(Shanghai Evenning Courier)刊载,该年 2 月间,丽如、有利、麦加利及汇丰 4 家英商银行的纸币发行总额为 350 万元,其中汇丰银行一家占 51%。19 世纪 80 年代起,厦门一带茶叶出口贸易及华侨汇款,均以汇丰银行纸币支付,至 80 年代末,在福州,汇丰银行纸币普遍流通;在上海, “本地人宁愿要汇丰银行的钞票而不愿要他们自己钱庄的票子” ,甚至有些交易契约特别规定必须使用汇丰银行纸币付款。 2 18741891 年,丽如、有利、麦加利及汇丰 4 家银行在香

6、港的纸币发行量,以及汇丰银行纸币在香港和香港以外区域的流通量统计如表 1、表 2 所示。 由表 1、表 2 可见,18741891 年,除个别年份外,丽如、有利、麦加利及汇丰 4 家银行在香港一地的纸币发行总量基本呈增加之势,特别是进入 19 世纪 90 年代后增速尤快。就 4 家银行之间进行比较,始终以汇丰银行纸币发行量为最多。再从汇丰银行纸币的流通区域和流通规模来看, 在 19 世纪 90 年代之前,汇丰银行纸币主要流通于香港一地,不过流通数量呈递减之势;90 年代之后, 汇丰银行纸币的流通数量迅猛增加,并开始向香港以外的区域快速扩展。也就是说,在 19 世纪 90 年代以前,由于受银行自

7、身实力及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等限制,以汇丰银行为代表的英商银行在华纸币发行与流通的数量规模比较有限,而且其流通区域也以香港为主。这种情况与当时根据中英之间签署的南京条约 、 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香港已经沦为英属殖民地密不可分。19 世纪 90 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内地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 外商银行在近代中国的纸币发行与流通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二、 外商银行纸币发行与流通的进一步演变 自 19 世纪 90 年代以后, 西方列强对近代中国的侵略扩张不断加紧,随着马关条约 、 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中外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各列强在中国掀起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 中国市场被迫对外开放的程度逐步加深, 外

8、商银行在中国的活动势力不断增强。除英商银行机构外,包括德商、法商、日商、美商、比商、 荷商及中外合办等在内的众多银行机构也纷纷在中国各地展开纸币发行活动。 外商银行在华纸币发行与流通的数量规模迅速增加, 流通区域不断扩展,纸币的单位与种类构成日趋庞杂,逐渐成为中国沿海乃至内地通货及商贸领域比较重要的流通支付手段。 (一)外商银行纸币发行与流通的数量规模 从 1890 年起至 1949 年,前后 60 年间,各家外商银行在近代中国的纸币发行与流通的数量规模及其变化趋势,分别参见表 3 和图 1。 结合表 3 及图 1 可见,18901949 年,外商银行在近代中国纸币发行与流通的数量规模变化情况

9、,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890 年至 1918 年,外商银行在华的纸币发行与流通数额持续增加,1918年, 外商银行的纸币发行与流通量约为 3.1 亿元,达到了此阶段之顶点。第二阶段为 1919 年至 1936 年,外商银行在华纸币发行与流通的数量规模跌宕起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到 1936 年,外商银行的纸币发行与流通量约为 3.6 亿元, 达到了历史的又一顶点。第三阶段为 1937 年至1949 年,外商银行在华纸币发行与流通的数量规模较前呈现快速增加之势。先是日商银行的纸币发行与流通规模迅猛扩增,1941 年, 日商银行在华的纸币发行与流通数额增至 26.5 亿元左右,达

10、到了外商银行在近代中国纸币发行与流通量的最高峰。到 1949 年,则以英美银行的纸币发行与流通为主。 (二)外商银行纸币的流通区域 自 19 世纪 90 年代以后,外商银行纸币在近代中国的流通区域原由香港一隅为主,迅速向其他区域扩展。至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据外国人的调查统计,外商银行纸币在中国各地流通情况参见表 4。 由表 4 可知,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外商银行纸币的流通范围,北起黑龙江、吉林,南至广东、云南,东起江苏上海,西及四川重庆,基本覆盖了中国沿海沿江各重要口岸及内地比较广泛的区域。其中,英商、美商、日商、比商及中外合办等银行机构发行的纸币并存流通于上海、北京、天津、汉口等地;

11、英美银行机构的纸币还流通于湖南长沙、广东、福建及四川等一些省区;日商银行机构的纸币独自流通于山东省和东北三省;法商银行机构的纸币主要流通于云南、广西两省。 (三)外商银行纸币的单位与种类 自 19 世纪 90 年代以后,根据中外资料的不完全统计, 一些主要的外商银行在近代中国发行的纸币单位与种类如表 5 所示。 从表 5 可见, 这些主要的外商银行机构在近代中国发行的纸币的单位与种类比较繁杂, “两” 、 “元”等单位并行。根据货币本位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银本位为主,如汇丰、麦加利、花旗、德华、横滨正金、华俄道胜及中法实业等银行发行的银元票或银两票,朝鲜、台湾等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另如

12、汇丰银行发行的港钞、横滨正金银行发行的军用票等; 二是以金本位为主,如朝鲜银行发行的金元票,华俄道胜银行发行的卢布票、金币券等。根据货币单位的国别差异,也可以分为两大类别:一是以中国本土货币单位为主,如银两票、银元票、番票、汕票等, 其中以中国传统计量货币银两单位为主的银两票有 1 两、5 两、10 两、20 两、50 两、100 两等 6 种;二是以外国货币单位为主, 如以近代墨西哥铸币鹰洋单位为主的银元票,有 1 元、5 元、10 元、25 元、50 元等数种,又如以日本货币单位为主的军用票、金元票,以俄国货币单位为主的卢布票、金币券等。 三、外商银行纸币发行与流通的特征分析 通过外商银行

13、在近代中国百余年间纸币发行与流通的演变趋势可以看出,从 1845 年丽如银行最先在香港发行纸币起,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外商银行在华的纸币发行与流通情况,具有两个重要特征。 (一)发行与流通主要来自母国政府的特许授权,受到母国法律法规的监管,具有强烈的侵略性、殖民地性 凭借中外之间签订的种种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和享有特殊的治外法权等, 外商银行在近代中国的纸币发行与流通,不是受中国政府法律的监管,主要是得自母国政府的特许授权以及受到母国法律法规的监管,具有强烈的侵略性、殖民地性。 从外商银行纸币发行的授权而言,除汇丰银行的纸币发行权来自于英属香港殖民政府法令规定外,其他多数外商银行的纸币

14、发行主要是来自其母国政府的授权或特许。 3 例如,1866 年香港殖民政府第 5 号法令规定,汇丰银行“可发行钞票” 。 4 根据 1895 年俄国政府批准颁发的华俄道胜银行章程,该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享有纸币发行权。51897 年, 日本明治政府以第 38 号法令公布台湾银行法,准许该行发行纸币。 6 受德国政府之特许,自 1904 年起,德华银行在中国“有发行兑换券之特权” 。 7 经法国政府殖民部及外交部认可,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等地“亦得发行兑换券” 。 8 美国一些州法律规定,花旗、美丰、友华等美商银行也可以在中国发行纸币。 9 更有甚者,这些外商银行在近代中国享受发行纸币所带来

15、的巨额利益的同时, 却对中国政府不承担任何纳税义务,而且其在各自母国不具备发行任何货币的资格。对此,当时国内有些论者曾尖锐地指出, “近世凡具独立资格之国家, 其于硬币铸造与发行之权,必专属于政府;而于纸币发行之权,则专属于中央银行,断然不容旁落” 。 “无论何国,本国境内只有本国之货币可以通行, 而外国纸币绝对不能越境流通” 。 “惟在华诸外国银行则不然,发行权既非我财部所特许” ,却可以在华发行纸币, “实为国际罕有之特色” 。究其影响, “小之侵蚀国权,大之危及民生” 。进而言之,“非将外国银行现享之各种特权根本取消,其一切营业仿照各国对外国银行取缔通例,严加限制,不足以恢复我金融上固有

16、之主权” 。 10-12 关于外商银行纸币发行准备金, 各国或殖民地法律均有不同的规定。如香港殖民政府法令规定,汇丰银行“须以不少于发行总额三分之一的硬币或金银存于香港总行作为准备金” 。 4 根据美国一些州法律,美商银行“至少应保持 50%的钞票发行准备” ,或者虽无具体的比例规定,但要求必须具有“足够的准备” 。 9 德华银行对于纸币发行准备金,有 3 种不同的保证方式。7 东方汇理银行发行纸币总额不得超过金银币准备金的 3 倍,8 华俄道胜银行发行纸币“须有三分之一以上之法币准备” 。 5 诚然,就货币本身的经济属性而言, 外商银行在纸币发行方面确立发行准备金制度, 可以确保流通中的纸币

17、在一定程度上及时兑现。 这也是外商银行纸币得以在近代中国流通的原因之一, 并对中国的货币立法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影响。但是,这种情形丝毫不能掩盖外商银行纸币在近代中国发行与流通所固有的侵略性、殖民地性。正如时人所指出,外商银行发行纸币, “虽有准备充足者,而钞票流通我国都市,实足以紊乱币制扰害金融也” 。 13 同时,也正是由于各国关于货币制度的具体规定不同, 各外商银行在近代中国发行的纸币单位与种类才出现比较芜杂的局面。 (二)发行与流通数量规模主要随各列强在华政治经济势力的盛衰而变化,流通区域也以各地租界和各国势力范围为主 随着各列强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势力的兴衰变迁,外商银行机构在华纸币发行与

18、流通的数量规模也随之跌宕起伏,外商银行纸币的流通区域亦以各地租界及各国在华特殊势力范围为中心。 先从各外商银行纸币发行与流通的数量规模的前后变化来看,主要以母国在华势力的兴衰为转移。1890 年以前, 英国在华政治经济势力比较兴盛,汇丰、麦加利、有利及丽如等英商银行纸币发行与流通的数量也相对较多。18901918 年,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德、日、美、俄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等在华势力并存,表现在金融领域,基本呈现英商、法商、德商、日商、美商、比商、荷商及中外合办等银行机构多元并存的格局。这些银行机构均在华从事纸币发行活动, 导致外商银行纸币的流通规模不断增加。19191936 年,即两次世界大战

19、之间,随着“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国人追求民族独立与民主自由的运动此起彼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华商银行业开始崛起。这一时期,除日本侵略势力在东北地区扩张外,整体而言,各列强在华活动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与此相适应,外商银行在华活动也处于“静默期” ,其纸币发行与流通的数量规模起伏不定,不过,总体仍呈增加之势。1937 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大片领土被日军迅速占领。为了配合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政策,日商银行纸币在广大沦陷区发行与流通的数量规模快速增加。特别是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日商银行纸币发行与流通的数量规模达到了近代历史之巅。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依赖美英

20、势力发动内战,美英银行在华的纸币发行与流通规模增速较快。 再就各外商银行纸币的流通区域而言,在 19 世纪 90 年代以前,以英商为主的外商银行纸币主要流通于英属香港殖民地以及东南沿海最先对外开埠通商的一些口岸的租界区域。19 世纪 90 年代以后,各列强先后在华圈定各自的势力范围,中国沿海和内地区域进一步对外开放,外商银行纸币的流通范围呈现由沿海、沿江各重要口岸租界向各国在华势力范围迅速扩展之势。到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天津、汉口等重要口岸租界和北京东交民巷使馆界区,外商银行机构林立,英商、美商、日商、比商及中外合办等银行纸币争相发行、混杂流通。同时,山东省及东北地区,作为日本在华

21、的势力范围,横滨正金、朝鲜等日商银行机构纸币肆意流通。云南、广西等西南省份作为法国的势力范围,以法商东方汇理银行纸币流通为主。英商银行的纸币也主要流通于沦为英国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及广东地区。 作为后来者的美商银行, 其发行的纸币则积极向其他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内渗透流通。外商银行发行的纸币大多流通于各地租界及各国势力范围之内, 已成为各列强巩固其在租界及势力范围内政治经济地位的重要工具。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社会,由于中外不平等条约体制的存在,加之本土币制金融缺陷重重,中央政府监管缺位或者不力, 享有种种特权的外商银行在中国发行了单位各异、种类繁杂的纸币。外商银行纸币发行与流通的数量规模主要随各列强

22、在华政治经济势力的盛衰而变化, 流通区域也以各地租界和各国势力范围为主。外商银行在攫取发钞暴利的同时,其纸币发行与流通极大地损害了近代中国的币制金融主权,加剧了中国币制的紊乱程度,对中国经济社会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洪葭管. 上海金融志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179. 2汪敬虞. 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金融活动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7-78,171,173-174. 3G. C. Allen and Audrey G. Donnithorne. Western Enterprise In Far Eastern Economic Development:China and JapanM. 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54:112. 4毛里斯柯立斯(英). 汇丰香港上海银行(汇丰银行百年史)M. 李周英等译. 北京:中华书局,1979:164. 5徐寄庼. 最近上海金融史(下册)M. 上海:华丰印刷铸字所,1932: 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